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劉鵬)春節剛過,吉安縣大衝鄉森塘村的貧困戶張志先便閒不住,早早來到百香果基地大棚裡忙活起來。靠著種田、務工和分紅,張志先2018年成功脫貧,年收入超過5萬元。他感激地說:「多虧了村幹部帶著大夥種百香果,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森塘村98戶貧困戶全部以產業幫扶金入股合作社,每股每年分紅不少於10%,基地務工每天100元收入。百香果基地成了全村的「聚寶盆」。
這是吉安縣建立村幹部或致富帶頭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扶貧模式,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民致富,形成「家家有產業、戶戶是股東」產業發展局面的一個縮影。
黨建引領,致富能人帶起來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在推動產業脫貧過程中,吉安縣注重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紮實開展實施「頭雁引領」「書記工程」,使黨組織和黨員的力量貫穿產業扶貧的全過程。
按照「脫貧致富帶頭人、服務群眾貼心人」標準,近年來,該縣對113名看攤守業、群眾意見大、工作不勝任的「後進書記」進行調整,選拔出224名黨性強、有能力、作風好、威信高的「能人書記」。橫江鎮良梘村的吳茂生、油田鎮江下村的彭佐民等一大批「能人書記」湧現。
將創業致富帶頭人納入鄉賢資料庫和村組後備幹部人才庫管理,優先推薦為村「兩委」人選和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2018年,該縣從村醫村教、致富能人、務工經商回鄉人員等優秀人群中儲備村級後備幹部814名。
採取集中輪訓、專題輔導、考察觀摩、遠程教育等形式,對村幹部及致富帶頭人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等專題培訓,提升領辦產業發展的能力。近年來,該縣共舉辦支部書記、主任培訓班14期,向黨員發放科學種養等書籍8000餘套,有計劃、分批次組織1000餘名村幹部、致富帶頭人到黨建工作先進村、集體經濟發達村、脫貧致富示範村進行現場學習觀摩。
江西麓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高龍,2016年開始回鄉創業,流轉冬閒田種植黑木耳。基地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組織菌袋生產、接種、栽培技術指導和木耳幹品的保底價收購,合作社組織農戶田間栽培和木耳採摘。貧困戶以幫扶產業資金入股,按年分紅,還可到黑木耳產業公司務工。目前,油田鎮黑木耳種植面積已達4500畝。黃土地裡生黑金,黑木耳產業為群眾開闢了一條增收道路。
扶貧扶志,精神口袋富起來
在產業扶貧中,該縣注重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把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群眾樹立主體意識,激發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
硬體脫貧只是階段性成果,精神脫貧才是鞏固脫貧摘帽長久勝利的根基。為激發貧困戶自強自立、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吉安縣開展「最美脫貧戶」和「脫貧致富典型」評選活動,組織宣講員進村宣講政策,組織脫貧典型進村宣講經驗,引領貧困戶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家種茭白幾畝地,發家致富槓槓的!」在村裡舉辦的宣講會上,橫江鎮範家村種植戶肖登平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產業致富的奮鬥故事。吉安縣組織縣、鄉、村三級宣講團,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小故事闡述大道理,開展三級書記講百場、縣委宣講團講百場、各級宣講隊入戶講百場「三百」宣講活動,大力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及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創業典型事跡,營造勤勞致富、創業光榮的濃厚氛圍。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文化強縣戰略,在文化扶貧上下功夫,按照每個村要有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響和部分樂器)、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器材、一支文藝隊伍的「八個一」標準,進一步完善全縣村文化場所建設。目前,全縣307個村均設有文化活動中心,組建文藝隊伍386支。
該縣還把精神文明與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惠民、普法工作深度融合,組建了50支扶貧志願服務隊和332個村社區紅白理事會,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制定《吉安縣貧困戶不良行為警示制度》,對不遵紀守法、不勤奮苦幹、不履行贍養義務、打架鬥毆、賭博、講排場等不良行為進行警示教育。
產業支撐,群眾腰包鼓起來
吉安縣發展橫江葡萄、井岡蜜柚、養雞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培植油茶、黑木耳、百香果、大棚蔬菜等特色種養業,引導貧困戶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有能力的扶起來,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發展產業得「現金」、入園務工賺「薪金」、資金入股得「股金」;對扶不了的帶起來,每年給予不低於股金10%的固定分紅,通過扶起來、帶起來,開闢了一條「龍頭大帶動、村企大融合、生產大發展」的產業扶貧新路。
「村裡108戶貧困戶全部入社,最多的時候有20多個貧困戶在基地務工,每天能到手120元工資。過去遊手好閒的幾個村民,現在都安心在基地務工。」說起村裡的扶貧產業,浬田鎮高陂村支書肖建章信心滿滿。2017年,該村成立了種養合作社,建了兩個蛋雞大棚,養殖4萬羽蛋雞,種植了300畝高產油茶和40畝楊梅,拓寬了貧困戶的脫貧路,受到群眾的歡迎。
桐坪鎮張家村貧困戶張昌榮,自從參加電商培訓班後,搖身一變成為一名農村電商經營者,通過農村淘寶和朋友圈銷售村裡的土雞蛋,每月增加2000多元收入。依託縣級電商產業園和162個農村村郵樂購、阿里巴巴淘寶店,乘著「電商+扶貧」的東風,井岡蜜柚、紅心火龍果、油田黑木耳、登龍粉芋等本縣特色扶貧農產品實現網上熱銷。
創業有政策、幹事有路子、後續有保障,吉安縣的貧困戶真切地看到創業幹事的機會和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等靠要」思想作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想脫貧、要脫貧、能脫貧」信心、決心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