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關於「聲音」的綜藝節目時常出現,從《身臨其境》到《聲入人心》,通過多種形式的呈現,讓觀眾們聽到聲音的魅力,一個人可以分飾八角展現不同的人物特徵,配音人員也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一時之間於社交平臺上爆紅,而根據配音腔調的不同,可以基本劃分成以下幾個流派:
從「看在上帝的份兒上」具有鮮明時代感的譯製片腔,到「吶,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的TVB腔,以及「韓劇腔」「日劇腔」「臺灣腔」「東北腔」等等。每個放在喜劇節目中都是妥妥的梗,就拿TVB腔來說絕對的自帶旁白,儘管看到的是臺詞,但大腦卻主動開始加載聲音,儘管TVB劇在娛樂產業日益發達的現在,開始呈現出發展頹勢,但卻打破表情包的次元壁,呈現出異常驚人的發展活力。
從廣泛傳播的「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的表情包,到每次回家必出現的「你餓不餓,不如煮碗面給你吃?」的TVB一碗麵,每個表情包仿佛自帶聲效,隔著屏幕都能聽到其中的語氣,因此TVB是如何達到這樣的水平呢?
TVB自1967年一直運營至今,從前期專門開設訓練班培養新人,到後期超過650小時的劇集和超過17000小時的新聞、綜藝、旅遊等多種節目的生產製作,節目發行區域擴展至全球各地,針對不同地區的受眾對於粵語接受程度的不同,以及龐大的市場和用戶需求,單說TVB電視劇在全國各地都曾掀起過收視熱潮,成為眾多80、90後的童年回憶,因此為滿足不同地區的用戶需求和龐大的產出需要,還專門設置設置粵語配音組和國語配音組。
然而對於內地觀眾而言,最多接觸的TVB劇莫過於國語配音版,儘管名稱同樣是國語,但和內地劇集的配音在腔調和表達上差異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老一輩的國語配音演員並不全是香港人,每個人在配音時的語速、音調、語氣都有自己的特點,或者帶有些許的方言口音和語音習慣,但也正是由於不同語言系統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了國語配音的獨特之處,在保留港劇風味的基礎上,實現與不同地區觀眾心理距離的拉近。
此外由於受到TVB語法語序的影響,導致翻譯出來的國語配音顯得特別奇怪,因為國語臺詞是直接從粵語版翻譯過來的,例如「發生咁嘅事,大家都唔想噶」就被原封不動的翻譯為「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其實變成「大家都不想發生這種事」或許更符合和貼近國語觀眾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但不可否認這種顛倒的語序倒也成就別樣的風採。
同時在港劇的國語配音中最常聽到的就是一系列語氣詞,包括吶、呢、啊、咯、嘛等,例如「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強求的。」「你知不知大家都很擔心你啊!」「哭吧,哭出來會舒服點。」,甚至還會夾雜一些英語單詞,或許你聽過「我今天買了件超有feel的shirt,又去Starbucks喝了杯Cappuccino」,不管摻雜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展現人物性格,亦或是更確切的表達意思,儘管在國語配音中有所減少,但也不乏中英混用的情況出現。所以做人呢,最緊要的就是happy嘍!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