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裡關於汽車的故事

2020-12-22 曉剛說車

小時候家在山裡,村子離土馬路還有一點距離,看見汽車的機會很少。偶爾聽到汽車的聲音,小夥伴們都會一起飛奔到馬路邊去等待看車。看著汽車從遠處緩緩而來,哐哐噹噹揚著沙塵又揚長而去,那種心情是很愉快的。偶爾還有鄉政府的綠色小吉普(北京212)開過,總是在猜測,那車裡坐的是什麼神秘人物。有一次對面山頭一輛拉土豆的卡車,緩緩從我們這邊開來,不斷發出突突突和咯吱咯吱的聲音,汽車裝滿了土豆,上面還坐了好多人。小夥伴們都在路邊等待著。等著等著就聽不見汽車的聲音了。在農田裡幹活的人大聲吆喝起來:翻車啦!翻車啦!所有人都朝山溝跑去 。還好,車雖然扣到山溝裡了,但是沒有死人。那場「熱鬧「大概持續有一個多月,直到人們用手動鉸鏈把車從山溝裡拉了上來。

後來我的姑父買了一輛舊的南京躍進卡車開始跑運輸,偶爾也能坐一段,那感覺真的很爽,對駕駛室裡的一切卻充滿好奇。

再後來,村子附近的林場開始伐木。將近半年的時間,每天都有幾十輛卡車來拉木材。於是,學堂放學以後,我們這些小夥伴一溜煙都跑到林場去了,流著鼻涕,圍著各種車輛看呀看。還經常攔空載卡車坐上一段。當時有躍進、東風、解放、五十鈴、黃河平頭以及進口卡車。當然,林場的領導來的時候坐的都是綠色小吉普。當時的夢想就是長大以後自己也買一輛。小夥伴們還喜歡到陡坡去看車。當有的卡車上不去坡的時候,我們反倒是很開心的,因為有了更多的熱鬧可以看,也對那些操著外地口音的司機充滿好奇。

解放卡車
北京212

除了看車,另外一個樂趣就是回家用木頭自己做汽車玩具,還用毛筆寫上「東風、解放」字樣。我的半手木工也是那時候練就的。應該說,童年裡最重要的記憶就是汽車。

上初中的時候住在姑姑家裡,是在一個早期的國營食品經營處單位大院裡,十幾家借房的人都是跑運輸的,基本上都屬於萬元戶。各家都是自己開車,也自己修車,只是必要時叫一個修車師傅上門幫忙。印象中那時候車的主要故障就是拉瓦,然後就把車拆得一塊一塊的,發動機殼子,缸筒,活塞,曲軸與各種零件擺在在院子裡,一修就是一個月。我對汽車的機械了解也都是在那個時候。

跑運輸的個體戶其實也很苦。主要都是運木材到外地,然後運煤回來,中間要走盤山公路翻大山。長途出車都會超載,到外地經常會遇到事故,或被罰款,或者被外地人坑一把,好幾趟的運輸都白跑。當時又無法聯繫,出車時家裡人相當擔心。有時候在外地車撞壞了,實在沒辦法就把貨物扔在馬路邊,然後開著一個撞的稀爛的車,晃晃悠悠的回家維修。更慘的,有人回來時身無分文,還要停車討飯。有撞死人的,有開翻車的,也有撞人逃跑,後來又被抓到的。有一家男主人出車三天,半夜回來路過家門沒有回,因為要去送副駕駛。但是在返回家的路上,可能因為疲勞駕駛,車輛撞到了路邊大樹上,人就沒了,留下一對兩歲的雙胞胎。另一個人過年時開著小吉普到縣城玩,可能太高興大意了,在馬路拐彎處直接栽到馬路下面,自己甩出車外被車壓死了。

躍進卡車

如今,當年這一批個體運輸萬元戶都60多歲了,過著簡單而樸素的生活。當年風光的萬元戶,如今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員。當年我們這一群流著鼻涕看車的小夥伴,如今都到了不惑之年。寫到此不禁感嘆:時光荏苒,歲月穿梭,社會變化如此之快,而童年裡的記憶,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

當年的平頭卡車

相關焦點

  • 棒冰裡兒時的記憶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家裡的冰箱總是能塞滿各種各樣的棒冰,夏天裡吃棒冰是兒時最幸福的事情。如今一些品牌雪糕品種繁多,包裝花哨,卻更讓人回憶起兒時棒冰的味道。  棒冰裝在泡沫箱裡,在箱外還用一層一層的棉布包裹,小販們在大街小巷裡沿路叫賣,這是60、70後最深的記憶。  「正午時分,我們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在村口等著自行車的到來,賣棒冰的小販總是拉長聲音吆喝著:賣冰棍咯。沒等他車停下我們就圍著他車後座的箱子,箱子一打開,幾層白糖冰棍就整整齊齊地放著。
  • 兒時記憶裡的集體生活
    擁有大院或者是大雜院的記憶,好多人的記憶裡都是在自己的兒時記憶裡,北京的大雜院,或是上海的弄堂。現如今好多人都住進了高樓大廈裡,反而少了那種「抬頭不見低頭見」大環境裡的親近感。「大雜院」的形成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階段。大雜院,顧名思義,首先是大,其次是雜。
  • 《兒時》:兒時的記憶,大家記得多少呢
    文/木頭,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劉昊霖的《兒時》。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首歌?過也不要緊,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說一說「兒時」。鐵道旁赤腳追晚霞,玻璃珠鐵盒英雄卡,玩皮筋迷藏石橋下不知道大家對於兒時的記憶是怎麼樣的呢?
  • 樂德印象:兒時的記憶
    我認為,只要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會經歷類似的童年——吃的東西、耍的東西。那時的我們真的很開心!看了這些東東,鼻子都酸了。童年是好遙遠好親切好模糊的事啊!依然還記得兒時的夥伴,和他們的那些花花草草的故事,甚至那時侯太陽的溫度,記憶裡,都是那麼親切。筍子蟲,學名竹象,竹類主要害蟲之一。
  • 流金歲月——兒時順口溜的記憶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老頭講故事,講的什麼呀?廟裡有個鍋,鍋裡有個盆兒,盆裡有個碗兒,碗裡有個碟兒,碟裡有個勺兒,勺裡有個豆兒,我吃了,你饞了,我的故事講完了。       注釋:一般是老人哄孫子時候愛說的順口溜。      5.我們家窮,你們家闊,你們家尿盆兒一大摞。小氣鬼,喝涼水,砸破了缸,喝不到水,討了老婆吊死鬼,生個孩子一條腿。
  • 兒時記憶中「年」的味道
    這是兒時對過年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渴望和期盼。因為過年才能穿上新衣裳,才能吃上一頓饞涎欲滴的紅燒肉,衣兜裡才能有幾十元屬於自己的壓歲錢,才能放上幾掛金星閃爍的小紅鞭,聽那「噼哩啪啦」的響聲久久迴蕩在耳際間。兒時的年味兒最香最美最醇,縈繞在心頭如影隨形,成為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
  • 《無敵破壞王》:遊戲裡的天馬行空,喚起的兒時記憶
    《無敵破壞王》:遊戲裡的天馬行空,喚起的兒時記憶遊戲在每個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而受到遊戲影響的童年自然也是十分快樂的,無論是哪一種遊戲,都能夠有著不一樣的感覺。而今天想說的這部電影雖然是與遊戲廳裡的那些經典遊戲有關了。
  • 說說兒時記憶裡的南昌小吃
    以前很多滿大街叫賣的小吃,已經悄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但那種味覺上的享受,卻永遠封存在過去美好的記憶中,一個不會吃辣椒的江西人最喜歡南昌那些早點呢?一起看看吧!我是江西人,從小在南昌長大,南昌是個有530多萬人口的省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關於汽水的兒時記憶,第1款是西安人的心頭好,但第5款最讓我懷念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每時說美食,今天要講的是「關於汽水的兒時記憶,第1款是西安人的心頭好,但第5款最讓我懷念」一起來看一下吧。【大白梨汽水】大白梨汽水的口味就像這款飲料的名字一樣直白,是梨子味兒的,也比較好喝,除了玻璃瓶身外還有鋁罐的,大白梨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但是近幾年來搭著網紅、懷舊的風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內,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但記憶不再是小時候的記憶。
  • 席延飛:愛講瞎話的三爺(兒時記憶)
    如今在我的記憶裡,只記得他是個身材精瘦,整天樂呵呵的小老頭。早年,他以走江湖賣藥為生。別人都說他是賣藥鬼子,依靠騙人為生,但我覺得三爺還是有些手段的。有一次,我肚子疼的拿腦袋撞床板,母親趕緊叫來三爺,三爺用手給我揉肚子,邊揉肚子邊講故事,揉著揉著,我就睡著了,醒來後就好了。童年時愛聽人講「瞎話」也就是講故事。
  • 兒時的記憶,不該被忘記,它,我們每個人都曾用過
    今年冬日,因老家有喜事,我們一家人回家,進門時,此時蜂窩煤的爐火燒得正旺,望著這爐旺火,瞬間滿滿的都是回憶。過那朦朧而又具有特殊香味兒的煙,我仿佛見到了兒時的我。兒時最盼著爐火熄滅,只有這樣家人才可以「破例」讓點一次火,兒時在鄉下生活,生爐子是冬天必須要做的工作,生爐子剛開始煙很大,一般都在院子裡生火,可以讓孩子們看著,等火起來沒有煙了,大人們就用鉤子拎回廚房做飯燒水……生火這種愉快刺激的事情總是很短暫,可這就足夠讓我興奮好久的。
  • 盤點:兒時記憶中最經典的動畫片!還記得人間大炮嗎?真是好回憶
    兒時的記憶,就是電視只有4個臺。電視劇從來沒有廣告。還有就是看著正熱鬧,然後停電了(這是最悲催的事情)。記憶最深的是一部動漫片,不對,應該叫做科幻驚悚電視劇,叫做《恐龍特急克塞號》。經典臺詞: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二級準備,發射!然後總會去學著他們的動作去玩。現在想想真的是可笑!在2016年的時候,聽說這部動漫片要重拍!當時還是期待了好久的。
  • 【青春的念想】張子芳// 兒時的記憶
    昨天是教師節,晚間,我的老同學張子芳悄悄給我發來一篇稿子——《兒時的記憶》。半夜醒來,打開手機,一口氣讀完,滿面春風,睡意全無。這是一個鄉村孩子對無邪童年的親切思念,這是一個人民教師對兒時學校的深情回望!還記得1978年秋天,十三四歲的我們,在橫山中學上學時,我和子芳分到了一個班。自此,我們初高中同窗共讀六年整。
  • 兒時的記憶裡,那些好吃的野果子你還記得嗎
    兒時的記憶裡,山裡的野果子應有盡有,永遠採不盡,摘不完,不過最喜歡吃的是黑天天,沙棘果,還有山丁子。黑天天生長在田間地頭,秋天和莊稼一起成熟,小時候在地裡收莊稼,口渴了就吃黑天天,一把把的吃到嘴裡甜甜的,舌頭上有點紫,特別好吃。
  • 開著領克去尋找兒時的記憶
    在夢的那一方有親人的牽掛,有心中的思念當我走近你山窩是你的懷抱,溝壑是你的雙臂春天是你的故事,秋天梳妝著容顏我盼望著你的新裝春機盎然,生機勃勃的模樣這又是新的一年你又要把自己精心裝扮16年裡早已物是人非。也因為交通不便,讓我每每與故鄉難以謀面。印象中16個年頭的春節只回過三次故鄉,這一次算是第四次。現在,故鄉只有老一輩親戚了,我的父母也已搬離。今年春節,我開著領克就是去尋找兒時的記憶。
  • 賈濤筆下風景油畫之兒時記憶家園系列
    兒時記憶中的家園系列之羊群71*91第一張羊群的作品風情細膩,仿佛見過這個情景。雖說是一個角落,或許被認為不起眼的情景,但在作者手下卻被抒寫得意猶未盡。作者這樣的手法會給人一種輕鬆淳樸舒緩的時代,但這個時代縮影也只是留在了畫面上或者停在腦海的角落裡。情懷因技藝不同所露情懷即既是不同。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享受的情懷。
  • 承載兒時記憶的狗尾草
    與此同時,狗尾草在某些方面也給農村長大的孩子提供了不少兒時樂趣。而這只是狗尾草的兒時樂趣之一,記得還有一個樂趣就是用一根比較長的狗尾草來釣穴居的中華七紡蛛。中華七紡蛛喜歡穴居於地下,平時除了覓食外,很少爬出洞穴,而且它的洞穴口還有它吐絲建造的混合有泥土的蓋子,隱蔽性極好,不仔細觀察都不易發現。
  • 兒時黃河記憶(上)-引黃灌溉
    兒時對黃河的記憶主要還是因為我們老家門口有一座上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引黃工程:村頭溝底2根非常粗的大鐵管道(現在想著至少管徑在70-80公分左右)直伸至村頭一邊的水渠上,水渠順著村邊大路一直通往各個大隊(生產隊),每個大隊的田地邊上都挖有一個20米長20米5米深的大水池。
  • 風箏喚起兒時的記憶、皮影喚起傳統文化知識的……
    只不過現在的各位,應該只會去購買一個風箏,很少有人在動手做風箏,重拾兒時的樂趣了吧?古時候,放風箏是百姓普遍的娛樂活動,無論是市井小兒、布衣平民,還是帝王將相、王公貴胄都樂此不疲。春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魯班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漢代發明造紙術後,風箏改用紙糊制,稱作「紙鳶」;到五代時,紙鳶頭上裝有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故而得名「風箏」。看到這個風箏,你們有回憶起兒時的記憶麼?如果現在讓你們動手做一個風箏,我想沒幾個人會了吧?
  • 兒時記憶中的客家老屋德馨堂
    兒時記憶中的客家老屋德馨堂   記得白樓廈裡,有很多高壽的老公公老太太。他們人老心不老,個個愛勞動,人人講衛生,活到老,做到老,總是掃把不離手。一年到頭,白樓廈裡裡外外,總是乾乾淨淨的。我小時候,母親就常常對我說,小孩子,要勤快,養成愛乾淨的好習慣。母親曾多麼自豪地對我說起,外面客人來,總要誇讚白樓廈打掃得乾淨。客人說,他們到過很多鄉村,很少看到打掃得如此乾淨的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