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發揮支撐引領作用?聽聽杜玉波代表...

2020-12-11 微言教育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長期深耕高等教育領域,並在教育部任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時一直分管高等教育。在審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杜玉波一直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教育將如何進一步提升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圍繞這些問題,一起聽聽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是怎麼說的↓↓↓

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

杜玉波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優化調整布局結構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緊迫任務

問: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不論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還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服務脫貧攻堅等方面,一直以來都發揮著重要的引擎作用。對標新時代的新需求,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面臨怎樣的發展困境?

杜玉波:簡單說,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布局結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求,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著區域布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成為制約高等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最大瓶頸。具體來說,由於政策資源、財政資源、人才資源長期以來的供給不平衡,造成我國高校空間布局上的不平衡,呈現出東部資源密集、中西部稀疏的「東高西低」格局。

從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省份分布來看,京滬蘇三省份的A類學科佔到了總數的50.57%,東中西部的A類學科佔比分別是70.72%、19.99%、9.29%。從中可以看出,中西部高等教育優質資源明顯處於劣勢,而西部地區劣勢更加明顯。

從10年來對高等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經費情況的統計來看,東部地區省份的投入水平也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著力加強適應西部地區發展需求的學科建設。

因此,進一步優化和調整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已成為新時代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三個進一步」為現代化強國奠基

問:對於這樣的布局結構,您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優化調整?

杜玉波:結合當前實際,概括地說,今後可以從「三個進一步」上下大力氣、下足功夫。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傾斜。著眼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緊密結合區域發展需要和人口結構變化需求,加快推進區域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通過更加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給予差異化的政策支持。在實施新一輪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過程中,集中力量加強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在政策引導、資源投入上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二是要進一步加強規劃引領。當前,我國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家深入推進實施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倡議,成為引領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也為高校服務社會需要提供了廣闊舞臺。因此,建議國家層面依託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加快研製高等教育區域發展規劃,促進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高校主動適應新常態新戰略要求,通過調結構、搭平臺、創載體、建機制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在區域發展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央地聯動。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差距,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縮小差距需要加強國家戰略和地方戰略的協同。因此,建議中央層面要通過政策、機制、資源的調配,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大的發展空間;地方層面要強化省級政府統籌能力,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改善,帶動地方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三大抓手」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需求能力

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改革開放40多年來,高等教育是我國變化最大、成就最顯著、最為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也是迫切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之一。就服務國家需求方面,您認為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哪些短板?

杜玉波:總的來說,隨著這些年來規模的快速增長,我國高等教育的服務發展能力也逐步增強,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仍然突出。比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十分緊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全科醫生、公共衛生人才、幼兒教師、家庭護理等民生急需專業人才也相對匱乏。由於缺乏科學的評價導向,有的高校仍在熱衷追求所謂「綜合性」「全科式」發展,造成高等教育整體的低端產能過剩,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區域振興的產能不足。

問:要解決高等教育當前面臨的這些能力不足的問題,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

杜玉波: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在評價上做文章,以深化評價機制改革為抓手,系統設計,重點突破,加快引導高校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以改進分類評價引導高校差異化發展。加快研究制定高校分類設置和評價引導的標準辦法,構建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格局。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重點,走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突出應用的辦學路子。本科教育要培養適量的基礎性、學術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養多規格、多樣化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培養結構從以學術學位為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轉變。通過推動一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使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比例更為合理。通過加快「雙一流」建設,形成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培養體系。針對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辦學特點和資源需求,建立相應的經費投入、人事管理、質量評估、監測評價制度,形成分類評價的體系標準和管理政策。

二是以改進學科專業評價引導高校特色發展。痛下決心建立學科專業設置的預警機制,落實高校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把就業狀況反饋到人才培養環節,引導高校科學合理設置學科專業,有所為有所不為。高校要建設好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專業群,壓縮「平原」,多建「高峰」,避免趕速度、鋪攤子、求規模。打破學科壁壘,既要支持傳統優勢學科做大做強,也要大力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建設好一批能夠支撐國家急需、產業轉型和區域發展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比如,這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和防疫人才嚴重不足,這方面人才培養涉及醫學、經濟、公共管理等多學科的交叉,高校亟須統籌力量加強此類學科專業的設置。

三是以改進科研評價引導高校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高校具有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應當努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

這次疫情中出現的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暴露了我國科研評價體系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建議進一步改革高校科研評價激勵制度,扭轉過度強調論文數等科研量化指標、過度依賴發表SCI論文的功利化傾向;加大對高校開展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從事基礎研究,以更強的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服務國家戰略行動。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杜玉波: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
    如何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一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經濟發展從靠資本轉向靠人才,高等教育要提供最為需要的智力支撐;經濟發展從靠資源轉向靠創新,高等教育要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經濟發展從依賴人口紅利轉向全要素增長,高等教育要改善全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勞動生產率。從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來看,距離經濟社會發展對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這種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提升質量的巨大空間。
  • 打贏脫貧攻堅戰,教育如何更好發揮作用?聽聽代表委員怎麼說|兩會@...
    一起聽聽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委員,河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代表怎麼說↓↓↓1凝聚合力 因地制宜問:近年來,我們在教育脫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 杜玉波: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
    那麼,面向未來,如何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呢?一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經濟發展從靠資本轉向靠人才,高等教育要提供最為需要的智力支撐;經濟發展從靠資源轉向靠創新,高等教育要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經濟發展從依賴人口紅利轉向全要素增長,高等教育要改善全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勞動生產率。從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來看,距離經濟社會發展對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這種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提升質量的巨大空間。
  • 發揮高校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重視教育就是重視國家的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做好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杜玉波:中外合作辦學關鍵是提高質量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在會上表示:「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等重大戰略判斷,並特別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別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杜玉波:堅持走好紅色育人路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作為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強烈使命擔當的大學,在新的形勢下堅持立德樹人,傳承國防紅色基因,80年辦學傳統彰顯底蘊,黨建引領發展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辦學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雙一流」建設邁出紮實步伐。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和深刻變化的時代格局中,持續強化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 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需要人才支撐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 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變革學術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以《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時指出,面向未來,要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深刻變化: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體量規模從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結構類型從相對單一結構向多元多樣化辦學結構轉變,教學模式在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方面實現深度融合,正在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 青海:發揮信息技術支撐引領作用 建設「網際網路+教育」大平臺
    青海省深入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規範、有序、深入發展,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綜合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著力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 【獨家】人大監督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報告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時,全面、客觀地指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強調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黨中央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法律實施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並從高校的黨建、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提升服務支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監督建議,為推動高等教育法貫徹執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路徑
  • 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雙重使命。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高校應當如何找準優勢,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民盟江蘇省委主委曹衛星認為,要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通過更有成效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引領、成果轉化,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發揮標準引領作用 服務道路交通建設
    據悉,《規劃》將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進步對全省交通運輸行業的貢獻。同時,提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建成完整配套、結構合理、科學實用的陝西交通運輸標準體系,精準服務陝西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要求,全面提升陝西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直到近幾年來,關於黨建與基層治理的關聯才引起人們的注意,於是人們開始集中關注研究這些問題,並產出了諸多關於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議題的理論成果。但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推進基層治理走向智能化、精細化方面還關注不多、研究較少。尤其是基層黨建究竟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及作用?又是如何影響和助推社會治理智能化、精細化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分析探討。
  • 高新才:發揮指導性案例對社會的引領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高新才發揮指導性案例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案例是最好的教材,最高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更是教材中的國家版本。」為了更好發揮指導性案例的作用,高新才代表建議,可將最高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列入檢察官培訓內容。「檢察機關發布的指導性案例有很多已經在百姓中間產生強烈反響,比如最高檢發布的正當防衛指導性案例喚醒了刑法的正當防衛條款,彰顯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也體現了最高檢的擔當和作為。」
  • 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鄭州開幕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馬濤)11月21日上午,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鄭州大學共同舉辦的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鄭州開幕。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鍾登華,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委高校工委書記江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副省長霍金花、省政協副主席劉炯天出席。
  • 發揮高校四大基本職能,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這對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外延式發展偏重於數量和規模的增長,內涵式發展則是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堅定不移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就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基本職能。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工程,教育必須全面發揮好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率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在教育功能上發揮好服務、支撐和引領作用。「小邏輯」服從「大邏輯」,教育自身發展要服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學生管理與就業創業工作研究分會成立大會在...
    在今後工作中,一要凝心聚力,深刻認識成立研究分會的重要意義;二要找準定位,明確研究分會的工作方向;三要奮發有為,全面提升研究分會建設水平,以實際行動推動分會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深度調查:如何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輻射作用?
    為了讓這種資源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通過某種形式,比如名師工作室,對外進行引領和輻射。」在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研創新團隊負責人李華平看來,「聚焦區域教育的引領、輻射,是名師工作室的重要任務」。 為什麼說發揮名師工作室引領輻射作用,是重要且必要的?如何擴大這種引領與輻射?網絡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該如何評價名師工作室所承擔的引領與輻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