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統考
高中美術學科知識與能力試題
(科目代碼:41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6題,每題2分,共52分)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分類依據,不屬於空間藝術的是( )。
A.戲曲 B.繪畫 C.雕塑 D.建築
2.如圖1,下列書法作品是哪種字體( )。
A.隸書 B.篆書 C.行書 D.楷書
3.如圖2,該作品的作者是( )。
A.徐悲鴻 B.古元 C.劉海粟 D.石魯
4.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提出的是( )。
A.南北宗論 B.六法論 C.畫山水序 D.寫心論
5.如圖3,該作品表現的題材是( )。
A.抗日戰爭 B.紅軍長徵 C.抗美戰爭 D.解放戰爭
6.如圖4,該局部的作者是( )。
A.德拉克羅瓦 B.席裡科 C.米勒 D.羅丹
7.雕塑作品《被縛的奴隸》的作者是( )。
A.羅丹 B.呂德 C.米開朗基羅 D.亨利·摩爾
8.吳哥窟所在的國家是( )。
A.越南 B.柬埔寨 C.寮國 D.印度
9.俄羅斯「巡迴畫派」產生的時代是( )。
A.17世紀 B.19世紀 C.20世紀 D.21世紀
10.如圖5,①②③所標註的肌肉分別是( )。
A.腹外斜肌、臀中肌、臀大肌
B.腹外斜肌、臂小肌、臀大肌
C.闊筋膜張肌、臂中肌、臂大肌
D.闊筋膜張肌、臂小肌、臂大肌
11.如圖6,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局部)主要使用哪種皴法( )?
A.折帶皴 B.斧劈皴 C.披麻皴 D.荷葉皴
12.如圖7,北宋山水《溪山行旅圖》運用的空間表現方法是( )。
A.平遠法 B.闊遠法 C.深遠法 D.高遠法
13.下列選項中,不屬於《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選擇性必修課程是( )。
A.美術鑑賞 B.雕塑 C.工藝 D.中國書畫
14.《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版)》建議,在每一模塊的相關內容中,美術鑑賞的內容應不少於該模塊學習總課時的( )。
A.10% B.20% C.30% D.40%
15.「現代媒體藝術」是《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系列之一,所包含的模塊是( )。
A.攝影/影視製作、卡通/漫畫
B.攝影/攝影、電腦繪畫/電腦設計
C.電影/電視、電腦繪畫/多媒體
D.攝影/影視、動畫設計/網頁設計
16.下列選項中,屬於美術教學論上位學科的是( )。
A.中外美術史 B.普通教育學
C.美術教育史 D.美術教學法
17.下列選項中,不屬於構成美術教學活動要素的是( )。
A.教學目標 B.教學內容 C.教學設備 D.教學成果
18.下列選項中,不屬於美術教學基本原則的是( )。
A.啟發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選拔性原則 D.審美性原則
19.教學目標的完整表述一般包括四個要素:行為主體、實際主體、行為條件、行為標準,其中「行為主體」指的是( )。
A.教師與學生 B課程與教材 C.教師 D.學生
20.下列選項中,《校園風景寫生》恰當的技能教學目標是( )。
A.學會運用美術的手法塑造校園形象
B熟練掌握不同建築的各種描繪方法
C.初步掌握風景寫生以線造型的表現方法
D.認識校園內不同建築的外形和結構特點
21.依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美術鑑賞一段的程序和方法是( )。
A.討論—觀察—解釋—評價
B描述—分析—思考—歸納
C.觀察—分析—反思—歸納
D.描述—分析—解釋—評價
22.在肖像畫創作教學時,某同學的作品構思不錯,但人物主體偏小,下列選項中,教師合適的指導語言是( )。
A.「不錯,你的作品很完美!」
B.「這幅作品的毛病太大了!」
C.「不錯,人物再突出一點」
D.「你畫的人物太沒氣魄了」
23.朱老師上《風景寫生》課時提出「尋找並發現身邊的風景,繪畫工具不限,完成形式不限。」這一作業要求的主要意圖是( )。
A.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B.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創作
C.有利於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工作
D.有利於教師的作業評定
24.王老師上《剪紙》單元課時,先在教室四周貼滿剪紙作品,這種教學策略屬於( )。
A.美化環境 B.教學評價 C.組織教學 D.情境創設
25.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袋屬於( )。
A.教師的甄別性評價 B.學習的過程性評價
C.教師的自我性評價 D.學生的終結性評價
26.美術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 )。
A.促進學生發展
B.促進教師發展
C.選拔美術人才
D.檢測學習進度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27.如圖8,用線勾勒出圖片中人物的大體形象(不能蒙圖描摹)。並寫出作品名稱,原作現存地點。
28.依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的「評價建議」,以《靜物寫生》一課為例,列學三個教學評價建議。
29.以鑑賞課《品析油畫:<父親>》為例,列舉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三種方法。
30.簡述高中招貼設計作業評價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案例分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31.案例
周老師上抽象繪畫課,在進入到藝術實踐環節時,看到小明同學畫得很慢,完成作業似有困難,於是拿過畫筆,在小明的畫紙上橫塗豎抹,很快就把畫面鋪滿,一幅色彩飛揚的畫呈現在小明面前。然後他對小明說:「你看哪些地方還需要補充和修改,你自己來完成吧。」直到下課交作業,小明也沒再畫上一筆。
問題:
(1)請分析周老師教學言行中的問題。(10分)
(2)遇到小明這種情況,作為美術教師,你應該怎麼做?(10分)
32.案例
胡老師在完成「書法」模塊教學後,舉辦了一個主題為「書寫傳統」的學生作品展覽會,他要求學生將創作構思寫在作品簡介上,同時,他還舉辦了一個座談會,邀請其他學科老師、家長代表和學生參加「我愛書法」的座談會,大家分別談了自己的看法……
問題:
(1)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你覺得胡老師的這次教學合理之處並說明理由(10分)
(2)你覺的胡老師用了哪些評價建議。(10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30分)
33.根據課題寫一篇教案。
請根據提供的教材片段,設計一課時的教學簡案(也可以是單元中的一課)。
要求:
1.請寫出一篇規範、完整的課時教學簡案。
2.恰當設定本科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3.合理地設計學習活動和作業要求。
4.至少設計三個課堂提問。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6題,每題2分,共52分)
1.【答案】A。解析:以藝術形態的存在方式為標準,分為三個類型(1)空間藝術,包括繪畫、工藝美術、攝影藝術、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等。(2)時間藝術,包括音樂、文學、曲藝等。(3)時空藝術,包括戲劇、電影、電視劇、舞蹈和雜技等。
2.【答案】A。解析:隸書,又叫「佐書」、「八分」等。是書法史上繼篆書之後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較篆書而言橫畫有了波折,字形由修長變為扁平。相對於篆書更為簡潔和便捷。隸書的寫法有「蠶頭雁尾,雁不雙飛,蠶不二設」的規矩。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代統一文字以前的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簡牘書等。小篆是秦代規範化的篆書。
行書:是東漢後期出現的一種字體。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是楷書便捷化的書寫形態。具有簡便通俗、流動的特點。在行書中,楷書字形明顯的叫做「行楷」,行書中草化傾向明顯的叫做「行草」。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3.【答案】D。解析該作品石魯的代表作品《轉戰陝北》。《轉戰陝北》創造性地以山水為主表現革命主題,毛澤東和警衛員只在山水間佔很小的位置。他通過描繪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眾的聯想。在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面。
4.【答案】A。解析:明代畫家董其昌以佛教禪宗分南北二宗為喻,推出了山水畫的「南北宗論」,認為唐以後的山水畫分水墨和青綠兩種風格流派。強調前者是文人畫的正宗,後者則是李家畫的代表,進而崇南貶北,標榜文人畫。
5.【答案】B。解析:潘鶴《艱苦歲月》,作品塑造了在艱苦的海南遊擊隊戰鬥生活中兩代紅軍戰士相依為命的動人場景。老戰士殘破的軍帽,襤褸的軍衣卻掩蓋不住手中笛聲的悠揚;小戰士抱槍託腮,依偎在老戰士的身邊,聆聽笛聲嚮往著未來的美好。該作品是一組銅材質的人物雕塑組作。採用了三角形構圖,以寫實、生動的手法塑造人物,即遵循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又具有浪漫主義特徵。作品通過老戰士和小戰士動作和神態,體現出艱苦年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6.【答案】B。解析:席裡科的《梅杜薩之筏》真實的再現了「梅杜薩號」沉沒之後,倖存者依靠木筏在海上漂流看到希望的一瞬間。畫面呈金字塔式構圖,保證了畫面的視覺整體性,又讓木筏具有向前的動勢。稍遠處一人被託舉在金字塔的頂端,揮舞的紅巾將情緒推到高潮。在金字塔底部則畫出了浸泡得變色的屍體,還有盡力抱著兒子遺體的老水手,再現出慘絕人寰的一幕。畫面左側投入的強光讓明暗對比更強烈,場景更具戲劇性,泛白的天色則暗示著獲救的希望。作品被譽為「浪漫主義的宣言」。
7.【答案】C。解析:《被縛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於1516年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一個被綁在石柱上的健壯的奴隸。作者在身體以外的部分並未精雕細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隸的苦難留下的印記。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豐富的表現力,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8.【答案】B。解析:吳哥窟,位於柬埔寨,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1330-1339年遊歷於此,賦予吳哥窟一個美麗的名字--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9.【答案】B。解析: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俄國的進步藝術團體,正式名稱為「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簡稱巡迴畫派。從1870年到1923年,巡迴畫派遵循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學主張,在俄國各地舉辦巡迴展覽。畫家們站在民主主義的立場上,反映人民生活、歷史事件和俄羅斯美麗的大自然。
【缺】
11.【答案】C。解析:《富春山居圖》是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作品描繪的是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山容水貌。卷中江水平靜,峰巒起伏,點綴叢林亭舍,疏密相間,顯示出畫家深厚的筆墨功力。技法吸收了董巨的「披麻皴」而更加簡括。畫面以水墨或淺絳作畫,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此畫被燒為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12.【答案】D。解析:範寬《谿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飛瀑,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真實地畫出北方山川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構圖上採用了高遠法。
13.【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選擇性必修性課程包括——繪畫、中國書畫、雕塑、設計、工藝、現代媒體藝術,美術鑑賞屬於必修課程。故本題選A。
14.【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班)》指出「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塊的相關內容中,美術鑑賞的內容應不少於該模塊學習總課時的20%。」故本題選B。
15.【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版)》指出「現代媒體藝術」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現代媒體藝術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體驗現代媒體在藝術表現活動中的獨特魅力,提高參與藝術表現的興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包括兩方面的學習內容: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故本題選B。
16.【答案】B。解析:普通教育學是有關教育一般問題的知識體系,它是教育科學的基礎性學科之一,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基礎、必修課程,其目的在於幫助他們養成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管理與研究能力等。普通教育學既要研究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也要能夠回到教育實踐中去。美術學科的教學法的應用屬於普通教育學的教育實踐運用,屬於普通教育學的下線。故本題選B。
17.【答案】D。解析: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級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它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是由一個個相互聯繫、前後銜接的環節構成的。教學活動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等。D選項教學成果不屬於教學活動要素。
18.【答案】C。解析: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有目的性原則、激發學生興趣原則、形象性與直觀性原則、審美性原則、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原則、啟發創造性原則、面向全體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相結合原則、綜合性與整體優化相結合原則、情意性原則、提供足夠信息與自主發展的原則。選拔性原則不屬於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故本題選C。
19.【答案】D。解析:此題為教育學理論知識,所謂關於教學目標的「ABCD」理論,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故本題選D。
20.【答案】C。解析:課題展現的重點是「風景」二字而非「校園」,所以掌握風景寫生表現方法符合該課題的技能目標表述。故本題選C。
21.【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成就標準中指出「懂得美術鑑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採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並與他人進行交流。」故本題選D。
22.【答案】C。解析: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發展性評價,在評價語言上要體現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具體表現在(1)評價語言的親切性;(2)評價語言的準確性;(3)評價語言的激勵性;(4)評價語言的人文關懷性。A選項只是一味的誇獎,缺少準確性,不利於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B、D選項缺少親切性、激勵性、人文關懷性,不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3.【答案】B。解析:題幹中朱老師的要求沒有限定題材、工具、創作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意識,體現了高中課標中強調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個性發展的理念。
24.【答案】D。解析:題幹中王老師在課前先在教室貼滿作品,通過情境創設,再現了視覺直觀性,易於營造立體的鑑賞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情緒,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像和情感,有利於學生從中品味優秀作品的藝術魅力。
25.【答案】B。解析:美術學習檔案袋是一種用來記錄學生整個美術成長過程的資料夾。學生在檔案袋中匯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創作過程的說明、自我反思(如對自己的學習歷程與作品特徵的描述、評價、改進的設想)、(老師、同學、家長)的評價等。
26.【答案】B。解析: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美術教學的評價方法是從美術教學的特點出發,強調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掌握一定基礎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27.【參考答案】
圖8中的作品為重慶大足石刻中的代表作品《養雞女》。
28.【參考答案】
(1)新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出可以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在《靜物寫生》這節課的新授環節,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拿出自己收集來的生活中的物品並討論物體的外形、結構、特徵等問題,小組討論結束後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評價。
(2)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在本課的實踐展評環節,組織學生展示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可從物體的形態、線條的疏密、穿插、遮擋關係的處理等多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給予總結評價。
(3)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在課程結束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靜物寫生》作品放置在美術學習檔案袋中,包括構想草圖、自我反思、他人的評價等,以此來記錄學生整個美術成長過程。
29.【參考答案】
(1)情景法。在本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一路走來的父親》,請學生仔細觀看並思考:畫家經歷了很多坎坷創作了這幅作品,是通過什麼樣的形象感動了整個中國?(滿臉皺紋的農民形象),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揭示課題《父親》。
(2)提問法。在本課課堂新授環節,教師可以出示羅中立《父親》的初稿,並提問:左耳之上是沒有原子筆的,但在最後定稿時為什麼進行了修改?以此來讓學生深度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興趣定位與展示法。在本課拓展延伸環節,教師可以舉辦以「父親」為主題的詩文會,將美術學科特色與語文學科素養相結合,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對美術學科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30.【參考答案】
評價高中招貼設計作業時,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1)清楚簡明。越是簡明的招貼,主題越突出,焦點越集中,直截了當,使觀者易於記憶與識別並容易回想。
(2)新奇獨特。「新奇」的招貼可以在「瞬間」發揮傳達作用,體現招貼設計傳達的獨特性。在設計時應突出個性,切忌面面俱到。
(3)熟悉易懂。招貼設計要求直率,通俗易懂,避免故弄玄虛,應選擇觀眾熟悉易懂的形象或語言,使觀眾更加易於接受和理解,以達到更好的信息傳達效果。
(4)幽默有趣。招貼內容大多幽默有趣,讓創意來自生活、緊貼生活,才能讓受眾產生共鳴。
【知識點】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招貼設計
【難度等級】★★★
三、案例分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31.【參考答案】
(1)周老師在小明完成不了作業的情況下,沒有用語言或其他方式進行引導,而是用筆直接在小明的畫紙上描塗,也沒有給小明講解這樣畫的原因及畫的方式,所以小明並不知道作業應該怎麼完成,也不知道如何補充更好。導致小明上完這節課之後並沒有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2)作為美術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使用多種工具、材料,幫助學生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理解藝術內涵,了解創作方法。面對小明的情況,應該引導性的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幫助他來理解,激發他的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32.【參考答案】
(1)觀點:我認為胡老師的做法很合理。
理由:①評價建議中提倡多主體評價。胡老師組織學生將自己的創作構思寫在「作品簡介」上,是採用自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在學生完成作品後舉辦了有其他學科老師、家長代表和學生參加的座談會,正體現了這一要求。
②評價建議中提出要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包括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座談、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胡老師學生完成作品後舉辦學生作品展和座談會正體現這一評價方式。
(2)指出胡老師主要運用了哪幾種評價方法。
胡老師採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自我評價方法。胡老師請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構思寫在「作品簡介」上,體現了這一評價方法。
②他人評價法。胡老師舉辦有家長代表、其他學科老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的座談會,並請大家都發表自己的看法,正是採用他人評價法的方式進行評價。
③終結性評價。胡老師在完成書法這一單元教學後,舉辦主題為「書寫傳統」的學生作品展進行總結,正體現了這一評價方法。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30分)
33.【參考答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綜合材料雕塑對生活和雕塑的影響,並能運用生活廢棄物品製作一個綜合材料雕塑。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和實踐,提高對雕塑的審美能力和對材料的實踐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能夠養成勤於觀察,樂於動手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材料雕塑的特點,並運用生活物品製作一個綜合材料雕塑。
教學難點:製作一個有創意、有內涵的綜合材料雕塑。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教室前面放置三個箱子,帶學生玩「摸箱子」的遊戲,學生通過觸摸發現三個箱子中分別是牙刷、衣架和噴壺,引導學生今天將用他們帶來的這些材料製作雕塑,進而引出本課《綜合材料雕塑實踐》。
(2)師生互動,講授新知
①教師講授綜合材料雕塑的概念,並說明它是現代雕塑的一種。
②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關於雕塑的材料,說一說:他們認為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有什麼不同?綜合雕塑是如何拓寬雕塑空間的?
③教師用大屏幕出示不同的綜合材料雕塑作品,讓學生鑑賞並自主發言,說一說:這些作品分別用了哪些材料?塑造個什麼樣的形象?作品傳達了怎樣的內涵?
(3)教師演示,講解示範
教師先用大屏幕出示課前製作好的綜合材料雕塑的作品(多角度展示),然後詳細講解設計思路及製作步驟:
①根據材料,設計草圖;
②分割材料;
③按草圖重新組合分割材料;
④將組合好部分拼成作品。
(4)學生實踐,展示評價
①讓學生自選廢棄生活日用品設計製作一個綜合材料雕塑作品,教師巡視指導。
②教師帶學生舉辦「雕塑展覽會」,讓學生自主展示作品,並自我簡要介紹創意設計的來源及作品的內涵,其他同學作為評委評價,最後教師總結點評。
(5)總結本課,布置作業
①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總結本課所學知識。
②課後讓學生收集感興趣的雕塑作品圖片,下節課與同學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