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官員的「看客心態」要不得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評論:官員的「看客心態」要不得

  當前,有一種社會現象,值得人們深思。每逢公共事件發生,迅即引起「圍觀」,各種議論風生水起,瞬間形成強大的輿論場,為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可喜的社會進步,說明公民意識在不斷覺醒。在眾多「圍觀者」中,不乏一些本應舉一反三、自警自醒、興利除弊、引起「療救」注意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沒有從前車之鑑中吸取經驗教訓,僅僅充當了「看客」而已。

  在此輿論「高潮」很快「退潮」,彼輿論「高潮」又接踵來襲之後,我們若回顧一番,心中不免留下缺憾,為什麼有些事總是重複發生而得不到解決,往往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比如城管暴力執法事件、惡性上訪事件、城市內澇事件、環境汙染事件……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不少「看客」普遍的「心態」。在僥倖心理的作用下,往往對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遇到矛盾問題繞道而行,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更有甚者,深得官場「真味」,不唯實,只唯上,善投機鑽營,喜好幹群眾深惡痛絕的花架子工程、「面子」工程、勞民傷財工程,埋下「禍根」,留下「隱患」,他們奉行個人升遷事大、群眾利益事小的「價值觀」。

  以上所說的「庸官」、「巧吏」,對於權力地位,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不遺餘力地苦心經營,好處面前當仁不讓;而在事關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大事、難事面前,怕擔風險責任,能躲則躲,能推則推,作壁上觀,變成了「看客」。

  「看客心態」是一種思想和行動上的不良風氣,其實是自利意識在作怪,人民群眾不歡迎這些無所作為的「看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一個不敢擔當、遇到矛盾問題不敢「亮劍」的領導幹部,「在其位,不謀其政」,愧對人民賦予的權力地位,尸位素餐,只能背上罵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開展,是「看客」們一次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好機會,應借良機好好「治治病」,「眼中有群眾,執政有尺度」,為群眾辦事,辦群眾關心的事,這是治療「看客心態」的一劑「良藥」。

  少數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秉持的「看客心態」要不得,不洗心革面,不轉變作風,終將被黨和人民所拋棄。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社會大轉型時期,既面臨難得的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又碰到社會矛盾多發期,還要闖過改革攻堅期,艱難繁重的歷史使命,需要全社會團結一致、各盡所能、奮勇拼搏,凝聚磅礴力量應對風險挑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抱有「看客心態」的人,或許可以明哲保身一時,但絕不會獨善其身一世,與人民意願背道而馳,必將在偉大的歷史洪流中淘汰出局。(趙鋒)

相關焦點

  • 反腐戰中,百姓的「看客心態」要不得
    隨著腐敗存量不斷減少,網上時不時出現「不夠過癮」的聲音,百姓也多把「老虎」落馬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仿佛一群看客在欣賞一場「秀」。  實際上,此種「看客心態」對反腐的全面鋪開並無益處。公眾多一分「看客心態」,貪腐者就多一分肆意妄為。「大老虎」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他們也總有起步的「根據地」,有走向「發達」的「老窩」。百姓在鼓掌的同時也應低頭向下看,向周圍看。
  • 看客心態的成因反思
    本月以來,連續兩起「看客」圍觀輕生者跳樓的報導引起媒體的高度重視。先是3日《天府早報》報導的成都一女子欲跳樓輕生,圍觀者起鬨「哦哦,快跳」。接著是10日《海南日報》報導的海南省一名30多歲的男子跳樓,圍觀者中有人喊:「要跳就快點跳啊!」致使這名男子跳樓後不治身亡。
  • 晨讀|看客心態是一種危害
    看客心態是一種危害。危害並非言重。把自己從主人的位置倒退為一位純粹的看客,這是自我貶損,是別人無法企及的危害,卻是自己不戰自敗。看客或者袖手旁觀,或者起鬨吶喊,沒有上場意識,哪有擔當責任?當看客的狀態成為社會的狀態,這個社會只有衰敗並只會擁有看客的喝彩。看客只是看客。指手畫腳、竭盡冷嘲熱諷之能事的是看客中的一品,沉默寡言,心如死灰的也是看客中的正宗。人生是過客但不要只做看客。世界是祖先的,是後人的,也是我們的。實打實地奉獻,雁過留聲,草飛留痕,不枉一生。
  • 《示眾》:看客心態,才是人生悲劇的根源
    而從人性的冷漠和現實來說,沒有人會把你的痛苦當做一回事,這無關年齡,無關地位,無關性別,只是因為內心的麻木不仁而已,其根源就是人性的看客心態。一:人群之中的「看客心態」梁啓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最可憐、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
  • 謠言止於智者,不要有看客心態
    文|君子捫心自問,你是一個看客嗎?對於社會上熱點事件的發生,總是遙遙旁觀,不時對事件主人公指指點點,表面憤世嫉俗,內心卻波瀾不驚,對事件主人公不抱有絲毫同情。我想,我們究竟該不該做這樣的人?何謂看客,這樣的人又有什麼共通點呢?百度上解釋為:看客,簡單而言就是旁觀者,是指人們以旁觀者的姿態面對事件和人,不論何種性質的時間如同看戲一般,對當事人沒有理解與同情的心理反應。
  • 高考滿分、零分「作文」滿天飛,「看客心態」在作祟
    大約一百年前,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述過中國人的「看客心態」。這種心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圍觀改變中國」。現實中,哪怕幾個人裝模作樣圍個圈,都有人加入圍個水洩不通,翹首打聽從裡面傳出什麼話。何況是牽動千家萬戶的高考呢?考生考完試將試卷交給閱卷者,閱卷現場雖然對外封閉,但卻成了事實上的圍觀場。外圍焦慮者有之,獵奇者有之,意淫者有之。
  • 重慶:「老熟人」作案例 破除「看客」心態
    原標題:「老熟人」作案例 破除「看客」心態 「三聖鎮茅庵村黨支部原書記王成林利用工作便利,一房申請兩次補助,騙取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近日,重慶市北碚區三聖鎮會議室座無虛席,一堂以大家的「老熟人」為典型案例的專題警示教育會正在進行。 時間追溯到2011年。
  • 生命看客——雜文觀感
    從古至今,「看客」心態 的人從來都有, 或多或少。以前有,現在有,將來也不會改變。我們最熟悉的一類看客形象,自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冷漠,不自知而洋洋得意。到了今天,看客們換了下皮毛,走上新的舞臺 ,還更顯張牙舞爪。以前斷頭臺前麻木冷漠的看客,現在成了聞觀跳樓興奮起鬨的看客,以前民不聊生的社會,看客們臉上多是一種毫無生氣的麻木。
  • 12歲的童養媳被虐待至死,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看客心態之間
    / Part 03「除了直接作惡,「看客」不是也是一種惡嗎?」在小團圓媳婦的事件中,蕭紅還批判了看客麻木不仁的心態。婆婆施虐,周圍的很多人,如周三奶奶,都是幫兇。魯迅先生也曾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呈現過「看客」形象。《藥》中描寫看客們如何專注的觀看殺人。當孔乙己承受他悽慘的命運時,魯迅也曾用一句「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烘託看客們的冷漠。
  • 中國人之中存在的看客
    每次提到看客,我們必然會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們。當阿Q被送到斷頭臺時,旁邊站著一群跟螞蟻似的張著嘴的看客。正如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他所描畫的看客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入木三分。
  • 「以吏為師」心態背後的權力魅影
    王立軍無疑具有完美主義者心態。一位與王立軍相識10餘年的當地記者分析說,當王立軍責罵別人時,他的心理活動是:這件事我能做好,你也應該能做好。在一次重慶警局的內部會議上,這種說法得到了印證。王立軍在會上號召大家要多學習,多讀書。一半是為了鼓勵,一半是為了形成反差,他說:「我看過的書可以把你們火化。」
  • 看客心理特徵辨析
    導讀:當今的中國社會進入到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其不利的社會因素會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看客。依據當前中國看客心理反應,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徵:邪惡快感,社會恐懼,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產生原因涉及社會、道德與個體心理等三個層面的因素。   【關鍵詞】看客心理 旁觀者 道德恐慌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學家魯迅,他用痛恨、犀利、無奈的語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國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於中國百姓的感受與疑問:當今中國社會的看客現象是否又在回歸?
  • 病態的看客心理,是你太麻木還是人性太黑暗?
    看客心態長什麼樣?前段時間,發生幾起駭人聽聞的事件。以上催促者和跟帖者們所共同擁有的心理狀態叫看客心態,是指人們面對別人的痛苦懷有看好戲一般的期待,以冷漠、麻木、圍觀為特徵,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時嫌沉默不夠痛快,故意用語言激化當事人的情緒,尋求更大的刺激。
  • 許燕:看客心理特徵辨析
    導語:當今的中國社會進入到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其不利的社會因素會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看客。依據當前中國看客心理反應,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徵:邪惡快感,社會恐懼,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產生原因涉及社會、道德與個體心理等三個層面的因素。   【關鍵詞】看客心理 旁觀者 道德恐慌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學家魯迅,他用痛恨、犀利、無奈的語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國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於中國百姓的感受與疑問:當今中國社會的看客現象是否又在回歸?
  • 警示教育破除「看客」心態 以「老熟人」案例警醒黨員幹部
    為破除這種「看客」心態,讓警示教育真正發揮「苦口良藥」的防範和「止血」作用,該區在全區組織開展「以案四說」警示教育過程中,明確規定案例選取必須是本單位或者本系統、本行業的典型案例,真正做到以「老熟人」警醒「新同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在開展警示教育的形式上,綜合運用現場宣布處分決定、違紀人員現身說紀、服刑人員現身說法、旁聽庭審等形式開展,讓警示教育觸及靈魂深處。
  • 為何大多數人喜歡當「看客」?人性冷漠之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文 | 讀書君「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魯迅先生,曾用一針見血、犀利的言語,深刻地揭示過國人的看客心態。又如《藥》中,對看客群像的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一系列的看客心態和行為躍然紙上,且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普遍存在。
  • 「看客」的盛宴:魯迅與民國時期的「大出喪」
    (錢理群、王得後:《近年來魯迅小說研究的新趨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3期)作為經典文學形象的「看客」已然深入人心,並對魯迅同時代及其以後的許多中國作家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有關「看客」形象的文學分析及其研究也數不勝數,但「看客」們在現實世界中究竟呈現為何種形象,何以令魯迅如此深惡痛絕,卻少有論述。
  • 析官員寫悔過書心態:排解惶恐爭取儘早解脫
    由於官員是抱著系統梳理自身問題而寫的文字材料,因此,悔過書在鎖定違法犯罪證據、反思官員貪腐動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記者梳理一批官員悔過書發現,貪官們回顧首次收受他人財物,及至後來發展成違法犯罪的全過程,總結原因主要包括:自身放鬆政治理論學習、長期不能接受監督、忽視了世界觀改造、沒有加強廉政修養等。
  • 當看客是變相的放縱 害人害己更害黨
    關於「看客」,魯迅先生曾不止一次批評。  無論從事科學事業的人對封建迷信的不管不問,還是局長大人對其夫人違法行為的縱容默認,難道不都是典型的看客心態嗎?對假惡醜行為或現象見怪不怪,對封建腐朽糟粕文化習以為常,更有一些黨員幹部對身邊人作風問題、違紀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無動於衷。總之,只要事不關己就大大方方當觀眾,甚至如官場潛規則等,不僅不予抵制,反而以深諳此道為榮、以不會不懂為羞。
  • 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
    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教育時評:「一刀切」的教育規章制度要不得如果教師批閱學生作業只是流於形式,即使作業由教務處和教研組長定期抽查,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