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切實促進幼兒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精神等全方位的發展,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價值觀辨析、教育策略選擇、教育過程引導等方面加強研究和實踐。為了讓兒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感受到勞動是人們最日常的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通州區金橋幼兒園堅持「更小一點、更活一點、更近一點、更實一點」的原則,將勞動教育主題課程再升級。
良好品質的形成需要從穩定的價值觀、穩定的情感走向穩定的行為。基於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辨析與課程思考,我們倡議老師和家長經常和孩子交流各種勞動話題,通過傾聽、交流,引導孩子洞察與表達自己的感受,分析與思考對事物的認知,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質。
對話一:你知道「勞動」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希望孩子嘗試著去給「勞動」下定義,當然孩子們關於勞動的定義,一定是非常稚拙的。無論是怎樣的表達都沒有關係,我們不必去糾正他們,但我們可以通過追問、補充,讓孩子們自己去彌補、調整、完善自己下的定義。這個思考的過程很重要,這是價值觀形成的必要途徑。
對話二:你覺得誰在勞動呢?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孩子們去發現身邊的人所進行的勞動。對他人勞動的關注,是孩子們去模仿、去體驗以及學會感恩的前提。在這個對話過程中,老師、家長可以通過提及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引導他們去發現和理解身邊的勞動者。
對話三:你會勞動嗎?你會做什麼?
我們再次將話題引回孩子自身,讓他們通過說一說自己會做的事情,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勞動的含義,也讓他們發現、總結自己能夠完成的勞動。不斷為會勞動的孩子貼上好品質標籤後,會大大増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對話四:勞動後,你有什麼感覺呢?你喜歡勞動嗎?
剛剛結束勞動後,孩子們的體驗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真實的,溝通才會有成效。所以,在孩子愉悅、順利地完成某項勞動後,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此時要和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引導孩子去關注自己內在的感受,有助於他們形成對勞動積極的認知與情感體驗。
對孩子們來說,理解「勞動」這個詞,有助於他們積極參與勞動體驗,感悟勞動的真諦。我們希望通過有效的對話和溝通,讓孩子們不僅僅會勞動,還會伴隨著勞動去思考、理解和感悟。
給孩子親歷,體驗勞動
勞動教育該如何拓展新空間呢?通過分年齡段專題研討,各班教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及本班具體情況,創造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將創造的種子融入勞動教育課程,讓孩子體驗勞動的多種形式,培養孩子全景式的勞動能力,實現勞動素養的全覆蓋。
勞動遊戲真好玩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生來是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遊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的最佳途徑,更是幼兒身心發展、個性成長的重要手段。在實施勞動遊戲的過程中,教師創設豐富的區域環境供幼兒進行勞動,於是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們在娃娃家學著大人的樣子買菜做飯、整理衣櫃、餵食穿衣;在小超市搬運物品,運送快遞;在生活區繫鞋帶、扭紐扣、拉拉鏈、疊衣物;在建構區學著建築師、橋梁工程師搭建高大的樓宇、雄偉的滬蘇通大橋、寬敞的停車場……教師將生活中真實的勞動場景轉換成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在生動活潑的遊戲中體會不同勞動者的工作內容,接受勞動的薰陶。孩子對於社會的學習、技能的提升正是從勞動遊戲中開始的,勞動遊戲大大加速了幼兒社會化的進程,促進了幼兒人格的發展。
藝術勞動創造美
教育部早在2015年就在《意見》中指明了勞動教育的功能及與其他諸育的關係,即「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明確了勞動教育以其獨特的融通性,有機地滲透在其他「諸育」之中。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提倡五育並舉、協同育人,明確揭示了勞動教育與美育緊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孩子們在各班的藝術創想區創意草編、快樂泥塑、趣味剪紙、製作竹藝、葦藝、木藝,他們拿著小小的工具盡情地創作,普通的材料在瞬間變成形態各異的房子、花卉、交通工具……這些小小藝術家們忙碌著、歡笑著、收穫著,體驗著勞動所創造的獨特美。勞動與美育的有機結合,幫助幼兒得到全面、整體、可持續的發展,既得到勞動體驗,也陶冶了情操,增進了幼兒對藝術的理解和對高雅生活情趣的追求。
公益勞動我能行
公益勞動不僅僅讓幼兒參與勞動,服務他人,還能引導他們了解不同職業的勞動,深化對社會角色的認知,培養幼兒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大班孩子們有的走進社區,給電梯欄杆、按鈕消毒,有的來到嬉樂園爭當環保小衛士,向區民發放愛護環境宣傳冊,有的在家照顧弟弟妹妹、幫爸爸媽媽拿快遞,有的根據購物清單到超市選購日用品,有的擦洗班級玩具、桌椅,給中班、小班弟弟妹妹留下一個美好的環境……孩子們在生活中參與公益勞動,體驗服務他人的光榮,他們在實際體驗中達成新的認識,尤其是對一些平凡而重要的崗位,激發出了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知道美好的生活需要勞動來創造。
與孩子共情,尊重勞動
勞動教育,不僅需要孩子們去思考、理解勞動本身的意義,身體力行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同時也要懂得我們衣食住行的物品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勞動者辛勤勞動的成果,來之不易,珍惜勞動成果就是尊重勞動者,還需要他們學會理解、尊重、珍惜和感恩他人的勞動。
童謠兒歌我來唱
兒歌、童謠不僅短淺易懂,生動有趣,而且寓教於樂,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非常喜歡。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帶領孩子們學習《勞動最光榮》《勤勞的小蜜蜂》《一雙小巧手》《太陽和我做值日》等勞動主題兒歌、童謠,在兒歌、童謠情境中感知勞動者的勤勞,了解到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職業特點,通過說一說、唱一唱、動一動、演一演,進一步增強孩子對勞動的認知,萌發對於勞動的尊敬與熱愛,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的「勞動思維」,引導幼兒在勞動思維下進行勞動行為,勞動思維和勞動行為互相促進,真正培養了幼兒樂於勞動、尊重勞動的美好品質。
勞動勳章我來做
我們希望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是真正意義上的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活動,所有活動所需要的元素都出自孩子之手。孩子們利用周末和家長一起通過實物觀察、網絡搜索等方式了解勳章的形狀、顏色、材質、種類等各項因素。通過調查研究對勳章這一物品有了一定的認識,拓展了這一方面的經驗,為製作活動奠定了基礎。他們將自己在前期積累的關於勳章的知識與經驗運用到設計、製作中來,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並且儘量在設計中加入體現勞動的元素。有花卉造型、十二生肖造型、卡通人物造型的,有超輕土、彩紙、花草、廢舊物品製作的……無數的創意出現在孩子們的作品中上,孩子們通過親自製作勳章,品勞動之美,享勞動之樂,一枚枚精美的勳章傳遞著孩子們對勞動者深深的敬意,感受著勞動的榮譽感。
藝術作品我欣賞
我們引領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職業夢想啟蒙書》《大人每天都在做什麼》等勞動系列繪本,幫助孩子認識各種職業和各行各業勞動者,進一步理解勞動者的艱辛,知道勞動者的偉大;引導孩子欣賞《拾麥穗的女人》《第二次收穫》《晚鐘》《勞動歸來》等勞動系列名畫、雕塑,觀察生活中最普通的勞動場景,孩子們從色彩、構圖、造型等方面感受溫馨樸實的勞動美,感受勞動人民的辛勞。疫情期間,帶領孩子「雲」參觀博物館,觀察祖輩流傳下來的農耕器具和勞動工具,織布機、石磨、鋤頭、風箱……孩子們從博物館裡的老物件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
(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 查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