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不該被忘記,它,我們每個人都曾用過

2020-12-20 江心一點紅

今年冬日,因老家有喜事,我們一家人回家,進門時,此時蜂窩煤的爐火燒得正旺,望著這爐旺火,瞬間滿滿的都是回憶。過那朦朧而又具有特殊香味兒的煙,我仿佛見到了兒時的我。那時候的男孩子啊,都愛玩水玩火的,玩水的時候充其量被父母數落一頓,玩火可就會劈頭蓋臉的惹來一頓教訓,可就是漲不了記性。兒時最盼著爐火熄滅,只有這樣家人才可以「破例」讓點一次火,兒時在鄉下生活,生爐子是冬天必須要做的工作,生爐子剛開始煙很大,一般都在院子裡生火,可以讓孩子們看著,等火起來沒有煙了,大人們就用鉤子拎回廚房做飯燒水……生火這種愉快刺激的事情總是很短暫,可這就足夠讓我興奮好久的。

每天班裡值日生第一個到教室,把爐子生著,同學一個個陸續的走進教室,大部分學生都會到爐子邊烤烤手,發出一長聲「唉……」表情也極為滿足。在嚴寒的冬日中,伴隨著爐膛中熊熊的火焰,我們完成了一天的學業,到中午了,家遠的同學,會把飯盒拿到爐子上熱飯,最後一節課,滿屋飄香,我們根據飯菜味道猜測今天同學都吃什麼菜,然後開飯時逐個驗證,樂此不疲。

蜂窩煤爐

蜂窩煤,一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事物,它的發明到現在也不大確定,據說是山東的一位夥夫發明的,想來有幾分道理。早期蜂窩煤上面的孔也是有規定的,內、中、外三圈分別有四孔、八孔、十二孔,後經過改良還剩兩圈,關於這個孔也有一則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丈母娘挑女婿問道:「蜂窩煤有幾個眼兒?」小夥兒答不上來。這柱婚事就吹了。事後閨女問其緣由丈母娘說:「這小夥子不會生火,壓根兒就不會過日子!」故事先不論真偽,卻足以證明蜂窩煤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這時祖母夾著一塊蜂窩煤走了過來,我轉身正要接過,身後的小侄女卻大聲道:「奶奶為什麼燒麵包呀?!」我聽後連忙解釋道:「這怎麼是麵包?」,侄女不聽解釋,順手拿出比她口袋還大的手機,熟練地搜了起來。原來她說的是種食品:

蜂窩煤蛋糕

不禁心生感慨,如今社會確實進步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從以前的書信紙媒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從以前的千層底到現在的奢侈定製;從以前的粗茶淡飯到現在的私人食譜從以前的煤球蜂窩煤到現在的清潔能源……

進步讓我們的生活在改變著,也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與健康,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進步又「帶走了」什麼?一個學齡前的小女孩能夠熟練地操作的智慧型手機勝過成年人,現在已經不足為奇,可對於一些即將從我們身邊消失的事物卻對一無所知,說到這裡早些年火爆的胎教、早教也不禁令人深思。我在河南鄭州市度過了不算清苦可也不算物質豐富的童年,度過了一個想起來溫暖幸福的童年,一個伸長了手也回不去的童年,想起那些年,這個季節該打蜂窩煤了,晾在樓下。再晚囤冬貯菜,白菜和蘿蔔,白菜搬上樓,垛門口,蘿蔔埋在樓下,要吃時候起出來。突然覺得什麼都有可能被時代拋棄!我們正是在拋棄別人,同時也在被拋棄!網兜、收音機、鋁飯盒……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進步是沒有問題的,可我們不能只單純地享受進步帶來的便利,偶爾我們也應該想起記憶深處的一些東西。此刻,我見她那雙望著火苗的眼睛,也閃著如爐溫暖的光。一個時代的歷史烙印總也揮之不去,即親切美好又變得遙遠,兒時的記憶不該遠去!大家把陪伴自己兒時的物件兒都評論在下方吧!

相關焦點

  • 《兒時》:兒時的記憶,大家記得多少呢
    文/木頭,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劉昊霖的《兒時》。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首歌?過也不要緊,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說一說「兒時」。在小編的記憶中,兒時的記憶就如同歌詞寫的那般,沒辦法,放學的時候總是會去到不遠處的鐵道,赤著腳追逐著燦爛的晚霞。或者是跟小夥伴們玩著彈玻璃珠的遊戲,那個人就要心甘情願地給出那心愛的玻璃珠。又或者是玩英雄卡,師傅的,我們總會得到了一張沒有的英雄卡而高興一整天,有的時候也會為了失去一張英雄卡而傷心一整天。
  • 棒冰裡兒時的記憶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家裡的冰箱總是能塞滿各種各樣的棒冰,夏天裡吃棒冰是兒時最幸福的事情。如今一些品牌雪糕品種繁多,包裝花哨,卻更讓人回憶起兒時棒冰的味道。  棒冰裝在泡沫箱裡,在箱外還用一層一層的棉布包裹,小販們在大街小巷裡沿路叫賣,這是60、70後最深的記憶。  「正午時分,我們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在村口等著自行車的到來,賣棒冰的小販總是拉長聲音吆喝著:賣冰棍咯。沒等他車停下我們就圍著他車後座的箱子,箱子一打開,幾層白糖冰棍就整整齊齊地放著。
  • 這些兒時記憶,經歷過的都很有感觸!
    那些時光是不是想想就很美好呢?就像一顆顆金光閃閃的珠子串聯起我們無數個放學後的畫面畢竟要用水彩筆給妹妹化妝紅嘴唇藍眼皮粉臉蛋綠眉毛哈哈哈哈哈經常為了偷菜不分晝夜放學後和小夥伴們湊在一起看電視上的動畫片嘰嘰喳喳的聊著動畫片裡誰最厲害言辭激昂我們的童年是伴隨著
  • 80後鄉巴佬的兒時記憶:(一)玩樂篇!
    80後鄉巴佬的兒時記憶:(一)玩樂篇! 哈哈,「煨番薯」!好多人都幹過。以前我家的番薯很小(媽媽不會種),還長蟲!所以老是偷別人家的番薯來煨。我記得那牛特別饞,老是偷人家的菜和青苗吃,為此我挨不少揍,當然,它也挨了我不少揍!其實,現在我挺想它的,雖然我總是揍它,把它栓在沒幾條草的泥地裡,還經常忘記晚上牽它回牛欄,但是它陪伴我直到14歲,也沒有開口罵過我一句.當然,它早在好多年前就成了肉檔裡的肉,又進了人家的肚子,再成了排洩物,最後消散於天地間.
  • 風箏喚起兒時的記憶、皮影喚起傳統文化知識的……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皮影戲的誕生要比莎士比亞早了1800年;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了2100年;比貓王早了2150年,然而這項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曾給人帶來過快樂的古老藝術,到如今已成為遺失的藝術了!我想,皮影戲這門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文化藝術,在學校裡是肯定學不到的吧!
  • 樂德印象:兒時的記憶
    我認為,只要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會經歷類似的童年——吃的東西、耍的東西。那時的我們真的很開心!看了這些東東,鼻子都酸了。童年是好遙遠好親切好模糊的事啊!依然還記得兒時的夥伴,和他們的那些花花草草的故事,甚至那時侯太陽的溫度,記憶裡,都是那麼親切。筍子蟲,學名竹象,竹類主要害蟲之一。
  • 【青春的念想】張子芳// 兒時的記憶
    昨天是教師節,晚間,我的老同學張子芳悄悄給我發來一篇稿子——《兒時的記憶》。半夜醒來,打開手機,一口氣讀完,滿面春風,睡意全無。我們帶著自製的玩具,爭分奪秒,衝出教室,你追我趕,盡情地玩耍著諸如滾鐵環、跳皮筋、扔沙包、打彈弓、摜寶(用廢舊的書報紙摺疊而成)、抓石子、抓羊骨節這些「經典」的傳統遊戲。不大的校園內外,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朗朗上口的歌謠曾是專屬於我們的童年回憶。如今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可現在的孩子們反而找不到我們小時候的那種快樂感了。
  • 80、90後自製玩具,每個人的兒時回憶!
    那些年玩過的玩具早已不見,但記憶不曾忘記,一起跟著中外玩具網小編回憶兒時的經典玩具吧,看看你還記得多少。 陀螺,現在小孩都是玩塑料、合金陀螺玩具,而我們小時候沒條件都是拿個木頭,一刀一刀製作成陀螺,和小夥伴對戰。 木製小推車,沒有玩具車,我們就製作獨輪小推車,用個滑輪,搭上幾根木棍,一樣可以玩得很high。
  •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產生幻覺記憶?答案和每個人都有關!
    那麼,為什麼你會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熟悉的場景,是因為它曾在你的記憶力出現過、是人與生俱來的預知能力,還是你的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發生了錯亂?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讓很多人都意想不到,因為這樣的現象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幻覺意記憶在作怪,而處於青春期和更年期的人也更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
  • 《小王子》: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孩子,擁有初心卻不懂得愛
    世界上的人一開始都是孩子,擁有初心和童真,真心的愛著身邊的一切,還有身邊的人。可後來,我們在成長道路上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漸漸成為自己都不認識的人。在我現在居住的這個城市,人們每天來去匆匆,走路總是匆忙得像上廁所一樣。許多人都沒有時間停下來身邊的風景,看看日出和日落;沒有時間等一朵花開花謝;沒有時間赤腳走路;沒有時間發呆。
  • 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零食,兒時的記憶,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味道嗎?
    小編是一名80後,也是奔四的人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的懷念小時候,尤其是童年時期吃過的零食,每次想起來都十分的感慨。可惜現在有好多的零食都已經。消失,想吃也買不到了,只能永遠地留在回憶裡。你們有沒有同感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兒時吃過的零食,看看你們都吃過幾種?還記不記得它們的味道呢?
  • 昌黎路小學實地探訪之兒時記憶
    回憶你在昌黎兒時的記憶.. 對眾多80後、90後出生的人而言,孩童時的記憶從小學開始,昌黎社區地處潮州舊城區,而昌黎路小學在教育局全面統籌、整合教育資源的規劃建設中依然保留至今,義務教育讓我們開始萌發對未來亦美麗亦羞澀的夢。儘管如此,在那樣小的年紀,很多人都像我一樣,以為世界上的職業只有四種,老師、醫生、警察、科學家。
  • 油炸粿——兒時的記憶,你吃過嗎?還記得它的味道嗎?
    80後的我,在記憶中有很多兒時的記憶美食,突然很想吃,然後問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說沒有,就算有也不是兒時的味道,每次放學就會直奔那個誘人的味道,趁著剛出鍋,一口咬下去,那「咔嚓」一聲清脆的響聲,包裹著裡面各種蔬菜,外焦裡嫩,特別滿足。
  • 我們每個人都有影子,它是我們黑暗的另一面
    探 索 你 的 影 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影子,它是我們黑暗的另一面,即使當我們站在直射的陽光下。但是,當我們轉身接納自己身上那些不喜歡(或者認為應該改變)的東西,我們可能驚訝地發現,那裡保存著許多創造性。納撒尼爾的影子在夜晚甦醒,跟月亮玩捉迷藏,衝過回家的最後一英裡,知道沒有什麼是真實的。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沒有誇張的言辭,沒有過剩的情緒,用平淡的語調,將過年的那些事娓娓道來。展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的景象,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繪本中獨特徽派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即便不懂建築的人,也會被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築所折服。
  • 兒時記憶中「年」的味道
    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鄉愁。春節將至,送給身在異鄉思念家鄉的你我他,希望會有一瞬間溫暖到我們。「過了臘八就聞到年味了。」這是兒時對過年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渴望和期盼。兒時的年味兒最香最美最醇,縈繞在心頭如影隨形,成為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對聯;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生動地描述了整個臘月人們為過年做的準備。
  • 為什麼我們會忘記做過的夢?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覺醒來,記得自己做了夢,卻只能想起一些模糊片段;或是某個瞬間突然觸發了夢的記憶,卻又想不起具體場景。為什麼我們醒後常常忘記做過的夢?|斯頓貝爾(L Strümpell)第一個原因,所有導致清醒時遺忘的因素,也決定了對夢的遺忘。意思是,人們在清醒狀態下也並非能記住所有事情。一些瑣碎的事物能夠提供的感知過於微弱,常常被人忘記。
  • 我們不一樣,每個人有不同的境遇 我們都一樣,都有說不出的感慨
    不管怎樣,都希望大家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為目標而奮鬥,為自己而行動 春節已過完一半,又到了最挖心的時刻,相信大家都清楚,那就是與最親近的人告別,也許是父母,亦或者是堂兄表弟,也可能是兒時玩伴,但是該來的總是會來的,有些話說多了顯得蒼白無力。
  • 承載兒時記憶的狗尾草
    說起狗尾草,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家裡種植過農作物的,因為它是旱地作物的常見雜草之一,遍布我國各地。雖然狗尾草原產地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但由於其較強的適應和傳播能力,現已遍布全世界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駱駝祥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祥子,都曾有過雄心,也曾憧憬浪漫,遇過飛來橫禍,也撿過生活便宜,但「苦」始終是常態,我們嘗試反抗、排解和重新開始,嘗試相信自己與眾不同是天選之子,但最後,我們還是成了一個最最普通的「祥子」,那個曾經不喜歡的人,卑微到塵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