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湖城清河幼兒園的林間小路上,你會因周圍的玉米和南瓜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小路盡頭是各班認領的菜地,茄子、番薯、小白菜……這是孩子們參與農作的勞動成果;走進三層樓的走廊,孩子們養殖的金魚、烏龜,像在跟來園的客人問好;踏入班級的大門,你會看到熱火朝天的餐前準備,身為小組長的寶貝們在幫忙分發餐具……
勞動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其終身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清河幼兒園自辦園以來,5年間以特級教師朱靜怡老師開創的「幼兒發展能力課程」為基礎課程,將勞動教育貫徹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並且伴隨著幼兒園特色課程的研究發展實現園本化的勞動。
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勞動教育「第一課」
發展能力課程要求老師「把活動當課上,把課當遊戲做」,所以勞動教育也體現在豐富的課程和有趣的遊戲中。從小班起,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勞動就是教師指導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個學期後,家長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家那個懵懵懂懂的小寶貝學會了自己扣紐扣、拉拉鏈、穿衣服,自己穿鞋子;學會了自己用筷子吃飯,自己整理玩具等。將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當「課」上,把「課」當遊戲做,讓幼兒逐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意識。到了中大班,隨著能力的提升,除了基礎的自我服務勞動外,課程中還增設了疊被子等相對較難一些的活動,同時將數學的等分知識融合,逐步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勞動習慣。
做好了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培養孩子們的集體意識。中班起,開啟了小組活動,「輪流制」小組長也應運而生。小組長的勞動任務可不少:每天餐前的準備活動,小組長需要幫助分發本組成員的碗筷、餐巾、骨盤等,在勞動的同時也發展了孩子手口一致點數的數學能力。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小組長需要幫本組進行材料準備工作,如:繪畫活動時,小組長需要鋪好本組的桌墊、拿蠟筆;數學活動時,分發本組雪花片等教學用具;語言活動時,分發本組的圖書等。
幼兒園的孩子都喜歡大自然和小動物,因此種養殖照料性勞動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勞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最好機會。在清河幼兒園的每個班級裡都設有一個自然角,還在幼兒園內開闢了種植園,各班認領一塊作為種植基地。老師和孩子們以自然為課堂,學著農民伯伯勞作的樣子,播種、澆水、施肥……在科學感知一棵植物開花結果不易的同時,也真切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此外,教師在開展認識蔬菜等科學活動時,孩子通過整理蠶豆、剝筍等一系列幫廚勞動後,進一步加深了該種蔬菜的結構認識,也懂得了勞動的辛苦。
特色課程:
積木構建創造勞動機會
經過辦園五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清河幼兒園將積木建構作為園本化的特色進行發展,並將其與能力課程相結合。而「垃圾分類」的興起,也為園本化的勞動教育提供了素材。
園內有著大小不同、材質不同、類型不同的積木50多種,充分滿足了幼兒對不同構造的建構遊戲的興趣。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需要將積木從框內搬運至搭建場地,可能是從中廳搬至瀝青路,可能是從門廳搬至小樹林……距離有長有短,這個過程也為幼兒提供了勞動的機會。搬運的勞動既是對幼兒手臂力量的鍛鍊,又是對不同類型積木的認知與判斷。建構活動結束後,幼兒往往又需要像勤勞的螞蟻一般將未使用到的積木送回各自的框內。在這個勞動場景中,也培養了幼兒整理和分類的良好習慣。
「垃圾分類」又怎麼融入到幼兒感興趣的勞動中呢?這也是清河的老師們研討的問題。這幾年幼兒園以定向運動為載體,融合「垃圾分類」,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課題項目研究。通過家園互動的親子遊戲形式,將傳統的體育活動遊戲進行改編,融入垃圾分類的元素,開創了勞動與體育鍛鍊交融的新模式,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寓教於樂。同時,孩子們將所學到的分類知識運用於實踐,將在園一日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如:餅乾包裝、廢紙等進行正確分類,做到學以致用,也提升了對垃圾分類的興趣。
勞動的形式與內容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清河幼兒園堅持了能力課程的基礎內容,並結合時代需求加以創新。綜合考慮園本化特色和幼兒發展的需求,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讓幼兒端正勞動態度,尊重勞動人民,獲得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來源:湖州晚報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