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和「飛機模型」合照 新華社記者龍雷 攝
新華社瀋陽3月30日電(高爽)「飛機現在可以『起飛』了!」話音剛落,朱躍不慌不忙地操作儀錶盤上的按鈕,然後拉起操縱杆,駕駛艙內隨即響起提示音,顯示器上各項數據顯示飛機運行正常。隨著耳邊發動機的轟鳴聲不斷變大,飛機漸漸「飛離」跑道——視覺聽覺的雙重體驗,著實叫記者過了一把「開飛機」的癮。
「這架飛機是件模型作品,並不能飛起來。但駕駛艙基本還原了空中巴士A320的駕駛操作裝置外觀,模擬設備可以實現滑行、起飛、高空飛行、降落等各種場景。」飛機模型的製造者朱躍笑著說。
在遼寧開原一條寬闊的公路旁,停放著一架長37.84米、翼展36米、高12米、重70餘噸的空中巴士A320飛機模型。這架名為「夢想號」的飛機模型由朱躍等6位「發燒友」耗時26個月手工打造——更讓人吃驚的是,製造「飛機」的主要工具竟然只有兩把鐵錘和一臺電焊機。
朱躍和他的「飛機模型」新華社記者龍雷 攝
電焊工、工具機工、家電修理工、大蒜種植戶……今年40歲的農民朱躍有過很多種身份。可無論哪種身份都很難與飛機製造者聯繫起來。「擁有一架飛機是我兒時的夢想,買不起真飛機,我就自己造一架。」朱躍說。
看似衝動的決定很快在朱躍心中發了芽,他上網查看飛機照片和技術資料,還買來一架1:80比例的A320飛機模型玩具反覆拆卸。後來,朱躍通過三維測量軟體測算出飛機模型玩具的尺寸數據。「3個月後,我終於畫出了一張製造圖紙。」朱躍說。
朱躍介紹駕駛艙 新華社記者龍雷 攝
但實際操作的難度還是超越了朱躍的想像。「製造體積這麼大的飛機模型,僅靠一張圖紙是遠遠不夠的,何況我的小團隊不精通機械製造,只能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光機頭就鋸掉重新做了5次,只為讓機頭擁有比較合理的弧度,每次建好後覺得不對就推倒重來。」朱躍說。
從機身到機翼、從駕駛艙到引擎,朱躍和他的團隊一點點製造出飛機模型的各類部件。「為了讓飛機更加逼真,我們打造了可以轉動的發動機外側扇葉,還在裡面放置了音響,模擬飛機在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轟鳴聲。聲音配合可以轉動的外側扇葉,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朱躍說。
遊客體驗「駕駛」飛機模型 新華社記者龍雷 攝
今年2月份,朱躍的飛機模型基本完工並對公眾開放,僅一個多月就吸引了上萬人前來參觀,朱躍每天樂此不疲地為參觀者講解飛機的各個細節。「下一步,我想在機艙內配備氧氣面罩、救生衣等器材,這樣就可以為參觀者普及更多飛行安全知識了。」
「26個月的時間、近300萬人民幣的投入,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架飛機模型,還有各類知識。對我而言,未來有無限可能,像個孩子一樣堅持夢想是件特別幸福的事。」朱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