福田區100個生活垃圾減量率高、督導到位、宣傳有力的小區獲表彰。
專題
為進一步推進福田區垃圾分類工作見實效,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準確性,福田區在全市首創垃圾分類紅藍黑榜,該榜以是否完善分類投放點建設、是否按照要求開展督導工作、是否定時定點投放廚餘垃圾,小區廚餘垃圾分類量日均是否連續一個月達0.1kg/人等作為評價標準。近日,福田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聯合各街道辦事處對全區所有小區進行了考評,選出了100個生活垃圾減量率高、督導到位、宣傳有力的小區作為福田區首批垃圾分類紅榜小區並予以表彰;同時也評選出30名全區優秀垃圾分類督導員。
督導示範+多方協作:設置850個激勵名額
據了解,福田區共在10個街道設置了住宅小區、家庭和個人的激勵名額850個,其中住宅小區100個、家庭625個、個人125個,希望設立紅藍黑榜,通過正向激勵的方式,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引導居民認識、接受、參與、踐行垃圾分類,以志願服務、培訓宣傳、互動實踐等形式,讓每個居民投身其中、當好主角,主動分享垃圾分類好做法,帶動身邊人廣泛參與。同時希望通過優秀督導員,進一步固化「督導+示範」模式,充實完善以物業為主導,保潔員為主體,黨員、社工、學生義工、志願者、小區居民等多方協作的督導員隊伍,持續開展督導員引導分、示範分、協助分活動,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觸動居民換位思考,推動居民由「參與分」到「準確分」的轉變。
經過實地探訪,系統梳理了福田區首批紅榜優秀小區的經驗做法和優秀督導員的平凡卻感人的事跡,供大家學習分享,並希望大家能從現在開始,從每次下樓扔垃圾分類開始,踐行文明環保生活理念。
精準宣傳+設施先行:管理處妙計頻出推動居民參與
福田區以宣傳為抓手,讓垃圾分類成為小區永恆的「網紅」話題。位於蓮花街道的國泰豪園小區從去年福田區啟動創建垃圾分類先行示範城區伊始,就把「抓宣傳,轉意識,把變「要我分類」轉變成「我要分類」作為核心工作理念加以堅持。一年多來,該小區採取「小手拉大手」,居民+物業「手拉手」方式持續推進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氛圍營造,讓小朋友變身「移動廣播站」,讓志願者變身「流動信息牌」,每個周末都開展進小區、進樓棟、進家庭宣傳活動,編印近萬份簡單易懂的宣傳單頁進行隨戶發放,消除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疑惑,精準掌握居民的接受程度及意見建議,實現每個家庭都熟知,每棟樓宇都覆蓋的目標。目前,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同比提升近一倍,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受到了廣大居民的一致好評,
垃圾分類投放點作為居民每天進行分類投放的的高頻場所,投放點是否乾淨整潔、無異味是關乎居民參與投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位於沙頭街道的碧海紅樹園巧用破窗效應,通過對全體居民意願摸底調查,精準分析出大部分居民不忍破壞乾淨整潔環境的心理,按照品質城市家具的標準,高標準建設小區內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在垃圾分類投放點周圍種植觀賞蘭花,安裝噴香機、烘手機等設備,同時持續加大保潔頻次,保持投放設施時刻乾淨整潔無異味,引導居民按照指引參與投放,短時間內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即達90%以上,居民們紛紛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物業管理處具有天然的近民性,從福田區上述紅榜小區的典型經驗來看,福田區推出住宅小區紅藍黑榜正是有效壓實了物業責任,極大的激活物業動能的一劑良藥,通過設置榜單推動物業管理處積極主動履行責任,在發動居民參與、創新分類督導方式、提高居民投放準確率等方面想了很多辦法,將便民服務理念嵌入分類工作,推動居民實現了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形成了居民垃圾分類好習慣。
情感紐帶+示範推動:帶動居民準確分類
抓住廚餘分類重點,推動居民積極參與。住宅區廚餘垃圾量大且回收再利用價值低,一直是關乎垃圾分類工作成敗的「最關鍵一環」。自去年福田區啟動創建垃圾分類先行示範城區以來,嚴格落實「定時定點+分類督導」機制,通過督導員現場宣傳、開袋抽檢、手把手示範等方式,督導居民精準分類投放,從根本上提升廚餘垃圾分類純度。
居民傳幫帶,形成自覺分類好習慣。充分利用公眾天然「付出」維護心理,讓居民督導員動起來,讓督導員變身為分類投放的監督者,文明習慣的傳播者,傳帶小區居民自覺分類,同時讓居民督導員變身活廣告,在熟人之間口口相傳,帶動身邊人自覺分、準確分,分享分類投放的好經驗好做法。
統籌:張馨怡 文:張馨怡 劉克寧
圖:張馨怡 江卡
製版:柴華 肖美連 黃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