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應鼓勵農民造飛機、潛艇、機器人|大象公會

2020-12-22 大象公會

為什麼中國農民自己造飛機、潛艇、機器人的新聞層出不窮,而西方國家卻幾乎沒有這樣的新聞?

文 / 黃章晉

中國農民以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勞著稱,但他們從來不乏夢想家——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農民自己造飛機的新聞,他們為了飛行夢,往往不惜傾家蕩產,他們完全可算世界上最熱愛造飛機的人。

中國媒體也尤其熱愛報導他們的事跡,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他們一時興起的報導之後,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最愛造飛機的人民

中國媒體上第一個造飛機的農民是四川綿陽永樂縣的曹正書,他 1984 年開始造飛機,1986 年完工。此後,中國各地源源不斷出現飛行夢被點燃的農民,即使在極為偏僻貧困的地區也不乏這種夢想家,譬如新疆阿克蘇溫宿縣尤喀克庫爾巴格村的西熱艾力·艾買提。

▍沒親眼見過真飛機的西熱艾力·艾買提與他花費全部積蓄造出來的「飛機」半成品

這些人的飛行夢有時非常簡單,現已年過七旬的曹正書,為了飛行夢曾多次受傷,他只希望自己的飛機能飛過油菜花的高度,而吉林公主嶺響水鎮鳳凰坨村農民王清亮認為,只要能飛離地面一尺就算成功。

▍王清亮與他一張圖紙沒用便造出的塑料布「飛機」

因為農村湧現大批民間飛行家,2006 年中國還誕生了一部叫《飛》的電影,男主角劉百剛身上集中了各地飛行家的影子,在歷盡挫折磨難後,片尾劉百剛自製的小飛機輕盈地直飛藍天。

然而,像電影《飛》的主人公一樣的成功者寥寥可數。曹正書 20 年裡造了 10 架飛機,從固定翼飛機到旋翼機,他幾乎把自己知道的飛機都製造了一遍,但仍未如願。這足以讓發明了飛機的萊特兄弟汗顏——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 1903 年 12 月 17 日成功起飛前,只造過兩架滑翔機。

▍曹正書第六次試飛失敗現場

曹正書雖然從未升空,但因為不屈不撓,曾被請入四川大學校園與大學生們座談。曹正書還不是製造飛機數量最多的,寧夏西吉縣農民楊飛虎一共造了 12 架飛機,最終幸運地飛離了地面。

最幸運的大概是寧夏銀川郊區紅花鄉北塔村的劉亦兵。1997 年他的飛機成功飛上藍天,被航空界和眾多的媒體稱作「中國農民第一飛」,劉亦兵的名字和飛機因此被載入《中國航空史》。

▍「中國農民第一飛」劉亦兵在首次試飛成功後滿臉喜悅的向鄉親們招手

中國農民飛行家雖然大都誤了生計甚至耗盡財力,但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肯定多少可算安慰。通常只要開始鼓搗,就多半會被媒體正面報導,很多人正是因為看到媒體的熱情報導才燃起了飛行夢。

相比之下,萊特兄弟贏得公眾認可就艱難得多。他們劃時代的第一次飛行,儘管有詳盡的滯空時間和飛行距離記錄——這比中國的後輩們嚴謹得多,並且有 5 名證人,但當時多數媒體拒絕報導。

一些中國農民飛行夢想家們製造飛行器思路之奇特,完全可以摘掉中國人缺少想像力的帽子,譬如不少人從鴿子和麻雀中獲得靈感,製造像鳥兒一樣翅膀撲扇的飛機,貴州省平壩農民黃國峻則是比著蜻蜓造飛機。

▍中國農民製造的撲翼機

安徽宿洲市蕭縣農民杜文達大概是最有雄心的,他讀五年級時看到一本《飛碟探索》便牢記於心,2004 年杜文達的父老鄉親賣牛賣房集資 50 萬元,在他帶領下成立環宇飛碟科技有限研究所,立志要發明飛碟。

▍夾著香菸、暢談飛碟夢的杜文達

國外的飛行家們也注意到了中國農民特殊的造飛機熱情。瀋陽 63 歲農民丁世路製造的飛機成功「離地 1 米,滯空數秒」後,還在美國 EAA(全美實驗飛機協會)等專業媒體佔據了重要位置。

▍BUSINESS INSIDER 對瀋陽農民丁世路造飛機的整理性報導

但美國人對中國農民的探索熱情持懷疑態度。EAA 資深編輯帕特·潘澤拉直接用上了《值得稱讚的努力,但它是一架飛機嗎?》的標題,批評道:「雖然我們對這種痴迷於飛行的現象大加讚賞,但我不得不承認,丁世路要是再這樣繼續下去,遲早會出問題。雖然報導並沒有提到這一點,但他顯然沒有受過任何飛行訓練。」

▍山寨氣息十足的各路「自製飛機」

不同的飛行家之路

美國人當然不能理解中國農民為什麼要自己造飛機。在西方國家,飛行愛好者數量極為龐大,民間擁有大量飛機,尤其美國,民間裝備的各類舊式軍機之多,足以打贏一個中小國家。

▍被美國飛機收藏家和航空愛好者駕駛上天的P-51野馬戰鬥機

他們實現飛行夢的門檻很低,無論普通商用機和超輕型飛機駕駛資格都很容易獲得。在美國,超輕飛行器不需要獲得執照,輕型飛機駕照也不難獲得。如果不參與商業運營,休閒飛機員執照和私人飛行員執照和中國的汽車駕照一樣容易。

獲得駕駛資格後,弄到架飛機也不是難事——美國私人小飛機的價格並不算高昂,很多人都能負擔得起。就算買不起飛機,成熟的租賃產業也可以很便宜地租到飛機。

▍飛行,對美國人來說更像是一種休閒娛樂的興趣愛好

他們很容易找到組織。除了各地的民間飛行俱樂部,還有各種節日活動。以世界最大的航空活動「飛行聚會」(EAA AirVenture Oshkosh)為例,這個由 EAA 組織的民間活動,每年七月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維特曼機場舉行,自己駕著飛機參與活動的愛好者多達上萬。

▍美國 EAA AirVenture Oshkosh 盛況

中國農民執迷於自己造飛機,實屬不得已:普通人獲得飛行駕照可謂難於上青天。就算有了執照,也不能隨意駕駛——中國空域大部分受空軍管制,低空領域對私人飛行器開放還是相當近的事。若走正規渠道申報休閒飛行,一般平民幾乎連門都不可能摸著。

價格更讓一般人望而卻步。以直升飛機為例,若想租賃,光申報航線、航務、機務、踩點的服務費就要 10 萬元,租金更是相當可觀——根據機型和座位數從每小時 10000 元到 65000 元左右不等,且最低起租時間為 3 小時。

▍新疆奎屯,一場「婚車」費用近 20 萬元的直升機婚禮

以這個標準計算,租一次直升機的飛行費用高達 15 萬元人民幣以上。對普通農民來說相當於 5 年以上的淨收入——這差不多正好是那些執迷於自己造飛機的農民多年積累的花費,它可以在國外買一架超輕型飛機。

▍法國設計師制設計的 cricri 超輕型飛機,只要 10 萬元人民幣

所以,中國就算有所謂飛行俱樂部,也和遊艇俱樂部、高爾夫俱樂部一樣,只是少數權貴內部交際的會所。要想實現飛行夢,還得自己造飛機,而且最好是個農民——因為只有農民才有造飛機的場地。

並非只有中國農民自己動手設計製造飛機,奈及利亞 24 歲的穆巴拉克·阿卜杜拉希製造的飛機,頗有中國民間飛機的神韻,不同的是,這位黑人青年製造的直升機真的能飛。

▍奈及利亞卡諾,24 歲的穆巴拉克·阿卜杜拉希與他造出的直升機

外國人怎麼自己造飛機

西方人普遍比中國人有更好的動手能力,涉及到機械領域差距就更為明顯——畢竟中國人普遍接觸機械設備比西方晚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但是,西方很少有自己造飛機的新聞。

這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自己動手造飛機的熱情——西方國家自己動手造飛機的人是中國的千百倍之多,只是他們大多不會自己設計飛機甚至是重新發明飛機,而是購買現成的套材或設計圖。

▍Lancair-IVP 自製飛機

戰後西方寬鬆成熟的自製航空管理體制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只要有一般的手工技能和基本機械加工經驗,就可以購買現成的套材自己組裝成飛機。今天美國僅註冊的自製飛機就超過兩萬多架,它並不包括通常在中國會被歸於飛機之列的傘翼飛行器。

中國偶爾有人會製造出性能特別出色的飛機,其實是因為從國外買來現成套材組裝的,所以很輕鬆就實現了飛行夢。這在國外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愛好,但在中國就成了會上電視的傳奇故事。

▍深圳攝影師楊偉民花十多萬元購買國外套材自製的飛機

國外也有極少數人會像中國農民一樣完全自行設計製造飛行器,但他們往往是為了創造航空紀錄,譬如英國 90 多歲的老人肯恩·沃利斯從 1959 年以來共製造了 20 架旋翼機,都只是為了打破世界紀錄,他原本就是空軍中校,曾當過 007 替身。

▍沃利斯和他自製的雙旋翼飛行器

自製飛機創紀錄的最著名例子,莫過於迪克·魯坦和珍娜·耶格爾駕駛的「旅行者號」,這架自製飛機於 1986 年 12 月 14 日至 23 日完成了不著陸、不加油、環繞地球一圈的航空紀錄,當時甚至上了中國的新聞聯播。

▍不著陸、不加油、環繞地球飛行中的「旅行者」自製飛機

自製飛機有時是為了探索航空領域的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最典型的是 2008 年一次航展上,紐西蘭人格倫·馬丁引起轟動的發明——飛行背包。

▍國外航空愛好者自己設計製造的飛行摩託

國外這類航空器的設計製造者,大都是工程師或其他專業人士,而他們的中國同行卻大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中國第一個造飛機的曹正書甚至還是文盲。

必須承認,製造飛機的中國農民是非常有創造性、天賦和動手能力的人。像包心魚丸機、牛蒡專用收割機這類西方沒有,但因當地需求而在現有機械上改裝發明出來的設備,頗能顯示出這個人群的創造力。

然而,由於處於信息極度封閉的環境,當面對飛機、潛艇、機器人等需要專業知識的項目時,他們的才智往往被浪費在重複發明別人已有甚至做得更好的技術上。

▍北京農民吳玉祿和他的機器人

100 多年前,萊特兄弟為獲得德國航空先驅奧託·李林塔爾的經驗,曾特意學習德語,而今天不少中國農民發明家,製造飛機的參考資料,僅僅是電視或雜誌上飛機的照片。他們的探索其實只是對簡單常識一種代價高昂的學習。

整體上極端業餘的中國新聞媒體,則對此發出了錯誤的信號:他們和那些自稱推翻了牛頓、愛因斯坦,或者能預測地震的民間科學家一樣,被當成科學探索精神來鼓勵和肯定,使得傾家蕩產造飛機機器人的農民和民科層出不窮。

錯誤的探索方向,夢想有時只是悲劇的代稱。

相關焦點

  • 造出飛機和潛艇的農民達文西
    ,展覽中,飛機、飛碟、潛水艇、機器人,甚至航空母艦,這些造型奇特的作品,都出自中國最普通的農民之手,這些農民發明家有的來自偏遠的西南山村,有的生活在大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有些人堅持發明創造二十多年,有些人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這些中國最普通的農民,卻有著常人不曾理解的浪漫夢想。
  • 一個農民是怎樣造飛機的(組圖)
    農民造飛機,李賢峰並不是獨行者。  廣東農民張鬥三,造出了圈內最著名的仿生概念機「撲轉翼飛機」;被稱為「中國農民第一飛」的寧夏農民劉亦兵,早在1996年就駕駛著自造飛機試飛成功,被譽為中國農民造飛機運動的先驅;還有,駕駛飛機本打算航拍,卻意外喪生引起了全國媒體關注的山東農民譚成年。  幾乎每隔一年半載,就會有這樣的消息。
  • 近些年,為啥這麼多農民愛造飛機?飛機達人:總比打麻將強
    是什麼讓農民們寧可花光積蓄也要造出中看不中用的飛機呢?農民們回答出奇地一致,五個字:「那是我的夢!」連「空客320」都造得出來鐵嶺農民朱躍今年春節以來特別忙碌,因為他造出來的「空客320」太受歡迎,每天都有三四千人來參觀。這架飛機和真的「空客320」是1:1的比例,除了沒有發動機,不能飛以外,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就連飛機外面的噴繪,內部的駕駛艙做得都惟妙惟肖。
  • 甘肅農民造飛機
    學歷高中歷時3年耗資8萬  9月3日,在試飛失敗後的第二天,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鄉兄弟村村民張玉祥(右二)對自製飛機的相關環節進行改進。他喜歡航空知識,希望有朝一日能駕著自己造的輕型飛機翱翔藍天。2001年,手裡有了一定積蓄的張玉祥開始著手製造飛機。歷時3年、耗資8萬餘元,張玉祥的飛機終於完工。這架飛機全部由張玉祥手工製作,共用了兩萬多顆鉚釘,機身以輕型鋁材為主,引擎由一部舊桑塔納發動機改裝而,輪胎是三個摩託車輪胎,螺旋槳用木頭手工削制而成。儘管9月2日初次試飛無果而終,張玉祥仍然相信,不久的將來,他會讓飛機飛起來。
  • 巴基斯坦農民高手手工造「飛機」
    巴基斯坦農民高手手工造「飛機」 (1/4) "← →"翻頁
  • 溫嶺農民十年造四架飛機 他的名字還進入高中考試題庫
    「當我把飛機拉到市區至溫嶠一條還未完全建成的道路上時,聞訊趕來看熱鬧的人可謂裡三層外三層,把道路圍得水洩不通。很多人不相信,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能自己造出飛機!更不相信,這麼粗糙的飛機能飛上天。」張全清回憶說,「事實上,飛機試飛,當速度加速到每小時70公裡時,我感覺到飛機3個輪子離開地面,就要騰飛了。但我心裡覺得有點不對勁,怕怕的,感覺有危險,不敢往前飛行。所以,飛機並沒有真正騰空起飛。」
  • 遼寧農民手工造飛機,兩年耗資上百萬,為了圓兒時的飛機夢
    2017年12月16日,遼寧省開原市,農民朱躍正在焊接飛機的渦輪發動機。為了實現兒時開飛機的夢想,朱躍和幾個朋友一起歷時近兩年時間純手工打造的A320飛機飛機按照空客A320外形,1:1比例純手工打造,長37.84米、寬36米、高12米,目前飛機用了40頓鋼鐵,花費了80萬人民幣。農民朱躍賣掉自己的寶馬車,全身心投入到造飛機的行動中朱躍,從事機械加工行業,從小就有著「飛機夢」的他,去年產生了圓夢的想法。
  • 喜訊| 大象機器人榮獲「工業機器人-新銳企業獎項」
    深圳市大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在自主研發道路上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和穩健的發展姿態在169家企業中強勢突圍,榮獲深圳裝備工業-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新銳企業獎項。作為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產品研發、製造、應用的新銳品牌,大象機器人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道路,持續致力於機器人軟硬體創新,為國產機器人技術發展升級添磚加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智造。
  • 河北80後農民自製飛機上天了,網友:農民也能造飛機感覺很好笑
    這位大小夥今年33歲,名叫解保剛,家住河北景縣廟鎮八裡屯村,他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與其他農民有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一個有理想的農民,雖然他只有初中水平,但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要像鳥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最後,他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 黃章晉 大象公會不僅要吸引公知,還想抓住小鎮青年
    9月8日,大象公會搬家,還是大望路的那個小區,只不過挪到了另外一棟。下午兩點,東西還沒收拾完,選題會就在堆滿雜物的客廳開始了。45歲的黃章晉站在一張宜家風的木桌前,身邊圍著四五個90後。黃章晉想寫篇閱兵的,沒人點頭,擱以前,他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但現在不得不從了大家。那天他們最終定下的選題是:日軍為什麼愛說「大大的有」。操刀的是90後的編輯鄭子寧。
  • 農民造飛機,只為圓飛行夢,最後為什麼會被拆除了呢?
    現在就有這樣一位農民,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堅持不懈的付出,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飛行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農民是怎麼樣完成他夢想?為了圓兒時的飛天夢想,懷寧縣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農民從35 歲開始造「飛機」,直到今年51歲時終於把「飛機」開上了天。不過,他的「飛機」製作材料和工藝都非常簡陋,在河堤上試飛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 遼寧農民手工造「飛機模型」
    隨著耳邊發動機的轟鳴聲不斷變大,飛機漸漸「飛離」跑道——視覺聽覺的雙重體驗,著實叫記者過了一把「開飛機」的癮。「這架飛機是件模型作品,並不能飛起來。但駕駛艙基本還原了空中巴士A320的駕駛操作裝置外觀,模擬設備可以實現滑行、起飛、高空飛行、降落等各種場景。」飛機模型的製造者朱躍笑著說。
  • 青田姑娘背起行囊穿越大半個中國 探訪了8位造飛機的農民
    浙江在線03月2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通訊員 陸姝穎)一年前的今天,有個姑娘背著行囊和相機,用了十個月,穿越大半個中國,去鄉村探訪了來自浙江、四川、廣州的八位造飛機的農民。  她總共拍了70卷,約850張相片,最終選了百餘張,集結成一本名為《後院裡的航空學》的攝影集。
  • 農民耗資80萬,用40噸鋼鐵造飛機,只為一個夢想!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我們的印象中,想要製造一架飛機十分困難。需要很多高科技技術,不過你知道嗎,來自中國的幾位農民卻成功造出了一架A320。遼寧農民為完成夢想,自掏腰包80萬製造飛機這是來自遼寧省開原市的朱躍,他表示造飛機是他從小的夢想,因為買不起飛機就想造一架,於是他就按照客A320完全1:1製作了這個巨型飛機,據悉這架飛機的機長37.84米,寬36米,高12米,目前已經用了40噸鐵,花費已經超過了80萬元。
  • 王強 造飛機的理髮師
    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理髮師裡面造飛機造得最好的,造飛機的設計師裡面最會理髮的」。   「他的夢想在空中」   1976年,王強出生在四川安縣清河鎮,小鎮上毛竹、木頭之類的材料非常多。很小的時候,他就喜歡看天上的小鳥,喜歡看航空、艦船知識方面的雜誌和書籍,喜歡用毛竹等材料製作小飛機。
  • 巴鐵農民花3萬造飛機,起飛不久後被捕
    這不,在最近的巴基斯坦有一件事兒就驗證了這句話,還在巴基斯坦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也是各執一詞對於這次事件的男主角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在不久之前,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阿里夫瓦拉小鎮上聚集了了大約500人,後來經過調查有關人員發現這些村民在觀看一場特殊的飛行表演。
  • 蔡英文叫囂要自造潛艇,臺專家:估計潛艇沒造好兩岸都統一了
    據報導,日前民進黨當局在高雄舉辦了一場開業典禮,這場開業典禮針對的是民進黨當局主打的「潛艇自造」計劃。而製造的潛艇,最快還要等到2025年才能正式服役,到時候將會配備美國出售的魚雷,會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臺灣當局自詡建造出來的潛艇威力到底是怎樣的呢? 臺灣當局建造核潛艇 據悉民進黨當局所建造的這艘潛艇。只是常規的動力潛艇,和解放軍先進的核潛艇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 林州農民自製飛機成功上天 歷經挫折痴心不改
    近日,一位名叫田少強的青年農民在林州市引起了轟動。他雖歷經磨難但痴心不改,最終使自製的小飛機成功飛天,成為我市歷史上成功自製飛機第一人。「今天天氣不好,能見度較差,因此飛行高度受限制,以前飛行的高度超過50米,再高就看不清公路了。將來我還準備造一架雙人座的飛機,這樣就能帶著你們在空中體驗一下,就像小鳥在空中飛翔一樣,飛二三百米不成問題。」田少強語氣裡透著自豪,說罷就讓隨行的幾位夥計拆卸飛機,準備用汽車拉回家去。「這是我自製的第三架小飛機,一周前我就製成了,試飛時我怕出事,沒敢聲張,現在終於成功了。」
  • 下崗職工造無人遙控潛艇 稱研發上花了五六百萬
    張五一製造的無線遙控潛艇。  幾年前造潛艇的武漢下崗職工張五一,最近又推出了新品——一款無人遙控潛艇。  由於安全風險大、手續不齊全等原因,張五一已暫時放棄之前載人潛艇研發,開始研發遙控潛艇。如今已經做出第一艘並已進行了一次水下測試,經過改進後,在下個月他還要再次進行水下試航。  如今張五一已經加入武漢創客空間,雖然他不被很多創客理解。  「發明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狂熱,有一定的愛好。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的創客,也是民科發明的一種。」
  • 安徽一農民造飛機上天 村民嚇得報警
    某天,他看到一則新聞,說北京有個人自己造了臺三角翼飛機,並試飛了幾分鐘。他當時就愣在了屏幕前,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不過癮,又把圖文列印出來,反覆端詳。但在妻子範愛琴的眼裡,這買賣著實冒險,萬一行情不好,積壓的衣服賣不出去,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錢新苗迷戀「冒險」,他篤信,風險越大,回報就越大。儘管此前諸多媒體將他稱為「農民」,但其實他沒有當過一天農民,固守土地的想法也跟他沾不上邊。他甚至在今年4月跑到柬埔寨開了一家醫館。「你學過醫?」別人問他,他把頭往後一甩,「誒,我哪裡會,我請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