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日,因老家有喜事,我們一家人回家,進門時,此時蜂窩煤的爐火燒得正旺,望著這爐旺火,瞬間滿滿的都是回憶。過那朦朧而又具有特殊香味兒的煙,我仿佛見到了兒時的我。那時候的男孩子啊,都愛玩水玩火的,玩水的時候充其量被父母數落一頓,玩火可就會劈頭蓋臉的惹來一頓教訓,可就是漲不了記性。兒時最盼著爐火熄滅,只有這樣家人才可以「破例」讓點一次火,兒時在鄉下生活,生爐子是冬天必須要做的工作,生爐子剛開始煙很大,一般都在院子裡生火,可以讓孩子們看著,等火起來沒有煙了,大人們就用鉤子拎回廚房做飯燒水……生火這種愉快刺激的事情總是很短暫,可這就足夠讓我興奮好久的。
每天班裡值日生第一個到教室,把爐子生著,同學一個個陸續的走進教室,大部分學生都會到爐子邊烤烤手,發出一長聲「唉……」表情也極為滿足。在嚴寒的冬日中,伴隨著爐膛中熊熊的火焰,我們完成了一天的學業,到中午了,家遠的同學,會把飯盒拿到爐子上熱飯,最後一節課,滿屋飄香,我們根據飯菜味道猜測今天同學都吃什麼菜,然後開飯時逐個驗證,樂此不疲。
蜂窩煤,一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事物,它的發明到現在也不大確定,據說是山東的一位夥夫發明的,想來有幾分道理。早期蜂窩煤上面的孔也是有規定的,內、中、外三圈分別有四孔、八孔、十二孔,後經過改良還剩兩圈,關於這個孔也有一則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丈母娘挑女婿問道:「蜂窩煤有幾個眼兒?」小夥兒答不上來。這柱婚事就吹了。事後閨女問其緣由丈母娘說:「這小夥子不會生火,壓根兒就不會過日子!」故事先不論真偽,卻足以證明蜂窩煤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這時祖母夾著一塊蜂窩煤走了過來,我轉身正要接過,身後的小侄女卻大聲道:「奶奶為什麼燒麵包呀?!」我聽後連忙解釋道:「這怎麼是麵包?」,侄女不聽解釋,順手拿出比她口袋還大的手機,熟練地搜了起來。原來她說的是種食品:
不禁心生感慨,如今社會確實進步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從以前的書信紙媒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從以前的千層底到現在的奢侈定製;從以前的粗茶淡飯到現在的私人食譜從以前的煤球蜂窩煤到現在的清潔能源……
進步讓我們的生活在改變著,也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與健康,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進步又「帶走了」什麼?一個學齡前的小女孩能夠熟練地操作的智慧型手機勝過成年人,現在已經不足為奇,可對於一些即將從我們身邊消失的事物卻對一無所知,說到這裡早些年火爆的胎教、早教也不禁令人深思。我在河南鄭州市度過了不算清苦可也不算物質豐富的童年,度過了一個想起來溫暖幸福的童年,一個伸長了手也回不去的童年,想起那些年,這個季節該打蜂窩煤了,晾在樓下。再晚囤冬貯菜,白菜和蘿蔔,白菜搬上樓,垛門口,蘿蔔埋在樓下,要吃時候起出來。突然覺得什麼都有可能被時代拋棄!我們正是在拋棄別人,同時也在被拋棄!網兜、收音機、鋁飯盒……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進步是沒有問題的,可我們不能只單純地享受進步帶來的便利,偶爾我們也應該想起記憶深處的一些東西。此刻,我見她那雙望著火苗的眼睛,也閃著如爐溫暖的光。一個時代的歷史烙印總也揮之不去,即親切美好又變得遙遠,兒時的記憶不該遠去!大家把陪伴自己兒時的物件兒都評論在下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