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每天6點半,蛋糕店鋪店主王威都會準時起床。匆忙吃上一口早飯,他要在半個小內趕到離家5公裡遠的店鋪,開始一天的忙碌。打雞蛋、撈蛋黃、打發蛋清、攪拌麵粉、進爐烘烤……
手工蛋糕的製作步驟繁瑣,從準備工作到蛋糕出爐要3個小時。王威必須早早來到店裡準備,這樣才能趕在中午之前將前一天在微信群裡接到的蛋糕外賣訂單一一送出。
」
王威的蛋糕店是開在哈西一家商場內的檔鋪,平時依靠商場客流走銷量。但今年年後,商場大段時間停業;即使眼下商場恢復營業,也依舊沒有多少客流。疫情期,王威在經歷了驚慌失措後,努力將銷售業務從專注線下,向主攻線上轉移。現在,線上銷售已成為他經營蛋糕店的「新常態」。
以下為王威口述內容整理:
◆◆最慘澹時,銷售額是平時的二十分之一◆◆
去年5月末,我用幾乎全部的積蓄開了這家小蛋糕店。因為商場也是剛剛開業,整座大樓的客流都不是很多。一位業內朋友告訴我不能太心急,新商圈都要慢慢「養客」。聽他一說,我的心理包袱減輕了許多,甩開膀子幹了起來。大概七八個月後,商場客流真的慢慢「養」了起來,我的小蛋糕店也有了相對穩定的客流和收入,最多時一天的銷售額將近2000元。
我計劃在蛋糕店實施自己一些運作的一些新想法。但年初,當疫情突然就出現了,打亂了所有的計劃。
根據相關防疫要求,全市所有商場都必須臨時關閉停業。這次臨時關閉持續了約一個半月,我所在的商場3月初才又恢復營業。疫情期,「少出門、不聚集」仍是社會公眾的普遍共識,復業第一天,我明顯感覺到商場的客流和春節前相比,幾乎是「斷崖式」的下跌。我店鋪的營收當然慘不忍睹,最少時一天營業額只有100多元,是平時高峰期的近二十分之一。別說盈利,每天的收入連租金、水電等支出都承擔不起。
我新店鋪開業不到一年,正是「養客」的爬坡階段。但疫情突然又在半上腰劈出一個大坎兒。咋辦?咬牙也得邁過去。雖然心裡很焦慮,但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出路的機會。
◆◆微信群變訂貨送貨「平臺」,設法融入社區團購群◆◆
「老闆,孩子小,我不能走太遠,家裡又沒有人,我訂兩塊蛋糕你可以送到我小區門前嗎?」我蛋糕店微信群的這條信息,讓我決定試一試——疫情期間大家都減少出門,完全可以通過微信群採取線上訂貨、線下免費配送的方式「自救」。想到這,我馬上把微信廣告群更名為訂貨送貨群,在群裡發布每天新出的蛋糕信息,以及送貨範圍。
之前還死氣沉沉的「廣告群」很快熱鬧了起來。不少住在商場周邊的老顧客都在群裡下單,我則每天早早到達蛋糕店,製作當天的配送貨品。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我再開著私家車挨家挨戶配送到他們所在的小區門口。
但隨著配送業務的逐漸開展,我發現「回頭客」的需求依然有限,經常出現連續幾天都沒有新訂單的情況。「開拓新客戶」成為我「小店自救行動」的關鍵一步。
這時,一個朋友出主意,現在倉買店一般都建立社區團購群,搞各種集體採購,我們也可以試試。於是,我和幾家生鮮超市、倉買建立了合作,由他們在社區顧客群中發起線上團購後,我再逐一配送。同時,我還在包裝盒上訂單中加上了蛋糕銷售群的二維碼,以此拓展新的客戶群。
漸漸的,我蛋糕店的微信銷售群已經擴展到3個,線上訂單也比以往多出不少。
◆◆做大「蛋糕」要N+1種方法◆◆
有時細想一下,疫情確實讓餐飲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現實之時,抱怨沒有用,只有腳踏實地想辦法,才能尋找到「求生」機會。我看到行業各家都在想辦法:哈平路上的一家餐館將做好的成品菜餚搬到正門按份銷售,也賣得不錯;就連香格裡拉這種大型知名酒店也「放下身段」,製作價格容易被普通消費者接受的外賣品,也嘗試網上直播帶貨,試圖走出銷售新路徑……
對像我這樣的小微實體店鋪來講,要想做大「蛋糕」,僅僅注重貨品原材料以及製作工藝是遠遠不夠的,原來不太重視的線上銷售,也是渡過這段行業寒冬的重要法寶。到現在,蛋糕小店線上訂貨送貨的銷售模式已開展了兩個多月,之前送貨時穿著羽絨服,現在換成了薄衣衫。我決定,未來即便疫情完全退去,會繼續採用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方式,培養不同消費方式的顧客群。
室外已經入夏,我相信像我家一樣扛過疫情的小微店鋪,能迎來真正的市場春天。
記者 節永志
原標題:《一條微信求助信息,讓哈爾濱這家蛋糕店找到了「做大蛋糕」的方法》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