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在2019年各個行業的平均工資數據中,教育行業排名第7,年平均工資高達97681元,也就是說平均教師工資每個月有8140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地位和待遇的提高。那麼問題來了,小學、初中、高中在編教師,工資都是一樣的嗎?筆者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談一談:
首先、就同一區域、尤其是同一縣域來說,小學、初中、高中在編教師,如果職稱和工齡一樣的話,那麼基本工資是一樣的。教師的工資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即崗位工資(也叫職稱工資)、薪級工資(也叫工齡工資)、績效工資和各種津貼等;其中,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統稱為基本工資,和各種津貼一起,也就是老師們每個月的打卡工資;而績效工資,有的地方是一學期一發,有的地方是一學年一發,筆者本地就是一學年統一發放。近年來,很多地方已經統一了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基本工資部分,相同職稱和工齡的老師,不區分是教小學、或初中、或高中,基本工資部分都是一樣的;別的地方不是太清楚,反正筆者本地就是這樣安排的!
其次、教師除了基本工資,還有績效工資,每個老師的崗位、實績、考核成績等有差異,因而績效工資不可能完全一樣。教師績效工資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效率而發放的工資,經國務院同意,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分配政策。《教師法》第25條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義務教育法》第31條指出:「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教師績效工資通過對教師的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考核評估,確立員工的績效工資增長幅度,以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為基礎;因而每個教師的績效工資差不多都不一樣!
再者、中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不存在額外課時補貼,而高中屬於收費教育,老師都是多勞多得,高中老師的工資補貼要多些。還有很多地方依然在執行舊的教師工資調整標準,舊的調整工資具體分為了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兩大類,義務教育實行的是單獨工資標準,高中屬於非義務教育標準類型;這樣,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老師的工資,就和高中階段非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工資情況不一樣了。就基本工資而言,中小學教師高於高中教師;就補助補貼來看,高中教師高於中小學教師;另外高中教師可以兼職,獲得額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高中教師普遍還是要比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同類型老師的收入要高一些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關於「小學、初中、高中在編教師,工資都一樣嗎」的問題,其實蠻複雜的,不能一言以蔽之。總體水平來看,高中教師的工資收入要比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高出一些,如果再算上額外高收益的話,那可能會高得沒了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