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之一

2020-12-24 東方網

原標題: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之一

  新華網臺北10月12日電(記者齊湘輝 陳鍵興)晚上6點不到,臺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380巷的居民們已等候在路邊,手裡都提著幾個垃圾袋。

  隨著《少女的祈禱》的悠揚樂聲由遠及近,一輛黃色雙箱式壓縮垃圾車和一輛白色資源回收車如約而至。車停定,居民們紛紛把手中的藍色垃圾袋扔進垃圾車,其他垃圾則分別放入回收車擺出貼有「一般類(瓶罐等)」「廢紙類」「乾淨塑膠袋」「養豬」等字樣的垃圾桶內。

  第一站:家庭垃圾不落地收集

  「在臺灣,扔垃圾是社區的大事!」在一旁「督導」的清潔隊隊長鄧淞駿笑著對記者說,臺北的垃圾分類十分嚴格,不可回收物必須使用付費的藍色垃圾袋,混雜傾倒垃圾將被處1200元至6000元(新臺幣,下同)罰款。

  「垃圾分類,讓我們可以省很多!」居民劉女士告訴記者,2000年以前,人們大都不對家庭垃圾進行分類,而垃圾清運費是按照居民用水量計算的,和倒多少垃圾無關。後來,因為可回收物免清運費,她就注意把垃圾仔細分類,每月的垃圾清理費少了三分之二。

  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吳盛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隨袋徵收垃圾費之前的1999年,臺北市家庭垃圾量為每天2970噸,到2012年降至每天986噸,減幅達66%;資源回收率則從2.4%提升至47.7%。

  「一開始民眾也不習慣,但經過我們的教育、宣導,再輔以罰款等強制性措施,現在大家已經很會分類了!」鄧淞駿說。

  6點半一到,垃圾車準時離開,前往下一站。在臺北,有4000多個垃圾收集點,每周5天定時定點直接從居民手中取得「新鮮」垃圾,替代了許多城市隨處可見、臭不可聞的垃圾堆、垃圾桶,落實著「垃圾不落地、資源全回收」的環保理念。

  第二站:資源回收細分求再生

  居民垃圾回收後,第二站要被送往資源回收點。在那裡,林林總總的「廢物」將被更嚴格細緻地分類,以便完成再生利用。

  記者隨車來到位於臺北市內湖區的資源回收隊,這裡負責全臺北可回收垃圾的處理。紙類、鐵類、鋁類、玻璃類、塑料類、光碟、電池、輪胎、電器、照明光源、平板容器、非平板容器、手機及其充電器……,一切被有序擺放,仿若一個廢舊品博物館。

  廚餘垃圾則被分為養豬和堆肥兩類分別裝入紅、藍兩色塑料桶,廢泔水油則密封在鐵桶中,完全沒有異味。

  據了解,豬可食用的廚餘會公開標售給合格養豬戶;堆肥類廚餘則經專業處理後,委託廠商製成肥料,部分由焚化廠製成土壤改良劑。此外,臺北市還針對廚餘開展了回收沼氣試驗和提煉酒精試驗。

  還有一類回收物被稱作「巨大垃圾」,包括廢棄家具和自行車等。對這類垃圾,臺北市採取「免費回收、修復再生、低價販賣」的模式處理。

  記者走進位於內湖的再生家具展示拍賣場,這裡完全不同於一般印象裡的舊貨市場,辦公桌椅、沙發、床具、廚房用具琳琅滿目,且都修繕一新,外觀與新品幾乎沒有差別。

  資源回收隊隊長陳麗娥介紹說,居民要棄置大件舊物,可電話預約回收隊上門收集。回收隊有12名師傅,對舊家具進行拆解翻新,再拋光油漆,便可進入拍賣場,以同類產品市價的三成出售。恰逢開學季,這裡推出每套僅200元的一批翻新兒童桌椅,很受歡迎。

  據統計,2012年臺北市銷售再生家具收入近1290萬元,養豬廚餘收入逾750萬元,變賣其他各類回收廢棄物收入逾6687萬元。

  隨行的臺北市環保局官員崔浩志還介紹說,經過精細化分類回收再利用,真正到最後需要處理的垃圾只佔回收垃圾總量的三成。

  第三站:全面實現垃圾焚化

  最後,這些不可回收、真正需要處理的垃圾也不是填埋了事。在臺灣,總共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臺北有3座。臺北的垃圾處理經歷了露天堆放、衛生掩埋,到如今全面實現焚化處理。

  坐落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處的北投垃圾焚化廠,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中沒有任何異味,還設有運動中心、幼兒園、公園,供附近市民免費或低價使用,完全顛覆了記者關於垃圾處理廠髒、亂、臭的印象。

  每天傍晚,臺北市無法回收再生的垃圾會被送到這裡封閉的垃圾卸料間,然後進行焚化和後續處理。

  廠長傅良枝告訴記者,他們每天可以處理1800噸生活垃圾,4臺焚化爐的燃燒溫度控制在850攝氏度以上,以防止廢氣和致癌物質二惡英的產生。此外,垃圾焚化爐與鍋爐、蒸汽渦輪機結合用以再生發電,發電量為45000瓦,其中37000瓦回售給電力公司,其餘供焚化廠自用。

  「因為資源回收利用得好,現在垃圾越來越少,焚化廠每天實際處理的垃圾量大概在900到1000噸。」傅廠長說。

  記者跟隨廠區工作人員,參觀了垃圾焚燒處理的全過程。垃圾經各區清潔隊垃圾車收集,入焚燒廠,先過地磅稱重,然後至傾卸區倒入巨大的儲存坑中,由控制室人員用抓斗對垃圾進行均值化攪拌,最後將垃圾投入焚化爐焚燒。

  由於垃圾經過了嚴格分類,特別是剔除了廚餘垃圾,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含水量很小,所以燒起來很容易,當爐膛溫度保持在850至1050攝氏度時,由垃圾產生的輻射熱能就能助其自行燃燒,無需再添加煤或重油等輔助燃料。二惡英等有害氣體則經過廢棄處理系統處理後,完全可以被去除,實現無害化達標排放。垃圾焚燒產生的巨大熱能,推動蒸汽渦輪機發電,而渦輪機的冷卻水則成為遊泳池的溫水水源。

  垃圾燃燒後最後產生兩樣東西:底渣和飛灰。據焚化廠工作人員介紹,飛灰可送到煉鋼廠以及水泥廠作為原料,底渣則可用來做管溝回填,或者是當作鋪路的材料。

  在北投垃圾焚化廠的標誌性建築——150米高、繪有彩虹圖案的煙囪上,還設有觀景臺和360度全玻璃幕牆旋轉餐廳。在這裡,人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鳥瞰臺北美景,渾然忘卻身處垃圾廠區,原來跟隨臺北垃圾的環保之旅,可以這樣美好!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之一【3】
    原標題: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之一  第三站:全面實現垃圾焚化  最後,這些不可回收、真正需要處理的垃圾也不是填埋了事。在臺灣,總共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臺北有3座。臺北的垃圾處理經歷了露天堆放、衛生掩埋,到如今全面實現焚化處理。
  • 跟隨臺北垃圾走一趟環保之旅—透視臺灣垃圾處理
    在臺北,有4000多個垃圾收集點,每周5天定時定點直接從居民手中取得「新鮮」垃圾,替代了許多城市隨處可見、臭不可聞的垃圾堆、垃圾桶,落實著「垃圾不落地、資源全回收」的環保理念。    第二站:資源回收細分求再生    居民垃圾回收後,第二站要被送往資源回收點。在那裡,林林總總的「廢物」將被更嚴格細緻地分類,以便完成再生利用。
  • 臺灣垃圾焚燒的處理經驗
    社會回饋:臺灣很受重視廣州剛剛起步  2009年廣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因最初焚燒廠選址在會江,引起華南板塊居民強烈反彈。通過對臺灣的走訪,記者發現當地徵地建焚燒廠的社會回饋制度,很被考察團官員受落。
  • 不隨分類而消失,臺灣為何有35萬噸垃圾無處處理
    臺灣垃圾大戰再起,已到了必須徹底面對的關鍵時刻。《遠見》走訪各縣市垃圾重災區,為你抽絲剝繭、揪出元兇、尋找解決之道。  你可能不知道,從住家丟出來的垃圾,竟然要飄洋過海、跋山涉水,甚至經過數百公裡運行長徵,才能送到外縣市焚化廠處理?  根據《遠見》獨家整理,臺灣每年有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得到處流浪,跨縣市或跨海過著「遊牧」生活。
  • 臺灣垃圾焚化代替掩埋 環保經驗值得大陸借鑑
    陳龍吉從事環保工作30餘年,從臺北市環保科的一名普通職員,一路做到臺「環保署副署長」,退休之後,更成立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繼續環保事業。近日,在他的帶領下,大陸駐點記者一同前往臺中市文山垃圾焚化廠參訪。  走進文山垃圾焚化廠,與想像中的垃圾成堆散發出惡臭不同,空氣中基本聞不到臭味,與普通工廠無異。目前,全臺正在運轉的垃圾焚化廠共24座,每天可處理2萬多噸垃圾。
  • 聚焦臺灣環保之路: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但20年後臺灣對焚化廠不再談之色變,相反,到焚化廠遊泳、健身乃至喝咖啡,都不是新聞  以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垃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掩埋處理方式顯現種種問題——塑料難以降解,垃圾掩埋場發出惡臭,且有火災隱患。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大火,由此促成臺灣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內湖垃圾焚化廠的興建。
  • ​為什麼大城市要垃圾強制分類?
    大城市的垃圾圍城和垃圾分類有什麼關係?這就要從我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開始說起。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主流的兩種處理方式為填埋和焚燒,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這兩種垃圾處理方式的比重在八、九成。但這兩種方式處理不好很可能會造成二次汙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垃圾的戰爭
    新華視點  臺灣垃圾處理經歷了露天堆放、衛生掩埋和焚化三個階段,目前,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臺北有3座。臺灣垃圾處理本以掩埋為主。
  • 臺灣爆發「垃圾大戰」? 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此爭議,臺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承認,由於雲林縣的垃圾焚化爐設備老舊,因此臺當局才緊急調度,臺北市是調度對象之一。臺北環保局檢討稱,未來會跟臺當局協調,考慮是否制定標準程序,讓代燒垃圾更透明。專門輸出垃圾?雲林被「踢皮球」雲林垃圾是個老大難問題,早在去年5月就曾爆發過「垃圾危機」。
  • 兩岸聚焦·聚焦臺灣環保之路②: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民間監督,推動焚化廠持續改進 68歲的陳龍吉從事環保工作30多年,從臺北市環保科的普通職員,一路做到「環保署副署長」。他介紹:「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的。」 民眾抗爭在垃圾焚化廠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也不盡相同。
  • 臺灣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和種類
    臺灣的垃圾分類先是有法律規定的強制分類,環保法會對各種類型的公司產生的垃圾做分類歸屬,然後每種類型的公司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和流程,先有法制管理好這些企業產生的垃圾和汙染,民間垃圾分類主要都是生活垃圾,對生活垃圾分類臺灣政策主要是獎勵、環保知識宣導、提供免費的分類協助等等幫助性鼓勵性的政策,當然民間環保團體志工力量也非常大,而且很重要!
  • 臺北生活垃圾管理模式
    臺灣的垃圾強制分類分2個階段,第1階段從2005年1月1日起實施,第2階段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臺北市作為第1批試點縣市取得了顯著成就。在臺北垃圾分資源垃圾、廚餘、一般垃圾3類,若居民不對垃圾進行分類,在收運時拒收,同時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50條規定被處罰1200~6000元新臺幣(1RMB=5新臺幣)。
  •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到2016年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
  • 看臺灣垃圾分類,如何從「酒幹倘賣無」到「零廢棄」
    常少青解釋說:「這首歌反應出當時臺灣的玻璃類垃圾日益增多,有市民回收空酒瓶子再賣到廢品站去賺點小錢。」第三階段進入全面資源回收狀態,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常少青定義為「臺灣進入一個全面性的資源回收狀態」。同時,臺灣政府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為垃圾處理之主軸。
  •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 臺灣走了多遠?
    北極星固廢網訊: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現在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2014年彰化溪州垃圾焚燒廠開工的時候,認定工廠選址是黑箱操作,當地近3000名居民聚集在現場激烈抗爭,臺灣警方出動了3000多名警力強力彈壓,才保證順利動工。2個多月後,抗議民眾才陸續退場。
  • 綠色發展環保行|臺灣把垃圾焚燒發電廠變社區公園
    不僅是垃圾焚燒發電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內湖焚燒發電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
  • 臺灣: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走了多遠?
    在臺灣,垃圾焚燒廠未來將轉化為」分散式的區域性能源中心」,除了供給遊泳池溫水處理等次級發電使用外,發電後溫度較低的蒸汽,還可以賣給工廠為或附近居民
  • 臺灣地區垃圾分類經驗與啟示
    2、1990~2006年,焚燒及資源回收發展階段  1987年臺灣開始籌建第一座現代化垃圾焚燒廠——臺北內湖垃圾焚燒廠,該廠於1992年建成投入運行。1991年,臺灣環保署在確定垃圾處理方案時,意識到臺灣垃圾中可燃物含量超過80%,因此確立了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的垃圾處理原則,並規劃由政府興建21座焚燒廠,擬以焚燒方式作為垃圾最終處理手段,處理量可達23400t/d。
  • 海峽產業觀察 | 20年前的臺灣垃圾分類實踐
    截圖來自華視1984年7月,臺北內湖垃圾山發生大火,燃燒持續十天以上,沒辦法處理垃圾,成為臺北市民深刻的恥辱記憶。這就是羅大佑所諷刺的「焰火盛典」,這首歌以及隨後的反對環境汙染的社會運動,推動臺灣把高效率處理垃圾提上日程。當時臺北土地不足,好不容易修建的填埋場很快就滿了,這樣下去根本不行。
  • 臺灣建立焚燒體系 不再讓白色垃圾汙染環境
    中國廢舊物資網:垃圾焚燒法已成為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不過在中國,由於擔心垃圾焚燒會汙染空氣以及危害居民的健康而受到部分居民的抵制,垃圾焚燒的發展依然十分緩慢。而與我們一水之隔的臺灣,垃圾焚燒佔到處理垃圾的80%左右,他們對垃圾焚燒的處理經驗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中國產生的垃圾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每年達到2.5億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