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去東北旅遊,先到了瀋陽。瀋陽主要也就兩景點,瀋陽故宮和大帥府。去參觀大帥府時,瀋陽籍的導遊介紹說:「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晚,張學良還在北平抽大煙,與胡蝶共舞。憤恨之情溢於言表。
導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她介紹的卻與事實有所出入。
當時張學良確在北平不假,他是於1931年4月13日從瀋陽遷到北平的,東北的事務則全交與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與臧式毅處理。
張學良之所以常住北平與中原大戰有關。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眼看蔣介石已勝劵在握,連忙派東北軍兩個軍入關,助了蔣一臂之力,促成了馮玉祥、閻錫山的失敗。
中原大戰張學良成了最大的贏家,他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蔣即發開拔費500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張學良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此後,他便從瀋陽常駐北平了。
1931年5月,張學良赴南京參加國民議會時感染了傷寒,回北平後住進協和醫院。經三個月療養,張身體已康復。
「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蠢蠢欲動,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然而,張學良和東北軍政當局持對日不抵抗政策,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作相應的準備。
9月18日晚,張學良正攜夫人于鳳至和趙一荻在前門的中和戲院觀看梅蘭芳主演的京劇《宇宙鋒》。當時瀋陽方面將日軍攻擊北大營情況的緊急電話打至張學良家中,但張部下不敢把情況傳達給張學良,因為少帥看戲是不容打擾的,戲院包廂更不能隨便進入。等到張學良看完戲出來,了解情況後只是向在前線的榮臻重申了不抵抗政策。至於為什麼會採取不抵抗政策,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他一貫的主張。他曾經告訴自己的部下:這麼多年你們陪伴在我的身邊,每一個人的生命對我來說都是寶貴的,我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做民族英雄,就將大家的生命棄之不顧。其實,民族英雄都是虛名,只有活生生的隊伍才是最大的依靠。
至於瀋陽導遊的介紹也不全是空穴來風,可能來自於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當時寫的兩首諷刺詩《哀瀋陽》: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人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正是因為東北軍的潰逃,日軍佔領瀋陽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北軍的大量裝備均被日軍據為己有,成為其進一步侵略的工具。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僅在瀋陽一地共掠奪飛機262架,各種炮3091門,坦克26輛,各種槍枝12萬餘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