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首創「優良社區回收站」 垃圾分類漸成文化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為推動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日前臺北市在島內首創「優良社區回收站」認證機制,並為首批9家社區頒發了「優良社區回收站」標章,以此鼓勵市民爭做「資源衛士」和「環保先鋒」。而許多原本被廢棄的垃圾,在社區回收站裡變「廢」為「寶」,實現了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未來,臺北市還將把2000多家社區全部納入「優良社區回收站」,讓生活垃圾從源頭減量,打造無味、整潔的社區。連日來,記者實地探訪了這些可以「淘寶」的社區回收站。

  垃圾分類漸成文化

  21日,天剛亮。臺北市大湖公園家小區就熱鬧了起來,社區回收站外面,已經有不少居民在排隊,大家拎著廢報紙、瓶瓶罐罐,準備將它們一一妥善「安頓」。

  「每天上午6時至12時、晚上6時至零點,都是回收站開放時間,4年多來從未間斷。」大湖公園家管委會總幹事周永明說,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已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大家相互監督,誰亂丟垃圾或者做不好分類,還會招來白眼」。

  大湖公園家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是一個有著18年樓齡的小區,共有住戶250戶。「2000年開始,臺北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我們跟其他小區的居民一樣,一到晚上8點半就準時把垃圾提下來,排隊扔進垃圾收集車。」管委會安全委員張文宗說,即使颳風下雨,大家都必須定時定點扔垃圾,為方便業主,2010年小區建設了社區回收站。

  記者看到,該回收站由一個卡拉OK室改建而成,裡面有完善的地漏系統,地面和牆面都鋪上了瓷磚,還安裝了臭氧機和攝像頭。在回收設施方面,設有13個專用垃圾桶、1個大鐵箱。最引人注目的是,裡面還有一臺大冰櫃,用來貯存廚餘垃圾。

  周永明介紹,每一個垃圾桶的功能都不一樣,桶面上標有可回收項目,分類異常細緻,包括一般垃圾、金屬、寶特瓶、紙類等。而冰櫃內也有兩個垃圾桶,一個裝熟廚餘,另一個裝生廚餘。

  居民王小姐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並不懂怎麼分類,總是隨手扔,後來管委會請專人駐守在回收站內,連續3個月輔導大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3個月後,250戶居民全部學會了垃圾分類,不少人稱讚真是「功德一件」。

  目前,該回收站月均回收垃圾量6030公斤,其中以廢紙、廚餘和廢鐵比重最大,小區也多次獲得嘉獎。

  資源回收帶來商機

  22日,宏茂環境服務公司的資源回收車,照例駛入臺北市大同區的克裡翁小區。像往常一樣,回收專員小張拎著專用袋走進回收站,打開舊衣回收箱,將舊衣褲、鞋帽等物品悉數打包,搬上車運走。

  克裡翁社區管委會主任崔同樂介紹,小區分別與3家廠商籤訂合同,分工負責垃圾清運、資源回收和舊衣回收工作。其中,前者需要社區付錢給廠家,由廠家來清運垃圾;而後兩者則可以給社區帶來收入,即資源回收廠商收集到垃圾,舊衣回收廠商收集到舊衣物後,通過捐贈、義賣或外銷等方式,將賺取資金返還一部分給社區。

  「每個月社區由此獲得的收益近2000元(新臺幣,下同),而這部分資金則被納入到社區公共基金中,用於垃圾桶購買、綠化維護等支出。」崔同樂說。

  據了解,早在2012年,臺北市環保局就已核准55家社福團體設立舊衣回收箱,並在全市建成1058個回收點。環保局第三科科長邱寬厚說,社福團體回收的衣物以變賣為主,年平均回收量2788.6噸,金額達1950萬元。

  回收後的舊衣物流向了哪裡?據了解,舊衣回收業者會對回收的衣服進行分揀,達到捐贈標準的,捐贈給福利院等機構;無法捐贈的則會運到工廠,按材質進行分類處理。化纖類衣物會通過化學手段,做再生材料處理;廢舊紡織品還可被加工成汽車內飾,或建築保溫材料;棉質衣物則可以加工成拖把、蔬菜大棚保溫被等。

  自2000年施行「垃圾不落地」政策開始,臺北的垃圾分類回收之路已走過14年,垃圾產生量也由當年的3000噸/天,變成了現在的1000噸/天,是全球唯一實現「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

  更為可貴的是,由於分類精細,許多原本被廢棄的垃圾變成了「商機」。截至去年底,臺北市垃圾回收率達到67.83%。其中,資源垃圾回收率更是高達56.15%。如今,走在臺北街頭,你若看見人們排隊扔垃圾,不妨跟去看一看,或許可以淘一淘「寶」。

  採訪手記>>>

  拿著放大鏡,做好小細節

  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是衡量一座城市和一個社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記者駐臺近一個月,感受最深的就是,這裡乾淨整潔的街道、規劃合理的設施。正是這些小細節,為市民營造了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

  細節決定成敗。在社區回收站,裝一臺冰櫃,把熟廚餘和生廚餘分類裝下,可以避免垃圾發餿發臭;而舊衣回收箱,則不僅解決了舊衣處置問題,也為福利院的孩子獻上了愛心。正是因為對這些細節的關注,臺北市的垃圾產量才會逐年遞減,而人性化的用心設計,也提高了垃圾回收率。

  拿著放大鏡,做好小細節。記者認為,無論是社區建設,還是城市管理,都需要時刻拿著放大鏡,關注好每一個細節的處置,才能見微知著、常變常新,永葆一座城市的活力,營造出和諧、優美的居住環境。(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相關焦點

  • 送垃圾還給錢!大廟附近多了一家垃圾分類回收服務站
    大小新聞客戶端11月20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曲彩雲 攝影報導)垃圾分類投放送5個積分,出售可回收物不止給錢還有積分能兌獎,積分可以換取相應價值的商品……11月20日,在北大西街大廟附近,包含社區超市、可回收物回收站、餐廚垃圾處理站、垃圾分類投放亭的社區便民服務站落成開張,記者前去採訪時,十幾位市民正忙著將自家垃圾送到回收站,
  • 星荷社區,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系列活動第五站!
    星荷社區,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系列活動第五站!這是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系列活動的第五站。肇慶市城管局攜手「鄰裡先鋒」、星荷社區居委會走進星荷社區居民當中,以「面對面、零距離」的方式,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營造全民參與氛圍,不斷提升居民參與率、知曉率和認可度,爭做文明市民。
  • 臺北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及其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1臺北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政策1.1垃圾「不落地」與垃圾「強制分類」政策  垃圾「不落地」是指取消居民小區的垃圾桶,市民直接將分類垃圾放到定時回收垃圾車上,而不是放在社區的垃圾桶內,因此在臺北小區裡,不設置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
  • 看臺灣如何有效實現垃圾分類回收
    這還要從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說起。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居民必須在家裡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臺灣的分類垃圾桶      臺灣的垃圾回收分類細緻,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
  • 從垃圾車到回收廠,從娃娃到老人 臺灣垃圾分類的揭秘之旅
    其中的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後,將被送往垃圾回收點,進行更加嚴格細緻地分類和回收再利用,剩餘不可回收垃圾將被焚化處理,在此過程中再發電。廚餘垃圾則根據處理方式可再細分為生廚餘和熟廚餘,生廚餘用於堆肥,熟廚餘送往養豬場餵豬。」   除此之外,龍五向《公益時報》記者透露,如果有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地點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的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的分類等,都有可能會被罰款。
  • 垃圾分類打出「文藝牌」二道區垃圾分類系列匯演深受社區居民歡迎
    近幾個月,二道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工作小組聯合綠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長江花園、御景名都、長電紫盈花園等小區舉辦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系列主題文藝匯演。二道區長電紫盈花城小區活動現場一場演出教會你垃圾分類「廢舊垃圾有毒性,保護環境莫亂扔,專門設置回收桶
  • 智能化垃圾分類回收打造優質社區與循環經濟
    由此可見,隨著垃圾分類制度的進一步落地,行業在5~7年內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以往通過混合收運的垃圾處理方式將改變,處於用戶端的居民小區/住宅片區的前置分類投放環節擠推出爆發性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四大類,其中溼垃圾佔比超過48%,幹垃圾佔比約為30%,可回收垃圾佔比約為21%,有害垃圾佔比僅為1%。
  • 走進垃圾分類示範社區③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做好常態「文章」
    蚌塘社區供圖)  蚌塘社區探索出一條「垃圾分類+N」的道路,如推行「垃圾分類+國學」「垃圾分類+插花」「垃圾分類+重大節日」「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等活動,吸引了許多家庭參與。  轄區四方坪二小創新了垃圾分類激勵機制,如在垃圾分類活動中表現優異的中小學生有機會獲得每學期一次的「分類小星星」榮譽;社區針對居民採取「回收變現」的方法,鼓勵居民將可回收垃圾進行資源,並回收變賣。
  • 劃定3處投放點、垃圾預約回收……白紙坊垃圾分類居民說了算~
    近日走進白紙坊街道萬博苑社區居民們正在將分類後的垃圾投放進社區劃定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在社區小廣場社區成立的垃圾分類志願者團隊共同商議後,最終找到了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取締流動垃圾回收點,在6號樓前設固定垃圾站,統一投放。
  • 【社區動態】蓮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青少年垃圾分類科普體驗活動
    垃圾分類科普體驗活動為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建設美麗校園,提升垃圾分類成效,積極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深入推進新羅區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以點帶面,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學校帶動社會,逐步深化師生、家長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的意識,帶動全社會踐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推動整個社會」的目標。
  • 臺北生活垃圾管理模式
    1垃圾「不落地」與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垃圾「不落地」是指取消居民小區的垃圾桶,市民直接將分類垃圾放到定時回收垃圾車上,而不是放在社區的垃圾桶內,因此在臺北小區裡,不設置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
  • ...垃圾分類我先行」白雲山和黃中藥開展「3·13家庭過期藥品回收...
    垃圾如何分類回收?涉疫垃圾的處理都應得到廣泛重視。為了省事,目前很多家庭仍舊是直接丟到普通垃圾桶,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容易汙染環境,還容易被不法分子回收加工進行「翻新上市」,一扔了之十分不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城市公共環境衛生成為重中之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在此特殊時期迎來了特殊挑戰。
  • 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
    車停定,居民們紛紛把手中的藍色垃圾袋扔進垃圾車,其他垃圾則分別放入回收車擺出貼有「一般類(瓶罐等)」「廢紙類」「乾淨塑膠袋」「養豬」等字樣的垃圾桶內。    第一站:家庭垃圾不落地收集    「在臺灣,扔垃圾是社區的大事!」
  •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臺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溼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  相比大陸,臺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臺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 設立「環保回收日」,他們將垃圾分類教育與公益相結合
    為教育學生從小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養成環保習慣,11月30日上午,由多寶街黨工委、詹天佑小學、荔灣恆福社、多寶街社工站聯合舉辦的「環保公益新生態,垃圾分類我先行」校園「環保回收日」啟動儀式在詹天佑小學舉行。
  • 臺灣地區垃圾分類經驗與啟示
    例如臺灣的佛教慈濟功德會在全臺灣設置了眾多的收資源回站,其中臺北有雙和、中和、三重和內湖4個回收站,工作人員全部是「義工」。根據該組織的統計,自1992年至2005年12月,共回收紙張、鐵、鋁、銅、塑料等資源83.4×104t,飲料瓶2.73億支。
  • 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之一
    車停定,居民們紛紛把手中的藍色垃圾袋扔進垃圾車,其他垃圾則分別放入回收車擺出貼有「一般類(瓶罐等)」「廢紙類」「乾淨塑膠袋」「養豬」等字樣的垃圾桶內。  第一站:家庭垃圾不落地收集  「在臺灣,扔垃圾是社區的大事!」
  • 域外視點·垃圾分類 | 我們在日本古都京都體驗垃圾分類
    在日本,由於實施地方自治,各地所實施的垃圾分類規則不盡相同。這裡主要以筆者所居住的京都市為例進行簡要介紹。京都市位於日本的關西地區,是日本文化之都,下轄11個行政區,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右京區。右京區位於京都市西部桂川河畔,靠近嵐山。
  • 北京考核「示範片區」垃圾分類 目前已形成四種回收模式
    據了解,新街口街道垃圾分類達標小區目前已經覆蓋到所有99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置分類垃圾桶,並向居民提供分類垃圾袋,同時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隨後,街道在胡同平房區也開展了垃圾分類,例如西四北頭條、北二條胡同採取撤桶撤站,由流動車上門收集垃圾的舉措;前公用、育德、大覺等社區則是定時定點回收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
  • 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這些社區各有妙招
    我市是如何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近日,記者走進街道、社區、小區進行實地採訪。資源回收引導參與垃圾分類為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號召更多的居民了解垃圾分類並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近日,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翠華社區組織志願者開展了資源回收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居民陸續來到資源回收宣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