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28日訊醫院,是體現公益性的服務型機構。當這樣的機構游離於體制之外,身處市場的洪流中,應該如何生存?
在多元的市場環境下,社會辦醫早已不是新名詞——2010年國家鼓勵社會辦醫後,這一新型業態就在全國各地不斷生長。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意見在審批准入、審核評價、校驗服務、人員資質、監督管理等涉及醫療質量安全方面,對社會辦醫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同等待遇;在規劃、稅收、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向社會辦醫進一步傾斜。
這一系列動作,讓民營醫療機構再次受到關注。
浙江,網際網路縱橫交織、民營經濟根基深厚,為社會辦醫創造了天然的土壤。這些游離於體制之外,又存在市場之內的醫療機構如何生存?又有哪些困境?
近日,記者蹲點省內多家民營醫療機構進行調查。
因何存在?補上公立醫院部分「短板」
早在2016年,浙江就已發布《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會辦醫機構15862個,其中社會辦醫院846個,分別較2017年增長5%和10.8%。
兩年多過去後,這些民營醫療機構發揮了什麼作用?
當記者走進杭州恩華醫院時,眼前所見似乎與公立醫療機構並無區別——敞亮的大廳、整潔的病區、細緻打點的小花園、便捷的自助服務機……
76歲周梅仙的老伴已經在這裡住院近一個月,兩位在退休前均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老人,經前同事介紹,由武義專程趕來杭州。老伴患上重度壓瘡後,周梅仙輾轉多地,苦於找不到專科醫院。直到一個月前,她首次選擇了一家民營醫療機構。
記者在恩華醫院的病區走訪發現,這裡共有500張床位,入住的大部分為慢性病患者,他們基本都有過反覆住院的經歷。
「公立醫院走到今天,並不能滿足所有的就醫需求,尤其是住院周期較長的患者。」恩華醫院院長吳俊告訴記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醫療行業,曾先後擔任公立醫院的醫生、管理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公立醫院改革的動力一度不足。一系列弊端逐漸顯現:缺乏競爭機制,服務意識不夠強,醫院人滿為患,老百姓的就醫體驗不佳……
因此不少人認為,市場的大環境下,醫療領域總有一片「自留地」,能夠補上公立醫院的短板。
2010年,國家發改委、原國家衛生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明確:「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
社會辦醫的東風就此吹來。2017年,恩華醫院成立,吳俊也成為那個試著用市場的手「倒逼」公立醫院改革的人。首先可以填補的,是地域上的「短板」。
恩華醫院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區,是杭州市內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記者在杭州市西湖區衛生健康局提供的一份該區醫療機構分布圖上看到,近年來,西湖區三甲公立醫院的分布明顯不足,醫療資源的增長速度難以跟上這一區域的人口增長速度。外部環境的特殊性,成為了催生民營醫療機構的先天條件。據統計,杭州市西湖區共有由西湖區衛健局許可發證的醫療機構598家,其中民營醫療機構347家。
第二個補上的,是公立醫院功能性的「短板」。在人們看來,沒有公家背景,意味著專業技術力量的相對薄弱。那麼民營醫院能夠做什麼?
一些在公立醫院積累了技術經驗的成熟醫生,正在嘗試走出體制。2015年,頭頸(甲狀腺)外科醫生周功力從某三甲醫院辭職,創辦了自己的專科醫院杭州微甲醫院。他告訴記者:「當初勇敢走出體制,是因為深刻感受到當前的專科醫療體系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無法實現專科醫生的理想。」
人滿為患已經成為大型公立醫院的常態,在平均住院日、住院人次數的重重考核壓力下,大醫院沒有時間與空間養護病人。在分級診療制度下,慢性病患者被呼籲回到社區接受護理,但社區衛生院無論在人力、環境、床位數上都不佔優勢。
民營醫院的功能性也應運而生。恩華醫院成立後,就針對住院周期較長的患者,設置了壓瘡、後ICU呼吸支持、脊髓損傷康復等專科,與公立醫院錯位發展。
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除掉社會辦醫所不能踏足的危急重症、疑難雜症領域外,樹立專科特色逐漸成為不少民營醫療機構尋求發展的選擇,不少都是公立醫院無暇顧及,卻又有很大市場剛性需求的領域。
底氣何在? 雙創為新業態創造環境
民營醫療機構的運營模式也面臨著轉型。
2016年,浙江省發布《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之後,社會辦醫的類型正在趨於多元化。
仍然是杭州。2017年9月,一份原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的批覆件引發大眾關注。在這份批覆上,原浙江省衛計委同意杭州「全程國際健康醫療中心」的醫療資源共享模式,全國首家「Medical Mall」落戶杭州。
什麼是醫療資源共享?記者來到位於杭州市慶春廣場的西子國際,全程國際健康醫療中心簡稱「全程醫療」就坐落在此。工作日的下午,艾維口腔西子國際門診部經理侯慧平在門診的間隙與記者碰上了一面。從2017年入駐至今,這個896平方米的小空間內不乏人氣。
記者跟隨侯慧平門診,按照預約時間準時到達的李欣進入診間,在開始檢查前,醫生照例用了5-10分鐘與他充分溝通,細緻做完例行檢查後,再進行健康宣教。「在醫院裡看門診,僅掛號排隊就要花去不少時間,醫患之間的交流更是爭分奪秒;所以我們採用的預約制門診,儘可能為看診留出充足的時間。」談及民營醫療機構的優勢時,侯慧平這樣說。
作為較早步入社會辦醫隊伍的口腔診所,在大眾心目中已經獲得較高認可度。李欣告訴記者,自己選擇民營醫療機構看牙已經有些年頭,「這裡不用排隊,服務做得更細緻些。」口腔診所在「軟實力」上的優勢,讓她丟棄了對這些體制外醫院的成見。
記者看到,在「全程醫療」目前入駐的12家機構裡,所涉的科室包括齒科、兒科、婦科、眼科、醫美、中醫等。近幾年選擇入駐的機構仍在增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相關部門嚴格準入的情況下,這些機構的設備也能實現共享,此外不同機構之間資源也將打通,以滿足公眾多元化、一站式的就醫需求。
率先試水醫療資源共享模式,浙江底氣何在?
「浙江已有上萬家社會辦醫機構,擁有萬餘名多點執業醫生,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為醫療行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身處這樣的氛圍中,管理部門理應在守住醫療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醫療行業的創業創新提供更寬鬆、更包容的環境。
據《2018浙江健康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浙江省內目前正在有更多的社會力量投資醫養結合和老年醫院,以及獨立的檢驗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中心和療養院等新興醫療機構項目;社會辦醫也正在呈現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和集團化的趨勢。
痛點幾多? 面臨信任不夠人才不足等考驗
充分的服務、優質的環境,是否真能讓消費者「買單」?市場給予這些新穎的醫療模式更多的可能性,但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它們也面臨著更嚴苛的考驗。
以兒科民營醫療機構為例。近年來,兒科看病難問題逐漸凸顯,醫院兒科人滿為患、人才緊缺等問題也多次受到媒體關注。隨著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放開,民營醫療機構也把觸角伸向這一領域。
但是記者調查發現,人們對兒科民營醫療機構仍然信任不夠,他們認為,民營醫療機構兒科補上公立醫院兒科的短板尚需時日。
「上醫院看病又不是去遊樂場,服務和環境的優勢不足以吸引我。我更信任公立醫院的醫生資質和設備優勢。」一位家長告訴記者。
而另一位家長則說,自己在公立醫院掛不到號的情況下,會帶孩子到民營醫療機構做一些檢查。「但是僅限於檢查,涉及到具體的治療,我們還是選擇去公立醫院掛號排隊。」
患者和社會對民營醫療機構的信任不足,令吳俊感觸頗深。「醫院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醫療人才的競爭。」在民營醫療機構工作的兩年多時間裡,他曾多次面向社會招募人才,但是由於編制、醫療資源、個人發展平臺等問題,優秀的醫學生很少選擇從事社會辦醫。
醫療保險政策問題,也令不少民營醫療機構從業者心生憂慮。「目前,相關部門對公立醫院、民營醫療的政策待遇仍然無法完全一視同仁。」一位民營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這也成為民營醫療機構生存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記者了解到,社會資本辦醫大規模興起,緣於2010年國家五部門發布的意見。意見提出,「需要調整和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時,在符合準入標準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由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將符合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
此後,國務院以及國家衛健委等相關部門先後下發數個支持社會辦醫相關的文件。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國家層面涉及社會辦醫的各類文件有20多份。其中,關於民營醫院發展的一大核心要素「醫保定點」資質也有多次涉及。
民營醫療機構將走向何方?依然有人充滿信心。
侯慧平告訴記者,艾維口腔西子國際門診部設置的審批,只用了不到10天,比此前其他艾維口腔的門診部審批加速不少,自己成為了「一站式」審批的受益者。「目前,我們已經建檔病歷4000多份。幾天前,診所獲得了醫保定點資質,相信來的人還會更多。」
周功力也持樂觀態度:「我相信,社會辦醫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一些患者也表示,如果有一些公立醫院的醫生到民營醫療機構坐診,同時醫保結算能夠打通的前提下,不排除考慮服務更好、環境更好的民營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