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看客——雜文觀感

2020-12-13 天卓1223

從古至今,「看客」心態 的人從來都有, 或多或少。以前有,現在有,將來也不會改變。我們最熟悉的一類看客形象,自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冷漠,不自知而洋洋得意。到了今天,看客們換了下皮毛,走上新的舞臺 ,還更顯張牙舞爪。以前斷頭臺前麻木冷漠的看客,現在成了聞觀跳樓興奮起鬨的看客,以前民不聊生的社會,看客們臉上多是一種毫無生氣的麻木。現在社會衣食無憂,互相攀比,看客們又多了點戲謔和張狂。

網際網路的出現,一大作用就是把各色人等的隱藏面淋漓盡致的炸現了出來,以前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以為不會有的,現在讓你明明白白的看到想到。能藏在屏幕背後聞觀,網絡儼然成了看客們的新舞臺。

當天休息,早上還未起床時拿起手機點開新聞,當先就讀到一條新聞,黑白的新聞邊框裡,新聞標題寫著大概這樣的標題《NBA傳奇巨星科比布萊恩特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心中頓生大大的驚愕,平常看新聞只想到科比會與籃球新聞相干,萬不會覺得他會與遇難等字眼相干,再仔細看新聞,心中大概證實科比遇難已是事實了。不禁生出世事無常,生命易逝的感嘆來了,這位已退役的閃耀的籃球巨星,正值壯年,又毫無徵兆的死於意外,更令人心生嘆息了。我雖不是他球迷,看NBA也少,但我們都知道,科比對於這一代的籃球文化意味著什麼,對於那麼多他的球迷喜歡他的人意味著什麼。

真是個不幸的消息。這時又免不了翻看評論了,其實人們看新聞心中所最終的訴求都在評論區裡,這裡可以有共鳴,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發聲,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太一樣的表達,這裡是宣洩,表達最真實一面的地方。要想看透人的最真實面,萬不必去看生澀的哲學,心理學書籍,去仰仗最權威專家的論斷,只需上網看下各色評論百態就能看清。這裡匯聚了泱泱大眾所有的最膚淺或最深刻的認知,最深處欲望的宣洩,最真實一面的表露,在這個不知道你我他是誰的地方都跳出來了。對於這樣一位籃球巨星的突然逝去大多的人,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感到悲痛或惋惜,或感嘆來。科比作為一個有廣大影響力的人物,眾多的人都會與之產生出某種情感上的聯繫來,感情屬於感性,感性帶來了悲傷。如同我們身邊的某個熟人離去,我們都會為之感傷,無論他生前是否同樣犯下一些過錯,就像我們自身也會犯下過錯。

但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承認這份感性,有些人這份對於別的生命逝去的感受早已被那狹隘的自我吞噬了。

人性的陣營不會只有一種,當震驚的人們正感傷於一朵生命之花凋謝的時候,這時往往會生出來別的一種看似很憤憤的聲音來,一種如這樣說」一個某某某死了,就這麼傷心了,他和你有多大關係,你們親人死了也沒見你這麼傷心啊,真有良心呀。」 還有一種如這般說」現在國難當前,你不去關心,一個某某某死了,你們像死了什麼一樣,還配做一個中國人嗎「這兩種聲音中不僅有憤憤,還要毒罵你們一番才痛快,聲調中頗有一些道德標杆的高亢出來。

先來談談前一種,「一個某某某死了」或許對於他是毫無感觸的,看到別人的悲痛還能成為他滿足和戲謔的資料。亦或許他對於「某某某」是本就有一種負面情緒的,所以也更見不得別人悲懷逝者的了,便要指責之。如果是本就痛恨逝者的,那他變得激憤或嘲笑的態度也算有指責之緣由了,但是這種話語大多數都只是對於別人的死亡毫無感觸罷了,對於別人對逝者表達的同情毫無同理心罷了。這種「看客」心態,這人性之中極端的冷漠與自私盡顯無遺。對人的生命都沒了溫度,那對自然界中其他的生命就是更加的視若無物了。那自然,為了可以彰顯自己穿的高貴,吃的新奇,那弄些野味來放到餐桌上也不足為奇了,這些往往都是一類人。更還可以以各種名目,對待動物施以各種殘忍吃法也心安理得了。可動物們連死也不能痛快死去,還要在餐桌上眼睜睜看著"哈哈哈"的人們挖了自己腦髓,取食自己血肉。

也許,他們只會對存在於自己關係之內的一些生命才會有一點重視,而且這種關係也會被他們框架在自身利益範圍之內,對於他們關係,利益之外的一切生命和事物,都採取一種冷漠,嘲笑的態度。換句話說,只要死的不是與自己相干的人,他都笑得出來,這種人性,對生命而言是災難。 對一種生命漠視,那對其它生命也自然漠視。生活中,對於他人遇到的不幸,如果我們有了一種變態的取樂,那我們就都成為了斷頭臺前的看客了。

那還有後一種的語調,已把家國情懷搬出來了,聽起來儼然更有一種能使其自顯高大的做派。但其實,這不光是上一種人,更用了一種顯然已走偏的「匹夫」心態做外殼包裝了自身起來,不稍加留神,還會被他義正言辭的當作叛徒審問了一遍。這一種,是更為可惡的,他顯然以為他那自封的家國情懷可以駕馭於一切別的生命和感情之上了。用憂國憂民的情懷來作外衣並使自己也顯高大起來,他所做的有沒有對得起他那自封的家國情懷者我不知道,但真正為國家人民奮戰在一線的戰士倒被他作了一回槍子打了出來。在網絡上,見縫插針的彰顯假大空情懷,可網絡上說說終是很簡單的,還可以意淫一下自己臆想中的高大,但是現實中身體力行做又是另一回事了。倒像一個躲在鬥篷庇護之下的一個小丑,永遠在陰影之下指點江山。

於是存在於人性之中天然的愛,也終被那到處扛著冷漠虛偽,假道義旗幟的們踩在腳底下了。會站邊,看客心態,漠視生命,高喊高大的口號使其也自顯的高大,這種人性,或國民性,早在魯迅先生就已揭露無遺了。

表達對亡者之痛和對人民民族之痛本就兩不相礙,也不存在一種情感可以抵消,抹殺另一種情感。真正為國為民衝在最前線的人,大多是沒有閒空對別的事情勞心費神了。在網上發表議論的人,也僅限於做做議論的了。如果是只對符合自己道德標準,精神要求的新聞感興趣,那也不必跑到不合他胃口的人群來叫囂了,說到底還是想賣弄下自己虛假罷了,實在虛偽至極。

對於這種虛偽,唯有唾棄之,唾棄之一旁,讓它暴露出黑暗之中,那才能日漸消亡。

可人性虛偽狡猾面往往都是躲藏很深的,像老鼠一樣躲在洞中輕易不會探出身子來,要不然被貓逮到或被人發現就免不了一頓教訓和驅趕了,所以在現實中,人都大多彬彬有禮,行為克制,到了網絡之上,就露出兇狠來了。網絡之上這種虛偽叫囂也不一定會時常出現,因為知道會遭到唾棄,但也總會先有從洞口探出身子來「唧唧」叫喚幾聲的,雖難免遭受痛罵,卻總還有些附議點讚的,可見這類思想也不少。

如果我們不唾棄舉這冷漠虛偽,假道義旗幟的人,那我們後來人,年輕人也是會延續這毒的.

相關焦點

  • 看客心態的成因反思
    本月以來,連續兩起「看客」圍觀輕生者跳樓的報導引起媒體的高度重視。先是3日《天府早報》報導的成都一女子欲跳樓輕生,圍觀者起鬨「哦哦,快跳」。接著是10日《海南日報》報導的海南省一名30多歲的男子跳樓,圍觀者中有人喊:「要跳就快點跳啊!」致使這名男子跳樓後不治身亡。
  • 四本書:詩歌、雜文、時文和名著
    四本書:詩歌、雜文、時文和名著    最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學生思辨讀本」書系,一套四本:《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現代雜文的思想批判》《當代時文的文化思辨》《經典名著的人生智慧》。
  • 中國人之中存在的看客
    每次提到看客,我們必然會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們。當阿Q被送到斷頭臺時,旁邊站著一群跟螞蟻似的張著嘴的看客。正如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他所描畫的看客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入木三分。
  • 晨讀|看客心態是一種危害
    當看客的狀態成為社會的狀態,這個社會只有衰敗並只會擁有看客的喝彩。看客只是看客。指手畫腳、竭盡冷嘲熱諷之能事的是看客中的一品,沉默寡言,心如死灰的也是看客中的正宗。人生是過客但不要只做看客。世界是祖先的,是後人的,也是我們的。實打實地奉獻,雁過留聲,草飛留痕,不枉一生。
  • 看客心理特徵辨析
    導讀:當今的中國社會進入到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其不利的社會因素會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看客。依據當前中國看客心理反應,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徵:邪惡快感,社會恐懼,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產生原因涉及社會、道德與個體心理等三個層面的因素。   【關鍵詞】看客心理 旁觀者 道德恐慌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學家魯迅,他用痛恨、犀利、無奈的語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國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於中國百姓的感受與疑問:當今中國社會的看客現象是否又在回歸?
  • 許燕:看客心理特徵辨析
    導語:當今的中國社會進入到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其不利的社會因素會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看客。依據當前中國看客心理反應,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徵:邪惡快感,社會恐懼,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產生原因涉及社會、道德與個體心理等三個層面的因素。   【關鍵詞】看客心理 旁觀者 道德恐慌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學家魯迅,他用痛恨、犀利、無奈的語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國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於中國百姓的感受與疑問:當今中國社會的看客現象是否又在回歸?
  • 魯迅筆下,那一個個冷漠的看客
    看客們喜歡來聽祥林嫂講不幸的經歷,完全不是出於對她的同情,而是內心的空虛。《示眾》則是看客的群像速寫。 魯迅通過「首善之區」街頭「示眾」場景的白描,寫出了街頭社會各色人物的生動剪影,細緻入微地刻畫了「看客」的群像。並且《示眾》發生在一個「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時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國。
  • 李先亮:落紅並非無情物 當為雜文鼓與呼
    說到雜文成器,對雜文品牌我們如數家珍,尤其是河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雜文報》與《雜文月刊》,由吉林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雜文選刊》和共青團山西省委主辦的《法制博覽·經典雜文》等更為人所服敬。雜文走紅的網絡媒體:紅網的雜文版、人民網的觀點版、中華雜文網(《雜文選刊》主辦)、圍城雜文網、平民雜文網、百姓雜文網、經典雜文吧等網絡雜文,總會讓人拍案叫絕。
  • 範小雲 劉長利 || 雜文《清洗混沌大腦》
    以為用心真誠對待周圍的一切,至少獲得信任和尊重,懂得粉碎才發現自己像希冀著童話世界的單純和自由,像朵朵浪花似的燦爛卻如此軟弱,只有剎那間的綻放,生命莫不如此。在文字裡舒展開來,媚俗的名利,庸俗的人情,惡俗的世情,低俗的感情,火焰似爆裂得到處溢放,灼熱的心靈痙攣地顫慄,還得裝作如無其事狀。
  • 廣東揭陽一女子跳河死亡,可怕的不僅是「跳河」,還有「看客」
    現場搜救縱觀整個事件中,「看客」兩個字躍然紙上。「看客」是某位作家筆下的形象:脖頸子都伸得很長,仿佛鴨子的脖子被手攥起來提著直視正前方。一個寶貴的生命就這麼沒了,可是看客在做什麼呢?有的人忙著拍照,畢竟這是「朋友圈」的第一手爆料;有的人興致勃勃地看著,畢竟這是「稀罕物兒」;有的人瞥了一眼匆匆離去,畢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句話形容看客,就是很「理智」地看「熱鬧」。而這樣的悲劇不是個例!
  • 從「女子公交車被猥褻」事件再談「冷漠的看客」
    百年前,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就生動的描繪了爭相看看頭的冷血「看客」,而時至今日,這樣的「看客」依然烏央烏央。看客的「冷漠」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他們甚至成為了「幫兇」。前段時間圍觀群眾起鬨讓跳樓女孩趕緊跳的新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與否?是的,「看客們」甚至於在「圍觀」中尋求刺激感,用別人的傷痛來愉悅自己。對於那些人來說,看「強姦被制止」哪有看「直播強姦」來的刺激?看「跳樓被制止」哪有「見證跳樓死人」來的新奇?
  • 英語雜文/愛過怒過心寒過
    英語雜文/微信朋友圈英語小品文/娛樂至死英語小品文/面具英語小品文/油膩中年英語短文/詠遠有李成長的煩惱(1)---考試與分數英語小品文/焦慮英語小品文/懷舊英語雜文/寒冷的南方英語雜文/同學>英語雜文/教師的收入英語雜文/辦年貨英語雜文/春晚
  • 古往今來看客的表現,充分暴露了人性中的醜陋
    每當有重大的災難性事件發生,總是少不了看客的身影,無論天災還是人禍,總有圍觀的身影。這些圍觀者就是看客。當年魯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說《藥》中,活生生地描寫出看客的形象。短篇小說《藥》寫了一齣悲劇,一個年輕的革命者,為了拯救勞苦大眾於水火中,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可是,他的鮮血卻被當作藥引子給一個與他同齡的青年治療癆病,結果,這個愚昧的藥方並沒有拯救這個患病的孩子。其中,魯迅對於看客群體有一段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 為何大多數人喜歡當「看客」?人性冷漠之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文 | 讀書君「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魯迅先生,曾用一針見血、犀利的言語,深刻地揭示過國人的看客心態。最終花季的生命,在冰冷無情的世界裡,畫上了一個悲劇的句號。你很難想像,這些人心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鐵石心腸。如果換成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他們又會不會也以同樣的方式來旁觀,起鬨?但不管怎樣,可以明確知道的是,這種邪惡快感,顯然會加劇事態朝向惡性結果發展,置人於死地。
  • 評論:官員的「看客心態」要不得
    在眾多「圍觀者」中,不乏一些本應舉一反三、自警自醒、興利除弊、引起「療救」注意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沒有從前車之鑑中吸取經驗教訓,僅僅充當了「看客」而已。  在此輿論「高潮」很快「退潮」,彼輿論「高潮」又接踵來襲之後,我們若回顧一番,心中不免留下缺憾,為什麼有些事總是重複發生而得不到解決,往往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比如城管暴力執法事件、惡性上訪事件、城市內澇事件、環境汙染事件……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不少「看客」普遍的「心態」。
  • 《藥》和《檀香刑》裡的「看客」已化身當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一、魯迅筆下的看客《祝福》中,祥林嫂身邊的那些人多數都是「看客」,就連柳媽和衛老婆子,也底層「看客」的典型代表,尤其柳媽,本身就不同情祥林嫂,並且給她的傷口還撒鹽,你說她有同情心?沒有,更多的是冷漠、麻木,還有一絲可惡、可憎以及可悲。
  • 國人身上的「看客心理」,人與人不再有相互的信任和依靠
    一百年前,魯迅看到國人目睹同胞被殺而無動於衷,毅然棄醫從文,用筆喚醒麻木的中國人,用文字洗去國人的看客心理;一百年後,無助女孩在人群的起鬨聲中從高樓跳下,兩歲孩童在路人的漠視下,悄然結束還未綻放的生命。這一環環一幕幕都撞擊著國人的良知,也警醒著我們———看客心理依舊存在。
  • 《示眾》:看客心態,才是人生悲劇的根源
    《示眾》之中講述了大街上一個犯人被示眾的場景,通過圍觀者的不同行為,不同表現,突出了世俗愚昧之下的「看客」心態。在首善之區的馬路上,酷熱灼烤著大地,所有人都想逃離這頭上的烈日,但是在這個時候,卻有一小撮人齊聚在街道上,便是這十八位看客。
  • 謠言止於智者,不要有看客心態
    文|君子捫心自問,你是一個看客嗎?對於社會上熱點事件的發生,總是遙遙旁觀,不時對事件主人公指指點點,表面憤世嫉俗,內心卻波瀾不驚,對事件主人公不抱有絲毫同情。我想,我們究竟該不該做這樣的人?何謂看客,這樣的人又有什麼共通點呢?百度上解釋為:看客,簡單而言就是旁觀者,是指人們以旁觀者的姿態面對事件和人,不論何種性質的時間如同看戲一般,對當事人沒有理解與同情的心理反應。
  • 除了《藥》,魯迅的這一篇高水平也寫透了看客
    因為,魯迅寫「剎那間」,犯人的身邊就已經圍了大半圈的看客,也不知道這些看客是怎麼突然出現的?明明是盛夏,太陽馬上就要當頭照了,大家都熱得暈暈的,有氣無力的,卻因為有犯人出現,而瞬間有了精神,圍了過來。而後這瘦子噴出的熱氣又惹惱了前頭的長子,圍觀的看客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發生了非常多的小事情。但所有看客的眼光都聚焦在巡警和犯人身上,仿佛他們就是這街角表演的重要角色,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所有看客的心。人靠人,肩靠肩,總會有些碰擦,女人疏好的頭髮碰到了車夫的鼻梁都是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