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經濟艙」將受益於剛出臺的官員差旅新規
在上任東航掌門人不久後,東方航空董事長劉紹勇,曾做出公司管理層國內出差只坐經濟艙的規定,希望讓出更多乘坐頭等艙和商務艙的機會給乘客,進而提高公司的收益。
如今,這樣的規定也要在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司局級幹部中實施了。
財政部昨天出臺《中央和國家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就出差審批管理、差旅費開支標準制定、財務報銷和監督問責等內容作出詳細規定,其中,在交通費用方面,規定司局級乘坐飛機時只能乘坐經濟艙。
這是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又一股「從簡風」,而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航企已經從客流結構的變化感覺到了「從簡風」帶來的變化。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東方航空獲得的最新內部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東航國內高端旅客減少102.2萬人,減收10.9億元。
那些流失的高端客源
對不同級別的人員出差時乘坐飛機,《辦法》詳細規定了不同的艙位。
其中,部級及相當職務人員坐飛機出差時可以乘坐頭等艙;司局級及相當職務人員乘飛機時只能乘坐經濟艙;其餘人員出差時坐飛機只能乘坐經濟艙。
據記者了解,這一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就開始實施,而一位國企的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按照以往的管理,很多政府對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的政策,國資委也會轉發,央企和相關國企也會參照執行。
儘管無法預測此次規定涉及的人員數量和乘坐飛機的次數,但記者昨天諮詢多家航空公司人士了解到,這一規定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打擊航空公司高收益來源的頭等艙和公務艙(統稱「兩艙」)需求,因為在此之前,公商務出差消費是國內航空公司兩艙需求的重要來源。
事實上,自2012年年底以來,限制「三公消費」及反對鋪張浪費的一股「從簡風」,在吹亂酒店、餐飲等產業的同時,也已經對民航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東方航空總經理馬須倫就曾對本報記者稱,由於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商務活動不活躍的影響,加上中央「八項規定」厲行節約的要求,從公司的旅客構成中,可以明顯看到中高端旅客數量的下降,進而導致票價水平下降了不少。由於對「八項規定」的貫徹執行,馬須倫預計對中高端旅客的需求影響會長時間持續。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東方航空獲得的最新內部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由於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商務活動減少,高端旅客大幅下降,2013年全年,公司的國內高端旅客減少102.2萬人,減收10.9億元。
受到實質影響的不止東航一家,記者昨天諮詢多家航空公司的市場部人士都表示,去年很多公司的兩艙客流量都有10%~20%不同幅度的減少,貫徹「八項規定」的要求或是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過,一位航空業分析師對本報記者分析稱,對國內航企來說,由於國內航線兩艙收入佔全部客票收入的比例約8%,預計不會對航企的經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但是,去年以來整個經濟的不景氣,令很多航線的經濟艙票價也難以提升,航空公司的票價水平和盈利水平都在下降,很多只是依靠匯兌收益的支撐,才勉強獲得帳面盈利。
超級經濟艙乘虛而入
司局級幹部乘坐經濟艙,可能也給一些航空公司近幾年著力改造的「超級經濟艙」帶來更多機會。
超級經濟艙,也被稱為高端經濟艙,除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外,部分航空公司近年來力推的「第四種艙位」。理論上講,它還屬於經濟艙的範圍,但卻可以享受類似商務艙的服務,不用忍受狹窄座位的壓抑。
從2010年開始,南方航空就陸續在廣州、深圳至北京、上海等國內熱門航線上推出了「高端經濟艙」。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因為要將原有飛機的部分經濟艙座椅改造,擴大前後座椅之間的空間(從79釐米擴大到90~94釐米,增加40%的空間)。
超級經濟艙的票價最高仍按照經濟艙全價票出售,但享受的卻是接近於兩艙的服務,比如航班起飛前贈送一瓶飲用水,增添一條毛毯、一份報紙,配餐中增多一份小餐點,在地面值機和候機時,也可以有專屬的值機櫃檯,並且優先登機。
此後不久,國航也對自己的飛機進行了改造,推出類似南航的「高端經濟艙」,只不過名稱改成了「超級經濟艙」。當時,國航一位管理層就曾對本報記者介紹,設置「超級經濟艙」,除了希望吸引那些願意以高一些支出享受差異化服務的普通旅客,更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了滿足那些因國家行政等級劃分或公司差旅政策等因素限制而不能享受頭等艙、公務艙的公商務客人。
與南航和國航相比,三大國有航空中的另外一家東航並沒有改造自己的飛機,而是計劃發掘大眾、休閒消費的空間。
「現在航空業的消費結構已經在發生變化,旅遊休閒消費開始逐漸興起。」劉紹勇表示,根據東航方面的統計,在中美航線上,目前自己花錢坐飛機的乘客超過了70%,京滬航線上超過了60%,到港澳臺地區的自費乘客也超過了50%,而且45歲以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因此,航空公司也要順應這些變化。」劉紹勇介紹,目前低成本航空發展勢頭很迅猛,混合型航空經營模式正在興起,東航也在逐步布局,推動旗下的中聯航向大眾化、經濟性公司轉型,並早日實現低成本航空捷星香港啟航運行。「未來東航要走雙模式運營、多品牌經營之路,將全服務和低成本兩種模式結合起來。」(作者 陳姍姍 戴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