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孩子之後,就有了軟肋,無論物質還是精神層面上,家長都想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可孩子遲早要上幼兒園,接觸到小集體,面對社交中的難題,他會不知所措。
尤其是性格慢熱、善良、溫吞的孩子,家長難免會擔心他在外受欺負,說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但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才是最大的難題,對待孩子間的問題更要謹慎些。
8月21日,上海松江的一家兒童遊樂場內,一位寶爸的做法就令數百萬網友褒貶不一。
女兒當時正在遊樂場玩積木,正興起呢,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寶爸劉某看到後心疼不已,選擇了親自動手。
趁著小男孩從滑梯上下來的時機,他趕緊進入海洋球池,上前扯過男孩直接就是一記掌摑。之後仍感覺不解氣的他又拉扯了小男孩好幾次,使其倒在海洋球池裡。
旁邊的孩子們見狀都被嚇懵了,還是男孩奶奶及時趕到,才沒有使事態進一步惡化。
儘管男孩並沒有受到明顯外傷,但由於劉某構成了毆打行為,還是被行政拘留。
面對警察,冷靜下來的他表示當時自己太衝動了,主要是太愛護孩子,因此看到玩具被搶才會怒火中燒。
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劉某的做法不妥,但也有小部分極端的網友表示支持。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搶他人玩具的孩子確實需要引導和教育,但以暴制暴不可取。
刨去部分橫行霸道、故意作惡的「熊孩子」之外,大部分情況下,孩子之間爆發衝突都是缺乏物權意識、不懂交往和打鬧邊界造成的。
當然,這與有些家長的教育不當有關,但若未造成明顯傷害,協商仍然是最佳方式。如若對方家長不講理,依照具體情況讓他賠償就好了。
暴力不僅無法最終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產生誤解,學會暴力。
家長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引導孩子,教他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2018年,一位爸爸因為女兒在學校受欺負,持刀殺害未滿10歲的小男孩,最終毀了兩個家庭,可知衝動是魔鬼。
處理孩童間的矛盾最考驗父母,誰也看不得孩子被欺負,但處理起來一定要有度,過度了對誰都不好。
這個「護犢心切」的邊界究竟在哪?需要具體事件具體分析,但有理智的成年人通常都知道怎麼做。
1、不惹事
孩子確實不太懂社會規則,但為什麼有的孩子規規矩矩,有的孩子無法無天?孩子犯了錯,父母就要反省,意識到自己的教育不到位,不能一句「孩子還小」就想推卸責任。
熊家長往往會有兩種心理:孩子霸道點沒事,起碼在外不會受欺負;我家孩子這麼好,犯了錯肯定也是無心之失。
想讓孩子不遇到危險,不僅需要教他別被人欺負,還要教他懂規則、不惹事。
2、不怕事
當然,有的孩子由於本身長得瘦小,或者存在性別弱勢,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能教孩子一味忍讓,要告訴他捍衛自己的權利。霸凌者也會挑軟柿子捏,如果對方有要欺負自己的意向,一定要明確說「不」,以免對方變本加厲。
不過,對孩子來說,要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有些困難,因此繪本就是最好的媒介。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