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挑戰與應對: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

2021-02-19 寶雞智慧教育
摘  要:智能技術在變革我們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育治理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走向智能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積極探索應用技術支持大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培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大力培養智能技術複合型人才和人工智慧應用人才,加強多學科協同交叉,優化人工智慧學科課程體系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等建議。人類正處在智能時代的門檻上,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智能對話和推薦、智能穿戴設備、智能語言翻譯、自動駕駛、自動導航等正快速進入實用階段。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在改變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也變革著我們的高等教育。慕課和移動通訊使學生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1],AR與VR提升了學習的體驗性[2],智能助教可以為學生提供24小時在線的答疑服務[3],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一定程度上利於校園的安全管理[4]等。高等教育在享受這些由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智能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和技術變革需要人才培養做出怎樣的調整?智能時代的到來需要學科建設做出怎樣的回應?智慧的育人空間和管理形式需要教育治理做出怎樣的應對?這些都是正在走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問題。高等教育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陣地。智能時代對多領域交叉人才、創新人才、尖端人才等各類人才的需求以及智能技術對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培養智能時代的人才。第一,培養觀念與模式須轉變。一方面,隨著技術複雜度的提升,僅僅依靠單一學科的知識將越來越難以完成某項複雜的任務。不僅如此,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會造成大學生知識面窄、創新能力弱,以致難以適應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階段乃至普及化階段,一些高校開始「工業化地批量生產」大學生,造成大學人才的同質化嚴重。然而,高等教育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有創新思維、有全球視野、有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人才[5],而不是同質化的「高等教育產品」。尤其是智能時代,更需要人才的個性化、獨特性與全面發展。因此,單一學科、批量生產的工業化教學和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觀念必須做出轉變。第二,高校師生所扮演的角色須轉變。在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下,高校教學主要是課堂傳授以及實踐、論文指導等方式。這一方式下,教師主要承擔了知識技能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是知識技能的被動接收者。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教學則是擁有良好的人機協作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教師,在充分利用人工智慧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上,師生間所進行的開放性、探索性的啟發與學習。此時,教師將承擔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者、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育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路者角色;大學生也將從知識被動接收者轉變為知識探索者和知識主動獲取者。高校師生所扮演角色的轉變成為雙方在智能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對教師來說,角色的轉變意味著知識結構、教學習慣和思維觀念的轉變。他們必須要學會使用人工智慧,否則將會被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取代[6]。他們必須要思考哪些是人工智慧做的,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以證明自己價值的無可替代性。對學生來說,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他們要能夠在教師指導和人工智慧的協助下,以人機協作的方式,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參與活動、發展智慧,實現個性化和選擇性的發展。第三,評價方式須轉變。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效的監控與保障[7]。為了保證智能時代評價方式與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教學方式相適應,傳統的「經驗主義」「宏觀群體」「單一評價」[8]的評價方式必須做出改變。一是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更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獨特性與全面發展,因此「宏觀群體」「單一評價」的傳統評價方式難以適應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二是智能化、個性化、開放性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學習更多地融入了個性化和選擇性的元素,因此「一刀切」的傳統評價方式難以兼顧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三是智能時代的大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和人工智慧的協助下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因此傳統的「經驗主義」評價不能對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數據進行智能動態追蹤。第一,對多學科交叉的需求增多。智能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技術之外的問題,如法律、倫理和道德問題。這些問題遠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智能時代這個新場景中的全新問題。這些全新問題今天已經有人提出,但是目前很少看到這方面研究,而這些問題對人類的影響重大[9]。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依靠單一學科,必須有賴於多學科協同,有賴於文科的內部融通、文理交叉來研究和解決。因此,智能時代對多學科交叉的需求將會增多,不僅僅是理工學科內部相近學科的交叉協同,還包括文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文科與理工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第二,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存在發力空間。近一兩年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發展迅猛,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35所高校已經首批獲得人工智慧專業的建設資格[10]。但目前在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方面仍存在不少發力空間。一是專門用於人工智慧的課程數量還遠遠不夠。很多高校的人工智慧專業仍使用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智能教育呈空心化。目前,能專門用於人工智慧的課程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導致人工智慧專業課程只能濃縮到「高級科普」程度[11]。二是當前人工智慧教育相關專業課程混亂。針對目前資訊時代與智能時代交疊融合的過渡狀態,如何設置智能教育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還需要深入研究[12]。第一,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須轉變。當前,人工智慧技術極大地豐富了產品、服務的內容與質量,變革了服務的形式和結構,創新了教育服務和產品的供給模式。在治理正在體現出智能化、自動化、個性化特徵的智能時代,我們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也需要發生轉變。如何依靠智能時代的相關技術,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決策更科學、更精準;如何藉助智能時代的相關產品,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治理更智能、自動化程度更高;以及如何依託智能時代的相關產物實現精準的個性化管理,從而減少高等教育治理資源的投入……這些都是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所面臨的問題。第二,指導和引領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進展緩慢。智能時代在給高等教育治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如智能技術的應用邊界、機器決策與人的決策的協調、學生信息洩露隱患等。由於缺乏相關法律和政策的指導和引領,當前基於智能技術的高等教育治理處於尚未起步或「摸石頭過河」的嘗試探索階段,亟需理論的引領和制度的規範。但是因為問題的複雜性和相關研究的滯後性,能夠指導並規範人工智慧發展的法律和政策進展緩慢,能指導和引領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進展則更是緩慢。倘若這一現狀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很難保障高等教育治理的健康有序發展。第一,積極探索應用技術支持大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一是藉助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運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情感計算等智能技術對大學生學習過程數據、體質健康數據、心理健康等多模態數據深度挖掘,以人機協作的方式揭示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規律、成長發展規律,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科學支持。二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大學生個性化、彈性化、定製化的學習提供技術支撐,保證大學生時時處處的泛在學習。挖掘人工智慧技術的潛能,使其廣泛運用於改進學習過程中知識獲取和信息傳播的方式,構建適合大學生泛在學習的優質智能教育體系。三是構建智能學習評價體系。構建符合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教育評價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手段。研發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表現性、發展性多元評價系統,不僅要完善對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界定、評估和認證,而且還要對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專業素養以及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追蹤和測評,幫助其進行生涯規劃。第二,培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一是提升高校教師的人機協作能力,幫助其實現知識結構、教學習慣的轉變。積極引入VR、AR、MR等豐富的培訓形式[13],對高校教師進行智能教育素養培訓,幫助其建立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智能化教學和管理的水平。二是宣傳普及與智能時代高校教學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並通過討論與思想交流的方式改變高校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通過高校教師論壇的形式,使高校教師重視以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的問題導向教育理念,重視「先道德情操教育、後學術探究」的高校人才培養理念。三是高校教師自身要適應智能時代的角色轉變,將精力專注於高技能的任務,包括個性化學習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社會網絡聯接指導、學習問題診斷與改進、發展性評估與改進、心理健康管理與疏導、社會性的培養、同伴互助專業成長、信仰和價值觀的引導、體質健康監測與提升、生涯規劃指導、人工智慧教育服務倫理監管等[14]。第三,大力培養智能技術複合型人才和人工智慧應用人才。一是通過課程、教學系統、培訓項目等的建設,著力培養高素質複合型的人工智慧技術人才。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動態、進化、多元立體的整合型智能課程,推動人工智慧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開發面向各行業的智能實訓仿真教學系統,構建面向學習者的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無縫融合的教育環境。建立優質開放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中心,開發高質量的人工智慧培訓項目,助力複合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二是重視中高等職業教育對人工智慧技術人才的培養。鼓勵職業學校聯合企業開設人工智慧課程,建設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的人工智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服務於人工智慧企業發展的專業型和應用型人才。第一,加強多學科協同交叉。一是引導鼓勵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加強交流。支持各學科的研究人員密切合作,不僅是理工科內部學科間的交流合作,而且還包括「文+文」合作、「文+理」合作、「文+工」合作等,以共同探索智能時代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二是通過開展具體的項目,促進多學科的協同交叉。設置相應的智能時代的重大攻關項目,引導多學科的研究者,加強協同攻關和交流創新,通過重大基礎性問題的探索以及前瞻性重大研究項目的開展,促進學科的協同交叉。三是通過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帶動,促進學科間的協同創新。掌握先進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可以開放人工智慧雲服務,為高校各學科的研究者提供技術支撐,帶動不同學科間的協同創新。第二,優化人工智慧學科課程體系布局。一是加強人工智慧相關專業的課程研發。通過徵求人工智慧產、學、研領域的專家意見,設置人工智慧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構建智能教育的核心知識體系,同時加強智能教育教材的優選工作。教育部可以牽頭成立智能教育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研討班,廣泛調研並吸納專家意見,助力課程與教材的研發。二是突出本校人工智慧相關專業的特色,建設符合智能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的「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課程體系。例如:北京某高校的人工智慧學科正與本校法律和金融等學科相結合,提供法律的輔助方案、輔助量刑和其他法律分析、金融分析工具等[15]。三是加強對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專業課程的評價管理,在加大人工智慧學科方向開設力度的同時,不僅要保障高校人工智慧學科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而且還要保障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專業的課程質量。第一,提升管理者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一是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培養自身的人工智慧意識和能力,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高等教育管理者要認識到智能技術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影響,自覺提升在決策時納入、運用智能技術的意識,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預見性。二是組織相關的培訓,以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慧意識和能力,甚至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準則等方式向教育管理者展示智能時代應具備的能力指標,指導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培養。三是通過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與對話,促進政策對話和知識共享,提升自身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例如:通過積極參加高等教育管理者間的論壇或相關主題會議,學習優秀的治理經驗,提升自身的教育治理能力。第二,制定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或倫理規範。一是加強智能教育倫理方面的研究,分析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建立人工智慧發展和教育應用的倫理規範。二是政府、學術界、行業合作夥伴和民間社會組織在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開展合作,通過利益攸關者共同討論協商的形式,制定多元參與、協同發力的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或標準,推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治理。

智能時代是一個人人可享智能技術的時代,新技術不斷出現、新產品不斷應用,挑戰與機遇並存。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16],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使命,更對智能時代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須要深刻認識並積極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方可做到在保證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對智能時代發展的引領作用。

(作者:崔偉 孫曉園,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1]原昉,乜勇. 智能時代泛在學習的基礎和教學支持服務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5):26-32.[2]李婧. 醫學模擬教育與人才培養—談VR/AR在醫學院校的應用前景[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7(6):113-116.[3]吳玉蓉. 高教普及後師資不夠怎麼辦?專家:智能助教、智能老師將上陣[EB/OL]. (2016-10-27)[2019-06-2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0190.[4]羅超.AI時代門禁將大有可為[J].中國公共安全,2018(9):24-29.[5]朱永新,徐子望,魯白,等. 「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筆談(上)[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4):15-30.[6]餘勝泉. 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1):16-28.[7]王銳,高宇璇. 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27):258-259.[8]盧秋紅. 面向未來的教育評價改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7):8.[9]馬費成.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J].評價與管理,2018,16(2):1-5.[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於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EB/OL]. (2019-03-25)[2019-06-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11]王之康. 高校人工智慧熱的「冷」思考[N].中國科學報,2018-06-26(5).[12]李德毅,馬楠,秦昆. 智能時代的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5-10.[13]宋靈青,許林. 「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14]餘勝泉,王琦. 「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4):14-22,29.[15]劉進,呂文晶. 人工智慧創新與中國高等教育應對(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52-61.[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18-04-03)[2019-07-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04/t20180410_332722.html.

相關焦點

  •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創新與變革
    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發布了中國未來教育研究書系1《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研究成果。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教授發表題為「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關於科技與教育雙向賦能的命題」的演講,對成果進行了解讀。在分析了智能時代與教育發展遠景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化引領教育變革的6項未來研究議題。
  • 科技推動教育變革 校企共商如何應對5G+人工智慧新時代
    出席次論壇的專家有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郝清傑,數字經濟學家、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考試中心主任、5G+人才培養工程辦公室領導小組組長陳曉華等。成都理工大學張傳瑜教授和大數據教育工委會秘書長劉計剛分別主持上下午論壇。
  • 華為發布:後香農時代,面向數學的十大挑戰問題
    我們正處於交叉科學及新技術爆發的前夜,在未來二三十年裡,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社會。 智能社會有3個特徵: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在智能社會,萬物可感,感知物理世界,並轉變為數位訊號;網絡聯接萬物,將所有數據實現在線聯接;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應用將實現萬物智能。
  • 世界格局變化中的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挑戰?12所高校這樣回答
    央廣網北京9月20日消息(記者王啟慧)「中國高校如何統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教育事業發展,科學應對挑戰、善於抓住機遇,發揮好高等教育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迫課題。」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在建校80周年大學校長論壇上表示,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 港澳臺臺灣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已與過去精英教育時代「僧多粥少」的境況大不相同。2014年,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錄取率高達99.1%。2015年,雖有最低錄取標準的限制,但錄取率仍很高。如果沒有最低錄取標準的限制,百分之百的大學錄取率亦有可能。在以下幾項重要高等教育政策主導之下,如今臺灣已成為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社會實驗研究
    社會轉型迫使教育變革並與教育轉型相互作用,使得當前教育研究充滿了挑戰。科學研究範式的演變和社會科學中實驗研究的興起將強化教育研究中的證據意識和研究範式的改變,凸顯教育數據的作用,並使教育研究和實踐均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教育社會實驗研究正是順應這一趨勢形成的一類新方法。它從某一社會現象出發,探尋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旨在發現隱形的社會活動進程,進而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法或幹預措施。
  • 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
    可以說,智能教育時代已經來臨。這得益於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以及教育自身發展的訴求。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 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的研究報告《面向智能時代:教育...
    原標題: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的研究報告《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提出——教育創新與變革呈現十大趨勢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院和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為主題,從科技賦能教育、人力資本提升與教育變革
  • 港媒文章:印度從中國應對挑戰中看到機遇
    原標題:港媒文章:印度從中國應對挑戰中看到機遇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1日刊文稱,2019年,中印都將面臨很多挑戰。印度正密切關注中國如何應對自身挑戰,並從中發現可能會給印度帶來好處的機遇。文章認為,2018年是中國和印度修復關係的一年。2019年,中印都將面臨很多挑戰。印度將迎來自己的變革年,大選可能會在4月至5月間舉行。文章稱,出於不同的原因,北京和新德裡都致力於確保雙邊關係不會受到嚴重幹擾。
  • 杜玉波: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
    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以《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指出,應深刻洞察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在地位作用、體量規模、結構類型、教學模式、環境格局等方面的轉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分類發展、實現線上和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 以「三個跨越」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
    新一代人工智慧在全球範圍蓬勃發展,推動世界從互聯資訊時代進入智能資訊時代。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智能媒體與社會融為一體,成為經濟社會的作業系統和原動力。特別是經歷疫情大考之後,整個社會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虛擬化進程將會加快。
  • 張贇 王小凡:面向科技新時代的科學教育:挑戰與機遇
    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四十餘年的跨越式發展,在中國造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紅利。但著眼未來、著眼全球,我們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這同樣源於現代科學本身發展、科學與社會關係聯繫加深兩個方面的原因。
  • 華為發布SingleRAN Pro解決方案,三大亮點應對5G三大挑戰!
    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前夕,華為發布面向5G時代的SingleRAN Pro 解決方案。該方案具備三大亮點,包括一張網支持5G併兼容2G、3G、4G的網絡平臺,一張網支撐運營商多業務發展的敏捷網絡架構,以及一張網實現自動化管理的智能無線網絡,助力運營商應對5G時代三大挑戰,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數位化世界。
  • 杜玉波: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高等教育需要在一個充滿動蕩變革的世界中謀求發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使命。那麼,面向未來,如何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呢?
  • 邱勇出席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世界學術峰會並致辭
    在為期兩天的在線會議中,多所世界頂尖高校領導及企業機構專家負責人圍繞新冠疫情的應對經驗以及未來高等教育的展望進行了討論。邱勇指出,最近高等教育發生了諸多變化,包括移動互聯的加速發展、技術的進步、個性化的課堂等。這場疫情將成為高等教育更深刻變革的催化劑,而這場我們稱之為「新曙光」的變革對於世界高等教育而言意味著復興和希望。
  • 83所高校專家共議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
    本屆研討會以「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為主題,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等83所高校的230餘位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大學教育思想,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1.6%,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
  • 墨爾本大學校長:大學改革必須應對時代的挑戰
    格林·戴維斯:實施這項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們要應對國際高等教育競爭的壓力,二是應對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標準提出新要求的挑戰,三是應對澳大利亞政府對高等教育支持減少的壓力。我們認為,大學的改革必須應對時代的挑戰,而足夠深度和廣度的課程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墨爾本模式」的主要特色和優勢是追求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理論與實踐相聯繫,國際化和交叉性融合。   6個新生代本科學位的立意是以基礎教育為主,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也使大學與國際學術結構接軌。
  •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以「三個跨越」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
    、新挑戰。新一代人工智慧在全球範圍蓬勃發展,推動世界從互聯資訊時代進入智能資訊時代。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智能媒體與社會融為一體,成為經濟社會的作業系統和原動力。特別是經歷疫情大考之後,整個社會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虛擬化進程將會加快。
  • 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科技賦能智能時代教育「十大趨勢」
    中國網科技12月7日訊 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昨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本次高峰論壇從科技賦能教育、人力資本提升與教育變革、教育新業態新模式、未來學校等多個維度,探討並分享了教育發展的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原標題: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20日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   當天的成立大會上,來自教育部、中國教科院、山東省教科院、廣東省教科院、四川省教科院、甘肅省教科院、吉林省教科院、遼寧省電化教育館、東莞市教育局、長沙市教育局、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北京海澱區教科院、深圳福田區教科院、成都市金牛區教科院、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科院、國際交流協會青少年文化交流專業委員會等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好未來教育集團、亞洲教育創新研究院等共建企業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