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寫作的時代,人人皆可寫作。雖然誰都可以去寫,但寫作不是去寫了,就能輕易寫好的。能寫好的人都是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學習、去琢磨過的。
那要怎樣去做呢?這有個好方法——閱讀寫作類書籍。
在寫作初期,我們可邊寫作邊閱讀寫作類書籍,學習兼練習寫作技巧,這樣的做法會讓剛開始寫作的人進步一大截。例如閱讀《寫作之書》。
《寫作之書》是美國保拉·拉羅克所著,在豆瓣上有著8.1的評分。它是一本寫作類書籍,全書內容都是關於中英文寫作技巧,建議與各種例子。雖然書內容偏重於英文寫作,但技巧也適用於中文寫作。學習了它們就能高效快速寫出有邏輯、有結構、言簡意賅的好文章。
以下是我從中挑選出來的寫作必有技巧。
1、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必須有,必須做
如果連自己文章要寫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也沒思考過的話,就永遠別想著寫出文章,寫好文章。所以必須做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寫作前準備工作做得最好的榜樣是司湯達。
他在《寫給巴爾扎克的信》這樣寫著:」我只知道一個原則,要明白自己在寫什麼,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那麼我的世界將一片混亂,我也終將一事無成。」
所以務必學習這位司湯達做好寫作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思考。思考要寫的文章寫什麼主題,並用一個句子寫出來,並且確定那是一個可以將所有事情串起來的中心觀點。
然後就這主題句收集資料,製作寫作便籤。把與文章有關的全部資料找出來,進行簡單分類製成寫作便籤。
之後是再分類。分成1-3 類。
第一類是適合文章主題的、重要的資料。
第二類是無關文章主題,但可能用得上的資料。
第三類是寫作者自產的靈感。
最後制定一個寫作大綱。大綱裡設置好文章的開頭,中間過程,結尾。從中設置時選用上面分類的寫作便籤,據其寫作。這樣的作用是能讓人清楚自己文章進行到什麼階段。
做了兼做好寫作前準備工作,寫作省時省力。
2、在開始寫作時,請做一個直接的寫作者。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大家都聽過這一句話吧。以前電腦與網絡沒普及時,在收音機、廣播裡聽故事時聽到正精彩時,就會冒出來這麼一句釣人胃口的話語,吸引人們第二天繼續收聽。
但在寫文章時不能這樣釣人胃口,不能繞彎子。讀者是不會喜歡寫作者這樣做的。也不喜歡長篇大論繞很多彎子才進入正題的文章。所以一開始寫作,請馬上進入正題,迅速就正題一步步展開寫作。下面來舉個例子。
繞彎子的例子:他大吃一驚,飛快的看了他一眼。然後飛快地跑到門口,扭開把手,打開門,從房間裡跑了出去了。
不繞彎子的:他吃驚地看了他一眼,然後離開了房間。
3、在文章裡要講故事
文章裡不能只寫概念理論等乾貨,要與故事夾在一起言述,讓人有想閱讀下去的欲望。
這裡的講故事不是故事小說,是能論證文章,表達文章觀點的事例與小故事。
4、文章不要有廢話,句子要有長有短
文章裡每一個文字都該有價值,都應承載意義。——《寫作之書》
這個價值指的是文章裡所用的文字都能對文章有用,而沒價值的文字不該存在文章裡的意思。作者在書裡提出給文章「脫殼」,保證文章每個字都有價值有意義。
「脫殼」是挑出無用的句子,多餘的詞語,不需要的內容具體化等等沒價值沒意義的廢話。
例如:一個美麗的優雅的可愛的女孩慢慢地緩慢越過人群向高臺走去。
這一句話中的形容詞太多了,一個形容詞就行了,修改成這樣:女孩緩慢地越過人群向高臺走去。太多的廢話就是文章累贅,要避免這樣寫作。
修改廢話時,也要注意句子的長短。文章不能有長長的句子,要做到有長有短。
作者提出文章標準句子有3種,一是簡短句子,有1-11個文字。二是中長句,是12-18個文字。三是長句是16-18個文字,但我覺得也會有超過18個字的小長句。
5、不寫行話,不寫時髦語
行話:自己領域內廣為人知的知識,領域外不為人知的知識。這些專業精僻的詞語行話都不能在文章裡出現。
時髦語:是網絡上流行的詞語與句子。例如:臣妾做不到、藍瘦香菇。
人都喜歡看簡單易懂不燒腦的、不用自己搜索查詢的東西。所以在寫作時請棄用專業行話,少用時髦語,必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作。
6、快寫慢改
快寫的意思是寫作前做好了所有準備工作,就能保證文章以快節奏進行,為寫作者節省時間。
慢改,是在修改文章時不能一寫完就馬上修改。要等上幾個小時,或過一天再慢慢修改。
為什麼呢?
因為馬上改,文章會修改不好。因為那時候寫作者的思維還處於當時寫作的思維,怎麼想的,角度怎麼看怎麼寫的等等這些東西都沒變。
幾個小時後,一天後,你的思維會從當時的思維上走開,這時候再進行文章修改,會產生種種新想法,令文章在修改後更進步,更出彩。
7、修改文章,必須朗讀。
走在公路上,能經常看到隔一長段有一小片塗有紅黃色的長條形的類似斑馬線的道路。它們是減速帶,是給過往車輛減速的。其實文章上也有減速帶,不過不是起什麼好作用,是對文章有壞處的。
「文章減速帶」有:內容與形式上的錯誤、不恰當的措辭、句子與句子間的不關聯與彆扭、不達中心的段落等。
作者保拉·拉羅克提出運用朗讀能輕鬆找到「文章減速帶」修改。
書中這樣舉例:
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一口氣讀完在那個地方;我們的舌頭像打了結一樣,讀不下去;在另一個地方,不恰當的措辭讓我感到異常彆扭。這個詞用在這裡不怎麼合適;這部分寫的有繁瑣了;這段落寫得太羅嗦了;這一段話與文章觀點不合……
這種修改方式確實有效實用,不要勿視了,更不能再棄之不用了。
保拉·拉羅克在《寫作之書》裡引用了一句話,我覺得挺適合用在這裡——不費力氣寫出的文章讀起來是無趣的。寫作,就得費力氣。天天寫作,熟悉運用寫作技巧,多積累寫作經驗,終會有出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