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高等教育發展變革與趨勢,共同探討高等教育的未來形態和教學模式革新,積極推進「線上+線下」雙向融合的會展模式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於9月14日在北京舉辦「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變革學術論壇暨雲上高博會啟幕發布會」。
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以《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指出,應深刻洞察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在地位作用、體量規模、結構類型、教學模式、環境格局等方面的轉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分類發展、實現線上和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杜玉波表示,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高等教育需要在一個充滿動蕩變革的世界中謀求發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使命。如何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
一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經濟發展從靠資本轉向靠人才,高等教育要提供最為需要的智力支撐;經濟發展從靠資源轉向靠創新,高等教育要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經濟發展從依賴人口紅利轉向全要素增長,高等教育要改善全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勞動生產率。從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來看,距離經濟社會發展對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這種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提升質量的巨大空間。
二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體量規模在變,從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建設歷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在學總規模達到4002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1.6%。高等教育的快速大規模增長,帶來的辦學壓力需要一個較長時期來消化,才能實現高校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這就需要高等教育要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上來。很多高校經歷前些年發展得出的一個重要啟示,這就是,抓住機遇才能贏得未來,喪失機遇就會落後一個時代。所以,我們要準確把握新的機遇,迎頭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三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結構類型在變,從相對單一結構向多元多樣化辦學結構轉變。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存在供給與需求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主要原因在於,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程中,過分關注規模數量發展,而忽視了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內外部管理等結構的調整,影響了高等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優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校分類管理、分類發展,發展重點更加注重結構優化。
四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在變,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回溯歷史,移動通信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會帶來高等教育深刻變化。當前,我國正式進入5G時代。與4G相比,5G具有大帶寬、低時延、高容量、高可靠、眾連接的特點優勢,克服傳統網絡的諸多局限,推動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構建,為實現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衝擊,使傳統的課堂教育受到了根本挑戰,線上教育實現更為明顯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逐步成為一種教育新常態。從長遠來看,在線教育絕非僅僅是應對疫情的應急之舉,很可能引領大學教育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五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環境格局在變,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當今世界,以信息科技革命為先導,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全方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引發世界格局的深刻調整,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都應隨之調整,推動教學方式互動化、智能化,推動培養模式個性化、特色化,推動教育資源公平化、一體化,推動教育生態網格化、智能化,以適應科技發展的新變化,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勢,使我國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
杜玉波在發言中強調,必須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當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堅守高等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實現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現代教育這一戰略目標,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根本原則不能動、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不能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使命不能丟。
在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把牢方向。「我國的大學應該是有著強烈使命和責任擔當的大學。從國家層面來看,要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從社會層面來看,要體現社會責任,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從教育層面來看,要體現教育自信,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涵品質」。杜玉波認為,辦好這樣的大學,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是我們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這一重中之重,不斷強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長成才的堅實基礎。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重要基礎,堅持師德師風第一評價標準,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推動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努力打造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優秀人才。
在堅持體制機制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杜玉波表示,多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需求特別多樣,情況特別複雜,改革的任務特別艱巨。越是面對這樣的局面,越要認識到高等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開放,出路在體制機制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在人才培養機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改革的著力點。在教育目標上,要更加注重「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養成。在教學內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立足學生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統籌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基礎教學與能力技能訓練的關係。在教學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動」,鼓勵多採用參與式、討論式、交互式、個性化的教學,特別是在當下人工智慧時代催生新的教育「生產力」的背景下,要讓信息技術成為高等教育創新變革的「助推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教學管理上,要更加體現「靈活」,在本科生階段,逐步建立適應彈性學習、學分制和主輔修制的教學管理制度,擴大學生選擇專業、課程和教師的權利;在研究生階段,逐步健全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
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方面,要深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職能部門和專業院係為依託,以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理事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在這一內部治理體系中,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個根本制度,原則上講,黨委領導重在謀劃和決策,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統一領導學校工作;校長負責重在實施和管理,全面負責教學、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行使職權。要充分發揮學校各職能部門聯動的工作優勢,形成高效、協調、順暢的運行機制,堅持不懈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要注重激發院系「中場發動機」作用,解決長期存在的「上熱中溫下冷」問題,把黨的教育方針和重大戰略部署落實到院系的各項工作中來。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把基層黨建工作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學習借鑑國內外辦學治校先進經驗,把學校的學術組織和群團組織作用發揮好,創造良好的辦學生態環境,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既相對分離,又相互促進,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機制。
在教育評價機制方面,要不斷深化以完善評價為牽引的教育改革。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真正樹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以評價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教育綜合改革,以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學生全面發展。對高等教育來說,建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重點是要辦好一流本科,把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基;培養一流人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準;產出一流成果,把對社會貢獻度和認可度作為重要考量;發揮一流影響,把形成的重大影響力作為最高評價。
在堅持服務國家需求中彰顯教育使命。杜玉波表示,教育始終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向同行,這是教育發展的規律,也是教育的使命。特別是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應在主動對接國家人才需要和創新需求等方面擔當更為重要的責任,聚焦國家需求,適應社會需要,提升支撐和引領能力。
要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創新是最核心的動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資源。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前提。要進一步落實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引導學校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上來。進一步落實對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支持,引導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進一步落實產教融合的激勵政策,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雲上高博會」作為數位化綜合服務平臺,為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搭建了高效的線上溝通平臺,助力高等教育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要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當前,我國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家深入推進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也為教育服務社會需要提供了廣闊舞臺。要加快研製教育區域發展規劃,統籌區域教育發展頂層設計,促進區域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調結構、搭平臺、創載體、建機制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在區域發展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要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師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雙創教育體系,廣泛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等雙創平臺,全面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貢獻度。
要提升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高校作為關鍵核心技術的主戰場,要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必須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尊重基礎研究的規律和特點,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必須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取得突破;必須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通過高校內部協同,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協同,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必須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加快推進遵循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特點和規律的分類評價,探索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最後,杜玉波表示,面向新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要適應新變化,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