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說起古城,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大鵬所城,不錯,大鵬所城是深圳唯一的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鵬城『』的由來,今天我給您介紹的是深圳另外一座古城——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也就是新安故城,是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南頭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邊,佔地面積38.5萬平方米,公元331年設置東官郡,從唐代開始就駐軍管制,由單一的行政中心慢慢轉變為海上交通門戶和軍事重鎮。
明朝洪武27年,南頭古城設置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明朝時候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度,廣州設左右衛將軍,以下則設千戶所,負責守衛一方百姓。
明清兩代閉關鎖國,都實行禁海政策,特別是到了清朝的康熙皇帝時,取消了新安縣,把古城的居民全部內遷,把居民的房屋拆除用作修建界牆,抗日戰爭時,日本鬼子更是拆除房屋修建大量碉堡,把整個南頭古城破壞的面目全非!
目前南頭古城修復得比較好的有關帝廟、南城門、文天祥祠、東莞會館、新安縣衙、新安故城牌樓……等。
關帝廟在南頭古城的東南面,就是原來縣衙練兵的校場旁邊。門口就是深南大道和南頭天橋,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年,1997年重修。供奉的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被後人尊稱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齊名。因為關羽重信守諾,慢慢演變為武財神,到了每年的大年初二,很多人包括很多香港澳門的同胞都來南頭古城的關帝廟上香祭拜!
來到南頭古城的南門口,左右兩邊還有當時的古城牆的地基,地基全是用黃泥建造。門洞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挺立,斑駁的青磚,無聲的訴說著古城曾經遭受的磨難。城門上面的長條石上用小篆刻著"寧南『』,證明了南頭古城的悠久歷史和滄桑變遷!
進了南門往北走,左手邊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磚建築映入眼帘,這就是東莞會館。東莞會館始建於1868年,是當時東莞商人來往新安故城的議事落腳之地,類似於今天某某省駐某某辦事處的機構。也是在新安打拼的東莞商人聚會之處。
看完這座只有五十多個平方的東莞會館,沿著青石板的街道往前走幾十米就到了新安縣衙。
那時候的新安縣衙管轄著今天的深圳和香港地區,屬於廣州府管轄。鴉片戰爭失敗後,腐敗的清朝政府把香港、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了英國殖民者,才脫離了新安縣的管轄。
現在的縣衙很小,你很難想像管理著深圳和香港地區的衙門就這麼一點大,應該是解放後被拆除了很多房屋。青磚、黑瓦,四根高大的石柱挺立門前,兩面石鼓象徵著權力,旁邊的一面真鼓是給有冤屈的百姓擊鼓鳴冤的。整體給人的感覺是簡樸、親民。
為了印證我的想像,往新安縣衙東邊一看,一座古老兩進院落映入眼帘,上面古樸莊重的兩個大字"報德『』。這就是供俸海神天后娘娘的報德祠。始建於乾隆以前,歷任知縣等為官者,凡是有德於民者,或者是在抗擊葡萄牙、日本倭寇以及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的英雄,都立牌位供奉在這裡,樹碑立傳,流傳千古,是古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再往後走,來到了一座高大的展廳門口,這就是萬化同源展廳。廣府、客家、疍家等多個民系在這裡交匯,孕育出了開放、包容、進取的多元化的文化性格。
展覽分四個不同的視角,分別是山海同貌、經濟同體、文化同心和行政同屬,對珠江口流域的萬化同源進行了具體的解讀。直觀的展現了深港地理、歷史,文化,經濟和行政的同根同源!
感受完厚重的歷史,出來是一片綠草如茵、古樹參天的公園,這一塊大草坪,原來是打工者晚上娛樂的場所,叫大家樂,現在經過改造變成了公園,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和南頭中山公園無縫連接在一起,成為了深圳又一個免費休閒娛樂的市政公園。
如今的南頭古城,將1700年的厚重歷史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城市化高速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全景式地展現在大家面前,用大量的文化活動來復興不一樣的南頭古城,把室內和室外由點到面地連接起來,形成了多維度的立體展示空間。
未來的南頭古城將會以文化藝術展覽為契機,有機的帶動遊客融入歷史,了解歷史,愛上南頭古城,愛上深圳!
因為深圳也是有1700年歷史的有文化的城市,南頭古城就是深圳、香港歷史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