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變革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首次將「科技支撐」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中。這一變化,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將科技在社會治理中的運用上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因此,在新時代的社會治理中,我們要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空前機遇,同時也要清醒認識並及時應對其帶來的嚴峻挑戰,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打造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

為治理主體多元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進,為社會治理從國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轉變創造了有利條件。傳統的社會管理依靠和運用的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導的科層體系,其他社會主體的參與十分有限。然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應用,為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帶來了機遇。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1.2%;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5.09億,佔網民整體的59.6%。一方面,科技發展激發了多元主體的活力。網際網路克服了傳統信息交換和傳遞的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缺點,使得社會治理的參與更加便捷,有利於激發公民、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治理的意願;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參與渠道和平臺。網際網路平臺成本低、速度快、不受時空限制,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創造了條件,公民和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與黨和政府實現雙向聯動,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多元主體社會治理的協同性。

為治理方式多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進,為由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治理的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持。傳統的社會管理依靠和運用的方式主要是科層體系的行政手段,政府和其他社會主體治理的方式都十分單一有限。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帶來了重大機遇。一方面,從政府角度來講,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優化為政府服務和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治理智能化成為政府治理的必然要求和前進方向,具體表現為科層制自上而下的單一手段將逐漸與扁平化、多樣化的科技手段相結合,高科技在化解社會難題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如大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電子政務的廣泛應用,等等。另一方面,從社會角度來講,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可以有效彌補政府的不足和盲區,更加全面地解決社會問題。先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公眾和社會組織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等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治理變為可能。總之,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社會治理方式的多樣化、智能化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為治理理念的轉變營造了良好環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進,為由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理念轉變營造了良好環境。歷史證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僅是科學技術的變革,更是思想觀念的變革。縱觀新中國70多年來的社會治理歷程,由建國初期的「社會管控」,到改革開放的「社會管理」,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社會治理」,充分體現了政府治理向全民共治理念的飛躍。在這一過程中,科技發展為社會治理理念的轉變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而且隨著「社會治理」概念的提出和現實應用,科技因素還將對治理理念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把握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營造的良好環境,積極推動治理理念轉變,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挑戰

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生產力變革必然帶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整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技術不斷湧現,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經濟格局得以更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交叉和融合推動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不斷變革。非線性團聚式變革使得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社會利益格局不斷調整,一個個新的利益衝突問題產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社會中存在著新的不穩定因素。由於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是處理社會主體間的利益關係問題,因此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當前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比如產業變革帶來的失業問題、社會流動人口問題、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問題、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公平問題等。

增加社會治理難度

隨著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依託網際網路產生各類社會關係的時空集合—虛擬社會應運而生。虛擬社會開闢了新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現實社會的反映和延伸,產生了正負面兩種效應。虛擬社會產生的負面效應增加了當前的社會治理難度,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一,信息安全問題突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數據承載著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在虛擬社會中存在著被洩露、侵犯、攻擊等安全隱患,容易造成巨大損失。其二,對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破壞。由於當前虛擬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規範不健全,導致虛擬社會成了「法外之地」,虛擬社會違法犯罪活動頻發,擾亂社會秩序,挑戰現有法律體系和權威,突破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其三,容易引發集體性事件。網際網路使虛擬社會的不同個體整合成統一的力量變得更加簡單,集體行動更易發生。這種集體行動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控制、誤導,可能會引發網絡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對社會治理構成巨大的威脅。

考驗政府治理能力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作為社會治理關鍵主體的政府提出了嚴峻考驗。第一,對政府處理複雜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挑戰。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等科技迅速發展,催生了諸多新產業新事物新現象,許多負面現象也隨之產生,如電信詐騙等高科技犯罪現象頻發。而治理主體多元化導致治理責任分散、模糊,這些都需要政府發揮自身作用予以解決。第二,對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新科技革命要求政府及工作人員提高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力,開發並搭建智能化信息系統,推動高新技術應用和政府治理相結合,提高公共服務、社會整合、綜合協調的能力和水平。例如政府對於電子政務平臺的搭建與業務辦理,對於網際網路數據資源的利用,與社會公眾的線上互動效果等有了更加專業的要求。第三,對傳統科層體系的衝擊。從橫向上來看,新科技革命對於科層體系的部門分工和合作的要求提高,既要求專業化的部門分工,運用大數據提高部門工作效率,同時由於出現了一些綜合性的矛盾和難題,又對部門協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數據共享、綜合研判等。從縱向上來看,科技發展衝擊了科層體系的等級制度,大數據、網際網路所要求的扁平化、去中心化與政府作為科層組織的層級化、中心化產生衝突,科層體系的結構受到了挑戰。

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的策略

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

社會治理朝著多元主體共治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我國國情,明確黨的領導核心和政府的治理主體地位。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首先要提升黨和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第一,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問題。面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生的新的利益衝突,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導向,將工作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上,通過政策調整化解最突出的問題和矛盾,儘可能滿足不同群體、階層的利益訴求,進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穩定和諧。第二,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黨和政府要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善於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手段,收集社情民意,進行數據徵集、分析、處理和研判,為科學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數據參考;推進電子政務平臺的搭建,提高政務辦理的效率和質量;科層體系和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信息技術推動橫向的部門間合作,提高縱向的傳導效率。第三,明確自身定位,發揮協調引導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標誌著黨和政府從全面的社會管理轉向統籌協調治理。在新形勢下,黨和政府既要發揮基本職能,確保不越位、缺位、錯位,也要發揮協調引導作用,激發其他社會主體承擔起社會治理的責任,提高其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促進多元主體協商治理

促進多元主體協商治理,可以有效彌補政府治理的不足和盲區,發揮多元主體社會治理的活力,實現各主體良性互動和自我調節。具體而言,第一,拓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條件和渠道。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意識,主動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同時完善公民參與的治理機制和利益表達機制,引導群眾合理合法表達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第二,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和服務。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尊重社會組織的主體地位,促使其承擔社會治理責任,積極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總之,多元主體協商參與社會治理,由之前的積極配合、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治理,發揮了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有利於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進依法治網」。這意味著針對當前虛擬社會產生的負面效應,必須要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依法、有效、綜合治網管網。第一,建立並不斷健全網絡配套法律和制度,為懲治網絡違法犯罪提供法律依據,推動依法治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使得虛擬社會不再是「法外之地」。第二,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同時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規範數據資源使用,防範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帶來的風險。第三,加強網絡空間的監控管理,對於網絡集體行動要實時監測,避免其被誤導利用發展成群體性事件,並開展良好的輿論疏導工作;主流輿論要牢牢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提供客觀真實的信息,激濁揚清,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本文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程誠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社會治理面臨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
    作為新科技革命發生的主戰場和生力軍,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為社會治理提供關鍵「科技支撐」,並為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的多元化、專業化、法治化及社會矛盾的源頭治理帶來諸多機遇,同時也將為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帶來挑戰。本文旨在指導社會治理實踐,做好相關技術攻關、應用,推進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新技術革命的風險、挑戰與國家治理體系適應性變革
    新技術革命不僅給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帶來深刻影響,而且給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結構、政治權力的運行方式、基層社會的治理都將帶來革命性影響。  三、新技術革命給國家治理  帶來挑戰與風險每一次技術革命在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新的挑戰,提出新的要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不例外。
  • 杜玉波: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
    他指出,應深刻洞察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在地位作用、體量規模、結構類型、教學模式、環境格局等方面的轉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分類發展、實現線上和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 中國與世界互動中的新機遇、新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中國與世界關係進入新階段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在新階段面臨的機遇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機遇。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他表示,建設一個和諧的世界、探尋文明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不懈努力,本屆論壇聚焦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與新機遇,探討並尋求如何應對世界急劇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以期為各國的改革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人類的共同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大...
    他表示,建設一個和諧的世界、探尋文明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不懈努力,本屆論壇聚焦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與新機遇,探討並尋求如何應對世界急劇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以期為各國的改革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人類的共同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 幾萬家線下機構倒閉,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影響、挑戰、變革與機遇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學校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但現在科技使得知識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途徑,那麼學校就必須成為讓學生真正實現全面成長的地方,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人品人格、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責任等等。所以教育的目標和理念實際上已經在改變了。」
  • 以變革抓住機遇 用變革迎接挑戰
    人民日報10日一版發表任仲平文章《讓變革為我們贏得歷史的機遇——寫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替之際》,在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網友留言表示,每一次大的時代變革對一個國家、一個黨、一項事業都是一種考驗。面對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沒有理由懈怠停滯,只有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才能不斷爭創新業績,開創新局面。  網友「楊越」:未來五年要想大有作為,必須善抓新的機遇。
  • 金磚國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在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交的背景下,圍繞「深化金磚夥伴關係,促進全球穩定、共同安全和創新增長」的會議主題,金磚國家領導人就如何克服全球性挑戰、保持金磚合作的延續性、深化互利務實合作發表了重要講話,從而為新一輪金磚合作更深更廣的推進構築起堅實的基礎。《莫斯科宣言》和《金磚國家經濟夥伴戰略2025》等文件的發布不僅傳遞了金磚國家堅持多邊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更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動力。
  • 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技術變革帶來產業上的機遇
    峰會上,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以《AI生長:下一代深度學習技術的創新機遇》為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張振宇認為,以卷積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深度學習的技術進步,過去的3-4年在很多的應用領域,比如人臉識別、智能安檢、語音識別等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變革會帶來了產品上的機遇,甚至帶來產業上的機遇。在未來,AI+圖數據的組合對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 波士頓諮詢:疫後中國資管市場——變革下的挑戰與機遇
    劉冰冰 波士頓諮詢(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疫情帶來了整個資管行業的變革和經濟的變革,而變革也帶來新的發展方向。整個資金進行了重新配置,而重新配置過程中很多相關資產投放領域,包括數位化、新基建、全球化的變革等等一系列的領域都會迎來相關一些挑戰和機遇。
  • 杜平:信息革命大時代的機遇挑戰與中國路線圖
    《戰略》對全球態勢做出了「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信息革命」的戰略判斷,從世界文明轉型的大趨勢總體觀瞻了信息革命為我國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精準剖析了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與挑戰,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未來十年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核心工作、關鍵領域、重大改革等進行了全面部署,它是在信息革命大時代引領世界文明轉型、重構全球共治共享新格局的中國路線圖。
  • 抓住用好新形勢下的新機遇(經濟形勢理性看)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國完全有條件構建起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經濟結構。■美國嚴格限制向我國出口技術,雖然會給我們帶來困難,但我國已具備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和條件,可以發揮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
  • 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打開APP 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12-18 11:59:29 12月18日,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裡齊奧·霍克希爾德在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表示,在人工智慧治理領域,除制定標準、準則和禁令,還需要一些途徑優待、支持AI的正向使用和發展,譴責用AI作惡或開發其負面作用,以此阻止技術濫用,使技術造福而不是傷害人類。
  • 俞敏洪:上萬家線下機構倒閉,疫情也給行業帶來了變革與機遇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學校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但現在科技使得知識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途徑,那麼學校就必須成為讓學生真正實現全面成長的地方,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人品人格、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責任等等。所以教育的目標和理念實際上已經在改變了。」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雪亮工程」在加強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整合社會治理資源,防範社會風險,化解社會矛盾,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大數據應用;「雪亮工程」;機遇與挑戰.
  •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原標題: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正在推動高等工程教育發生深刻變革。面對全球變暖、瘟疫流行、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大工程挑戰,高等工程教育必須超前識變、積極應對、主動求變。
  • 技術變革、媒體轉型及對傳媒業的新挑戰
    技術變革、媒體轉型及對傳媒業的新挑戰 2018年11月21日 10:35 來源:《編輯之友》 作者:周蔚華 楊石華 字號 內容摘要:新的信息傳播技術促使傳媒業發生了重大轉型,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的變化
  • 網絡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理論與策略
    網絡社會的治理理念就有必要調整為:對話、協商、疏導、利用。簡言之,網絡時代的政治溝通必須注意到,即使是政府發聲、宣傳工作,也並不僅僅是單向撒播和灌輸教育,而要基於公關意識作多主體溝通  文|杜駿飛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 俞敏洪服貿會演講: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疫情給教育帶來四大直接影響和四大新的挑戰俞敏洪表示,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應急情況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