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英才》記者 孟傑
華爾街距離矽谷不到5000公裡,幾乎橫穿美國全境、從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到全球的金融中心,即便是乘飛機也要6個小時。但在商業的世界裡,孕育兩地背後的力量卻從未像今天這般接近。
「Fintech(金融科技)並非簡單地金融加上技術,而是一場從底層的顛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人這樣評價道。但在《英才》記者採訪的各大銀行及IT公司信息部門的管理者來看,「顛覆」或許只是給媒體炮製話題,「尚無法完全替代金融機構的價值。」
不可否認,從支付結算入手,憑藉場景化、碎片化的應用贏得大量用戶,藉此延展到理財、保險、徵信、投顧等領域,以網際網路公司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已經動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奶酪;另一方面,在企業金融服務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
可以說,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壁壘依然清晰。
在機構眼中,金融的本質並未發生太大變化。技術的改變更多是提升了用戶的體驗和用戶獲取成本: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後端則提升了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
「金融的本質仍在於對風險的控制。」
「人工智慧在金融機構的運用依然是蠻力搜索,並不能超越人的價值。」
「如果說技術改變目前的金融業態,不如說技術改變了政策尺度。」
⋯⋯各方觀點莫衷一是,金融科技到底能改變什麼?
● ● ●
邊界
「新興的金融模式並不等價於所有的金融。」
「(科技金融)對傳統金融的衝擊是必然的,但並不代表全部。」中國工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呂仲濤認為,「新興的金融模式並不等價於所有的金融。」
依靠移動端和場景化的優勢,從消費和社交端進入金融,「第一個要做的一定是支付,但這只是金融的基礎服務。」
從支付業務延伸到投資、保險等傳統機構的業務,如支付寶、京東金融等金融科技企業依靠的正是用戶資源量和豐富交易場景。
相比於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電商社交平臺有著更為廣泛的商品和服務能力並具有用戶入口壟斷潛能,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產品服務則是同質化併入口分散的,兩類機構接觸用戶的寬度是不同的,呂仲濤將之形容為「平臺vs縱深」。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界定了當下Fintech公司與金融機構的邊界:前者著重服務大眾,對用戶有著精準的把握,而後者著重金融產品,對風險判斷更具優勢;前者可以服務所有人,而後者只服務自己的客戶。
消費端積累用戶,支付端沉澱資金,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科技企業能夠像銀行一樣盈利。「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還要去做銀行?這顯然說明網際網路金融和金融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在監管政策上,網際網路企業做金融雖然能夠實現遠程開戶,但依然無法實現I類銀行帳戶,這就意味著無法吸儲,業務仍局限於小額消費或支付。「這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支付端進一步拓展壓力就很大。」
目前國內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仍在於通過吸儲和放貸帶來的息差收入,即便網際網路企業在支付端或電商交易平臺有資金沉澱,也無法通過直接貸款等手段使資金更有效率地應用。
「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一直有突破後端的衝動。」呂仲濤說。
目前, 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騰訊金融等都有針對商品或個人的信用類小額貸款。而圍繞個人信用小額貸款的創業網際網路公司也不在少數。風險把控能力對於這些公司而言就顯得至關重要。
近期,百度金融部門負責人在談及未來規劃時,人工智慧、大數據風控是其中的重要支點。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通過用戶行為與網絡節點、移動終端獲取的海量數據,實現用戶精準畫像,網際網路比傳統銀行的成本更低,也與商業模式結合的更緊密。
「電商平臺獲取的數據做出的風控模型,只適用於電商平臺的消費和風險分析。」上述人士分析稱,「可能電商的風控模型只關心接下來兩個月貸款人是否會違約,而銀行關心的確是接下來的20年。」
如果從更廣義的風控角度來看,呂仲濤認為,但從網際網路平臺上獲取的用戶行為數據存在過於單一的風險,「數據太薄、沒有深度」,這導致數據之間沒有交叉驗證,可能無法識別用戶造假。電商做物流也可以理解為從增加數據的混雜性,能夠交叉驗證。
「百花齊放,不是一百多同樣的花。」呂仲濤說。
未來,商業銀行在風控領域恐怕還將在人工智慧等各種技術領域和高科技企業有著更廣泛的合作,而金融科技企業也需要銀行在風控上的經驗和數據支撐,二者結合才能夠有效管控風險。
(採訪:中國工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 呂仲濤)
● ● ●
面向草根客戶
科技金融公司的產品大多面向草根用戶,客戶數量巨大,產品也做得簡單易用。
政策寬鬆和技術革新,誰是推動中國金融行業變革的主要「動力」?
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中國建設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金磐石表示,網際網路金融乃至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與金融政策的寬鬆環境有關。
網際網路金融主要指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對傳統金融服務的改變,比如網上銀行、網上券商開戶、網絡保險等。而科技金融不單指「在網際網路上做金融」,應用的技術不僅僅是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還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國內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也或多或少使用了這些新技術,這樣兩者內涵上逐漸趨同,都是指金融與技術的融合。
現階段,科技金融之所以看起來以中小型創業公司為主,金磐石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從名詞解釋上來看,科技金融就是特指游離於傳統金融之外的一種新興經濟產業,所以大家的關注點也集中在中小型創業公司。
其次,科技金融的蓬勃發展也是與我國的金融發展水平和相對寬鬆的政策環境密切相關的。我們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都處於金融抑制的狀態,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的金融體系,銀行主要服務於國營大中型企業,普通老百姓除了存取款,基本接觸不到金融業務。
過去20年,國內金融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尚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而過去20年,也是以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大發展的20年,中國抓住了這一機遇,政策上給予網際網路金融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幾家網際網路巨頭和眾多中小型創業公司利用信息技術,從支付入手,逐漸向理財、保險、徵信、投資顧問等金融領域滲透,將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普通民眾,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科技金融產業。
第三,科技金融公司的產品大多面向草根用戶,客戶數量巨大,產品也做得簡單易用,比如支付寶、餘額寶、微信紅包、運費險等產品就是典型代表。它們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引爆了市場,在民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型金融機構由於面臨更高的監管壓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直奉行穩健經營的策略,所以給大眾的印象可能比較保守。」金磐石說。
但實際上,包括國有四大行在內的大型金融機構都很重視金融科技,並且進行了比較廣泛和深入的應用。
「最為直觀的就是,我們深入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深入研究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新生市場、新生業態、新生企業和客戶需求變化,依託新一代核心系統,以『網際網路+』思維大力在服務客戶模式上不斷探索和實踐,增強大數據採集管理應用能力,搶佔電子銀行和移動金融制高點,發展並完善了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在內的三大渠道,創新推出網際網路支付、網際網路理財、網際網路融資三大產品線。我們的網銀、手機銀行和微信銀行都處於業界領先地位,每天服務於億萬客戶。」
傳統銀行面對科技金融公司的挑戰,金磐石認為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式應對:一是在銀行內部推行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以順應科技金融的發展趨勢,提升自身服務的效率及用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比如建行與阿里、騰訊都有戰略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三是直接投資科技金融公司,布局未來金融服務市場。
(採訪:中國建設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 金磐石)
● ● ●
滿足個性化需求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長尾效用結合線下服務於場景,更為細微的需求被發掘出來。
螞蟻金服自去年宣布入股國泰產險後,與今年7月底再次增資,佔股51%,成為國泰產險的控股股東。與阿里巴巴投資成立的另一家保險公司——眾安保險——專注線上不同,控股國泰產險旨在獲得線下渠道和網點。
網際網路保險創新的速度和力度在各業態中一直處於領先狀態。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術官邵利鐸看來,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對於傳統保險的產品設計、銷售、服務以及核保理賠等各個環節均會帶來新的變化。
「對於財產保險,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洞悉不同用戶的特點,可以進行定製化產品的開發。」邵利鐸說,比如現在通過車聯網技術,對用戶駕駛行為數據進行採集、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其駕駛習慣,並結合道路、時間等時空地理數據信息,綜合評估用戶行車風險,從而為用戶定製化專屬車險產品奠定基礎。
在PC網際網路時代,信息交互成本的急劇下降,使產品和用戶特點的長尾效用得到體現。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長尾效用結合線下服務於場景,更為細微的需求被發掘出來。
與銀行提供的同質化金融服務產品不同,保險產品是個性化的產品,其中財產保險場景化應用特點明顯,這一方面促使保險公司探索如何將產品嵌入場景,設計出新產品;另一方面,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成熟後,滿足用戶碎片化需求的成本急劇降低。
邵利鐸認為,產品創新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技術分析、數據挖掘能力,「達不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很難駕馭。」 依託社交、電商平臺的科技金融公司在用戶行為、交易數據的採集和分析上擁有更大優勢,用戶畫像上的精準與保險創新一拍即合。
在銷售層面和售後服務方面,從前保險業務員通過電話或面訪的銷售成本較高,因此對於很多碎片化的需求無法顧忌或乾脆忽視,而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降低了銷售的成本,並且「在服務方面產生巨大的能量。」
然而,財險產品創新同樣無法改變金融的本質。
「本質還是風險管理。」邵利鐸告訴《英才》記者,「保險產品設計圍繞風險管理展開,產品定價、風險控制,網際網路企業在這方面是劣勢。」
邵利鐸說,任何創新都要以企業和消費者雙贏為目的,但眼下的保險創新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企業大幅度讓利於消費者,降低產品價格,壓縮服務成本,較難獲得持續現金流,最終無法盈利;另一種是一些網際網路平臺利用流量和用戶數量優勢,導致用戶實際獲得的保險價值和繳納的保費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變相地將平臺運營成本轉移給消費者。
數據質量影響著保險公司風控的質量,除保險公司和行業自身數據外,一些非行業數據同樣是保險公司進行分析的依據,數據架構要比銀行的數據架構複雜,也會通過外部合作來獲取更充足的數據資源。
「由於保險業務,特別是財產險業務實務相對複雜,涉及客戶、精算、風控、承保、理賠、再保險、佣金等多個環節,一筆業務流程的相關數據可能牽扯到上百張表,上千個數據欄位,數據結構複雜,數據範圍廣泛,數據量也很大。」邵利鐸說。
(採訪: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術官 邵利鐸)
● ● ●
「雙態IT」
金融企業與科技公司的聯合,才是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沃爾特·伊薩克森是《賈伯斯傳》的作者,他在新書《創新者們》中,總結了包括馮·諾依曼、圖靈、「仙童八叛逆」等數位現代計算機先鋒人物的科技研發歷程,他提出一個觀點是,創新離不開天才,但更重要的是團隊協作。
的確,網際網路行業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但放在更宏觀的背景下來看,實際上新一輪技術變革正在推動包括金融在內數個行業的整體變革,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的幾位銀行技術專家眼中,金融企業與科技公司的聯合,才是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聯想集團首席架構師畢巍向《英才》記者介紹,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給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帶來了新類型的業務,新業務模式的底層技術架構、應用架構到IT的管理模式都與傳統業務不同。
「雙十一」與春運兩大時間節點已經將國內銀行及網際網路企業的交易系統打造成為世界最強,從當年12306網站的崩潰到去年「雙十一」支付寶當天處理筆數7.1萬筆而平穩運行,已經證明傳統金融IT架構網際網路架構在互相磨合。
為應對更大量的交易,傳統IT架構的邏輯更像是「縱向擴展」,即採用更快的計算機、更高速的CPU、更大、更快的存儲來應對更大量的交易,而網際網路架構的邏輯則更像「橫向擴展」,哪怕單臺計算機的處理速度不高,可以通過將多臺計算機連在一起,以應對更大量交易。
「從收入角度來看,新興業務佔比例還是很小的。」畢巍說,「新舊兩套體系無法融合,銀行一定會走向『雙態IT』的模式,從雙態角度去看待銀行技術管理、架構設計和IT治理。」
這種變化不僅對於金融行業產生影響,提出「雙態」的模式,也是聯想集團基於自身在「網際網路+」轉型過程中的經驗體會。而正是在這種變革中,傳統金融企業和網際網路公司都在與時間賽跑。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畢巍認為,二者誰能取勝要看兩點:一是科技能力,二是業務能力。
短期來看,銀行在專業領域的對公、投行業務的確有著明顯的業務能力優勢,金融科技公司在技術上更具專業優勢,但並無法轉化成業務能力;長期來看,「平心而論,我對銀行這個領域是略帶悲觀的。如果沒有政策壁壘,業務能力很快就不會成為障礙。」畢巍說,「因為實現成本決定了其他所有的問題,網際網路企業的支付成本、吸儲成本都更低一些。」
但如果短期內將破除行業之間的「防火牆」,優質用戶可能會被迅速瓜分,這對於金融機構又是不公平的。
本文內容來自《英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觀點不代表GIO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