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菠蘿科學獎杭州開獎 引導公眾「向好奇心致敬」 |
趣味科學:讓科普走得更遠 |
■本報記者 倪思潔
4月11日晚,杭州西湖邊的浙江省科技館因為一群「向好奇心致敬」的人而沸騰。在這裡,第四屆菠蘿科學獎的頒獎典禮再一次讓公眾為科學狂歡。
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為什麼小小的蚊子不會被雨滴砸死?離開了冰箱,一塊肉會發生怎樣的腐爛過程?這些有趣的難題和「腦洞大開」的研究,讓人們再次領略了科學的魅力。
科學可以很好玩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胡立德獲得的是菠蘿科學獎物理學獎,他的研究內容是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
「之所以研究這個,是因為在一個下雨天,我的小孩被蚊子咬了一口,然後一直哭,這讓我很好奇為什麼下雨天還有這麼多蚊子。一顆雨滴的重量是蚊子體重的50倍,小小的蚊子卻不會被大顆的雨滴砸死。」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胡立德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回憶說。
為破解謎題,長期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胡立德開始抓蚊子、做實驗。他們把蚊子放在一個封閉的透明箱子裡,從箱子的上面往裡滴水,然後用高速攝像機對「雨」中飛舞的蚊子進行反覆拍攝。
視頻顯示,蚊子被雨滴擊中時,並不會阻擋雨滴,而是順應雨滴的趨勢落下。當雨滴擊中蚊子翅膀或細細的腿部時,蚊子會向擊中的那一方傾斜,並通過高達50度的高難度「側身翻滾動作」讓雨滴從身旁滑落。
「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解決機械技術上的很多難題,比方說如何更好地設計微型飛行器等。」胡立德說。
對於這項研究,作為頒獎嘉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研究得也非常好,有這樣的獎項來祝賀這樣的研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好玩的課題變成嚴肅的科研,不止這一個。例如,今年的菠蘿科學獎數學獎—— 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通過研究糖在融化過程中的數學模型,可以對地質變化過程有一個更形象的了解。」獲獎的紐約大學博士黃金紫告訴記者。
科學為何「不好玩」了
大多數科研工作者或許都會感慨:像這樣的「好玩的」科學研究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科學研究還是嚴肅的,甚至是枯燥的。而對於公眾來說,科學似乎與趣味之間也有著很遠的距離。
「一想到科學,第一反應就是實驗室、白大褂、公式定理,感覺很『高大上』。有趣的科學應該不多吧。」一位首次參加菠蘿科學獎活動的浙江大學學生在活動現場向記者感慨地說。
那麼,科學為什麼「不好玩」了呢?
「在很久以前,科學是貴族的『遊戲』。他們沒有物質生活上的壓力,就做一些自認為『好玩』的事情。但現在,很多科學家作研究並非出自興趣,而是迫於科研項目方面的壓力。」在獲得今年菠蘿U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梁琰看來,除了科學本身具有挑戰性,科研評價方面的壓力也使科學的趣味性在減少。
而在中科院心理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楊紫嫣看來,這與科普宣傳力度不夠也有關係。「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加有趣的方式闡述很嚴肅枯燥的科學。」她說。此次,她所在的實驗室因研究「名字偏好與幸福感」獲得菠蘿科學獎心理學獎。
打開通往趣味之門
「讓科學變得有趣,非常重要。」斯穆特告訴記者。
為讓科學變得有趣,他在科普工作上幾乎是絞盡腦汁。為向公眾普及天文學、宇宙學知識,斯穆特甚至在帶有科普色彩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客串了自己。
他告訴記者,在法國,他們每周五會開展針對中學生和大一學生的網絡公開課。「現在有3000名學生、老師報名觀看網絡公開課,這比我在布魯克林大學10年裡教出的學生還多。」斯穆特開心地說。
在心理醫生、心理學微信訂閱號「友心人」的聯合創始人藍楓看來,科普分為趣味科普和硬科普。「我覺得趣味科普更能拉近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這樣的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讓公眾理解科學,也能讓科學家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可度。」藍楓說。
長期以來,梁琰帶著他的「美麗化學」團隊近距離拍攝化學反應的細節和過程,「上初高中時,一談到化學,就是上課、考試,很枯燥無趣。現在,我們讓學生看到,其實化學也是很美的,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和熱愛」。
趣味科普的價值也得到了斯穆特的肯定。「很多科學都是貫穿於每天的生活之中的。通過這樣的科普,公眾就可以分享科學家的激動,他們也可以因此理解科學家是如何開展研究的。」斯穆特說。
《中國科學報》 (2015-04-14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