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如何有效實現垃圾分類回收

2021-02-06 北京清潔行業協會

       這還要從臺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說起。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居民必須在家裡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

臺灣的分類垃圾桶


      臺灣的垃圾回收分類細緻,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

  普通垃圾不可回收,將直接拉到焚燒廠焚燒。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玻璃、紙質品、金屬、泡沫等。廚餘垃圾指一般家庭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如水果皮、菜葉、過期食品、茶葉渣、咖啡渣等,廚餘垃圾根據處理方式不同還會細分為生廚餘和熟廚餘。所以在很多臺灣家庭的廚房裡,都會有三個垃圾桶,分別裝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不出家門便實現了垃圾分類。

  除此之外,臺灣城市和鄉村的街頭還設有很多「舊衣物捐贈箱」,大家可以把家中的舊衣服放在裡面,由相應人員收取後捐給需要的人。


       不僅垃圾分類精細,在臺灣,垃圾袋的分類使用也是有講究的。

圖為臺北市的專用垃圾袋


       為了鼓勵市民環保、踐行垃圾分類,臺灣很多城市開始實行垃圾袋收費政策。這個垃圾袋和我們去超市買一卷卷的垃圾袋不一樣,而是臺灣各地環保部門制定的,由可降解塑料製成,上面會印有專門的標誌,按個收費。居民需要到便利店或其他指定地方購買專用的垃圾袋。

  普通垃圾必須用這種垃圾袋來裝,而可回收垃圾則沒有這項要求。若想少花錢買專用垃圾袋,居民就要儘可能地在垃圾中找出可回收垃圾,減少普通垃圾的數量。


       臺灣的垃圾回收還不止分類這麼簡單——不是按類別隨手裝到相應的袋子裡就完事大吉了,而是要將垃圾按要求整理好。

圖為臺灣可回收塑料的整理方式圖解。需要衝洗、壓扁並分類擺放三個步驟


       如飲料和牛奶盒這類可回收的物品,需要將飲料、牛奶倒掉後並將盒子清理乾淨,牛奶盒也要壓扁成片狀才行,塑料飲料瓶則需擠成一團。看似麻煩,其實只消幾秒鐘的時間就可完成,不僅讓可回收物更清潔,還節省了空間。

  對於廚餘垃圾,有很多家庭會安裝廚餘粉碎機,輕鬆實現廚餘的整理。而且丟廚餘時要倒在專門的收集桶中。如果放在袋中也是要先將袋子戳破再倒到桶中,所以很多家庭的廚餘都是存放在桶裡的。

  而有一些回收價值並不高的垃圾,比如小隻的酸奶盒、塑膠袋、便當盒等,居民可以自行選擇是要作為一般垃圾還是可回收垃圾處理。如果要作為可回收垃圾處理,也要清洗乾淨才可以。


       垃圾分好類了,也裝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垃圾扔到哪兒呢?

市民在垃圾車前倒垃圾


       在臺灣有專門的垃圾車來收垃圾。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垃圾車都會沿著固定的線路收垃圾,行駛時會播放特定音樂提醒市民:可以拿著家裡的垃圾來扔了。清潔人員會跟車檢查垃圾有沒有按要求分好類,確認無誤了才可以丟上垃圾車。

臺灣垃圾回收示意圖


       垃圾被收走後將會分類進行處理。普通垃圾會被焚燒或掩埋,但由於掩埋會發出惡臭且有發生火災的風險,在臺灣已不再採用掩埋的方式,僅採用焚燒方式。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後,要被送往垃圾回收點,被更嚴格細緻地分類和回收再利用,剩餘少量不可回收的垃圾將被焚化處理,此過程可以再生發電。垃圾燃燒後最後產生的飛灰可送到煉鋼廠以及水泥廠作為原料,底渣則可用來做管溝回填,或者是當作鋪路的材料。廚餘根據處理方式可再細分為生廚餘和熟廚餘,生廚餘將用來堆肥,熟廚餘將送到養豬場餵豬。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了,這麼複雜的垃圾分類,能落實嗎?

  有數據顯示,臺北市從1997年到2010年居民垃圾減少了67%,新北市垃圾日排放量從2004年到2010年減少了63.6%。2015年,全臺灣的資源回收率達到55%,而臺北市和新北市的資源回收率分別高達67%和63.5%。臺灣民眾對垃圾分類政策的滿意度達到80%。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臺灣環保部門對廢棄物管理方面非常重視並投入大量資金。據統計,如2006年臺灣環保總經費495.90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廢棄物管理經費318.13億元,佔總經費的64.15%。

臺灣垃圾分類知識展板

       同時,臺灣將學校和社區納入到環保教育當中,進行大力宣傳。臺灣的學生從小學起就要開始學習垃圾怎麼分類、如何循環利用、如何變廢為寶等等。社區也會經常舉辦垃圾分類回收的知識普及競賽等,環保的理念已經紮根在臺灣民眾心中。

  除此之外,臺灣還實行嚴明的獎懲措施。如果有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亂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的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的分類等等,都有可能會被罰款。大家也可以舉報不守規矩的人,如果證據確鑿舉報者還可分得一半的罰款,據說有的「垃圾檢舉達人」能夠因此而年入過百萬,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公司。

  綜上所述,分類、裝袋、回收、實施各環節緊密對接、落實到位,讓臺灣的垃圾回收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無死角,臺灣街頭也因此日益整潔美觀、清爽宜居。

相關焦點

  • 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針對目前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面臨的「總量激增、分類難推」的嚴峻形勢,一些專家學者呼籲:在借鑑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網際網路+」的新型回收平臺,儘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首先針對飲料標準包裝物這一低附加值廢棄物,實現高效安全回收和「瓶到瓶」循環利用,打開生活垃圾分類的突破口。
  • 看臺灣垃圾分類,如何從「酒幹倘賣無」到「零廢棄」
    其實不僅是在我國,全球垃圾分類做的出色的國家和地區,實現過程均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就在不就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稱: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係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今天,小寶帶你認識一下臺灣垃圾處理的幾個階段,看看寶島的垃圾治理之路。
  • 從垃圾車到回收廠,從娃娃到老人 臺灣垃圾分類的揭秘之旅
    據臺灣導遊龍五介紹,臺灣的垃圾車每天會在固定時間沿著固定線路收垃圾,行駛時會播放特定音樂提醒市民:可以倒垃圾了。清潔人員會跟車檢查垃圾是否按要求分類,經確認後方可丟上垃圾車。   「垃圾被收走後將會分類進行處理。普通垃圾會被焚燒。
  • 垃圾分類了,然後呢?詳解垃圾處置和回收利用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多個城市也在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在全民「練習」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垃圾在分類之後會去到哪裡?做何處置?城市如何是如何「消化」掉這些分類垃圾的?  分類後,垃圾去哪兒了?  根據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四分法」把垃圾分成了四種類型。
  • 高校垃圾分類回收現狀
    ,反映了大學生對垃圾分類情況的認知與態度以及想法建議,為垃圾分類回收機制同大學生校園生活相結合提供了一定的數據支持與可行性探索。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贊同在垃圾分類回收中垃圾排放者應發揮最大作用。而垃圾投放群體中會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學生僅佔32.5%,想要這樣做但不會分類的佔10%。這就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有意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
  • 臺灣地區垃圾分類經驗與啟示
    從1998年起,臺灣開始參考國外垃圾處理的思維,配合資源可持續發展及「零廢棄」趨勢,實行「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為垃圾清理的主要方向,提倡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再使用及再生利用等方式,將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的目標。2005年從10個示範縣市開始實施「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行動計劃」,藉由資源分類回收,以期達到家庭垃圾源頭減量的目標。
  •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相比大陸,臺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臺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燒出來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臺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臺灣歌手羅大佑的這首《超級市民》,諷刺的正是20世紀80年代臺北糟糕的環境。
  • 如何從源頭解決垃圾分類?智能回收體系成為唯一選擇?
    同時,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出臺後,垃圾分類市場熱度再次提升——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張益就曾預判,未來10年,垃圾分類將新增市場機會4000億元以上。從小程序識別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揀,似乎一個新的行業就要出現了。
  • 【要聞】垃圾不落地、按袋計費……臺灣垃圾分類的標準答卷到底是什麼?
    「臺灣垃圾不落地和按袋計費都成了日常習慣,可在內地為什麼總是水土不服?」朱曉芬問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能源與資源實驗室張家驥博士。 張博士說,好多內地朋友都提過類似問題。在他看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臺灣垃圾分類實現了標準化:「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 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回收基金。「標準化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朱曉芬問。
  • 環保垃圾桶分類,垃圾該如何分類呢?
    針對不同的垃圾分類方式,市城管辦設計了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其中,藍色對應可回收物,綠色對應廚房垃圾,橘黃色對應其他垃圾,紅色對應有害垃圾。很多本應盛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裡,被塑膠袋、塑料包裝等佔據了大部分空間;而其他顏色的塑料垃圾桶裡,也不乏塑料瓶、報紙等可回收垃圾,這是目前杭州市塑料分類垃圾桶的應用現狀。
  • 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全體居民們一個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垃圾分類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垃圾分類做得好不好,直接關係著我們的生存環境。下面談談我對垃圾分類的一些粗淺認識和見解。首先,要進一步正確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開展正確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使人們樹立垃圾分類的強烈意識,讓人們明白亂丟垃圾對社會、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的危害,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呼籲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同時開展對市民講解對分類垃圾桶的分類知識及正確使用方法,讓市民逐漸意識並習慣行為養成。
  • 【分類說】臺灣垃圾分類——家庭垃圾完全分類手冊鑑賞
    一、臺灣垃圾分類情況概述 臺灣垃圾分類經過10多年不懈努力
  • 垃圾「全回收」焚化廠成景點
    很難想像這是身處在臺北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北投垃圾焚化廠。海都記者調查發現,與大陸多地面臨「垃圾圍城」的情況不同,焚燒廠常常「吃不飽」。 臺北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無汙染的最大原因,是早已深入民心的垃圾分類——不同類型的垃圾基本都能實現「全回收」。而臺北市將垃圾處理費計入垃圾袋,隨袋徵收的做法,更讓臺北民眾感到,「把垃圾分得越細,就越省錢」。 如何監督垃圾焚化?
  • 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哪些是可回收物?
    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哪些是可回收物?生活垃圾分類主要可分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三大種類,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都有哪些。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1)主要品種。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包裝物,廢舊紡織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玻璃,廢紙塑鋁複合包裝等。
  • 第一張垃圾分類罰單後,咖啡渣有望成為可回收垃圾
    店員的態度隨即強硬起來,口頭答應後繼續垃圾混投,並表示自己沒有時間配合整改。於是第一張罰單就這樣罰出去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所以可以看出來,垃圾分類的新政還是以口頭教育為主,只要態度端正,並不會上來就直接罰款。處罰不是目的,是一種約束手段,如果積極接受整改,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就是一名好同志。否則,那就要面臨罰款的懲罰了。
  •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測算:用數據丈量垃圾分類實績
    我國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定位為重要民生工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內容,並對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示範城市明確提出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績效考核目標。由於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由不同職能部門負責管理,不同來源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統計數據未有效整合,目前還缺乏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標測算的相關研究。
  • 垃圾分類如何「拎得清」
    垃圾分類事關改善生活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但真正實行起來仍需一個磨合和適應的過程。比如溼紙巾是幹垃圾,西瓜、葡萄等果皮是溼垃圾,但是蛤蜊殼卻是幹垃圾,而小龍蝦的殼又是溼垃圾,怎麼分類的確讓不少上海居民感到頭疼。垃圾更好的分類投放,是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種考驗。垃圾分類分得不對就要被罰,強制實行會是確保垃圾分類執行的有效手段嗎?
  • 垃圾回收四十年①|民間廢品回收網絡是如何形成的
    在各種垃圾中,有一大類是常常進入垃圾管理討論範圍的,那就是可回收物,俗稱廢品(本文以下按照目前民間回收體系的叫法,統稱廢品),但佔到垃圾總量近三分之一的廢品如何被外來務工拾荒群體完成,廢品回收和再利用又面臨哪些瓶頸,目前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中正在熱議的「兩網融合」如何看待已經存在30多年的拾荒體系,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來面對。
  • 海峽產業觀察 | 20年前的臺灣垃圾分類實踐
    1999年開始,臺灣借鑑日韓經驗,開始採用「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的政策,減輕填埋焚燒的壓力。要想做到減量和資源回收,需要減少隨意丟棄的行為、需要對垃圾進行細緻分類、而回收處理額外費用也要籌集。1997年,臺北市開始試行「垃圾不落地」,規定市民必須將垃圾直接交給垃圾車收運,完成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垃圾清運。當然由於市長選舉,所以推行並不積極。1998年馬英九當選臺北市長之後,將垃圾分類作為重要施政綱領,開始堅定實施垃圾分類定時回收。
  • 垃圾分類一年了‖可回收垃圾再分6小類,你怎麼看?支持嗎?
    垃圾分類一年了‖可回收垃圾再分6小類,你怎麼看?支持嗎?在一些居民小區,除常見的垃圾四分類外,有的小區還採取了更加細緻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如寶山路街道的會文大樓小區,對可回收垃圾進行了再次細分,分類效果如何?快跟靜寶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