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中國27所高校入榜

2021-02-18 戰略前沿技術

最新發布的「路透社TOP 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年度榜單中,中國(入榜27所)與韓國(入榜20所)高校佔據主導地位。韓國KAIST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簡稱POSTECH)在2018年度「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中名列前茅。該榜單旨在列出亞洲在推動科學進步、發明新技術以及新興市場和行業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的教育機構。

 

「路透社TOP 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2016年首次發布即與全球專業信息提供與分析服務領域的領導者科睿唯安合作,今年的榜單再次基於其專有數據和多指標分析,其中包括來自德溫特創新平臺(Derwent Innovation)的專利申請數量和來自Web of Science的學術論文引文數據。

 

此次發布的榜單,中國共有27所大學上榜(包括香港的3所大學)。今年新入榜的三所機構均來自中國:中國礦業大學(第56位)、山東大學(第67位)和廈門大學(第74位)。與去年相比,2018年持續入榜的中國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排名均有所提升,進步明顯的高校包括復旦大學提升9位,位列17;華東理工大學提升10位,居於第33位;西安交通大學提升9位,位居第53位。清華大學(第5位)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大學,與去年相比上升1位。與歐洲和北美洲不同,亞太地區高校的表現較為穩定:相比之下,路透社2018年度歐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中有15所大學新入榜。

 

韓國KAIST大學(簡稱KAIST)連續第三年被評為亞太地區最具創新力的大學。KAIST的前身是韓國科學技術院,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以科研為主的理工大學,在大田市、首爾市和釜山市建有校區。KAIST最近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開發了極耐用的鉑基燃料電池催化劑,以消除催化劑運行時空氣中的顆粒物,而這項創新有助於電動汽車提高能效,從而降低駕駛時產生的汙染。憑藉大量有影響力的創新,KAIST再次位居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之首。其研究人員申請的專利數量超過了其它上榜的大學,而且這些專利經常被機構外的科研人員在各自的專利和學術論文中加以引用。

 

日本東京大學位居榜單第2位,相較2017年上升1位。韓國POSTECH居於第3,同樣前進1位,而國立首爾大學的排名在今年跌落2位,位居第4。在今年榜單中排在前10位的大學還包括清華大學(第5位)、大阪大學(第6位)、京都大學(第7位)、成均館大學(第8位)、日本東北大學(第9位)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第10位)。

 

2018年度 「路透社Top 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

 

1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uth Korea2University of TokyoJapan3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STECH)South Korea4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South Korea5Tsinghua UniversityChina6Osaka UniversityJapan7Kyoto UniversityJapan8Sungkyunkwan UniversitySouth Korea9Tohoku UniversityJapan10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ngapore11Hanyang UniversitySouth Korea12Peking UniversityChina13Yonsei UniversitySouth Korea14Kyushu UniversityJapan15Korea UniversitySouth Korea16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apan17Fudan UniversityChina18Keio UniversityJapan19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China20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uth Korea21Zhejiang UniversityChina22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hina23Hokkaido UniversityJapan24Kyung Hee UniversitySouth Korea25Monash UniversityAustralia26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ingapore27Ajou UniversitySouth Korea28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ina29Hiroshima UniversityJapan30Kumamoto UniversityJapan31Nagoya UniversityJapan3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China33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ina34Tokyo Medical & Dental UniversityJapan35Tianjin UniversityChina36University of SydneyAustralia37Ewha Womans UniversitySouth Korea38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ina39University of AucklandNew Zealand40Shinshu UniversityJapan41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42University of QueenslandAustralia43Kanazawa UniversityJapan44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45University of MelbourneAustralia46Southeast University – ChinaChina47University of Hong KongChina48University of TsukubaJapan49Catholic University of KoreaSouth Korea50Nanjing UniversityChina51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Australia52Chiba UniversityJapan53Xi』an Jiaotong UniversityChina54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South Korea55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South Korea56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China57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South Korea58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59Okayama UniversityJapan60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South Korea61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ina62Nankai UniversityChina63Chung Ang UniversitySouth Korea64Inha UniversitySouth Korea65Sun Yat Sen UniversityChina66Sichuan UniversityChina67Shandong UniversityChina68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China69University of UlsanSouth Korea70Waseda UniversityJapan71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SystemIndia72Kobe UniversityJapan73Konkuk UniversitySouth Korea74Xiamen UniversityChina75Tongji UniversityChina
 

 

關於「路透社Top 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的詳細信息,包括該排名所採用的詳細方法論以及各所大學的概況,請訪問Reuters.com或科睿唯安博客。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實境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網際網路+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鬥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站 |反衛星

領先國家:俄羅斯 | 英國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

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

專家專: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 易本勝 | 李德毅 | 遊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 |

全文收錄: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路透社發布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榜單,中國高校無一進入前十
    撰文 張士超8月31日,路透社發布「TOP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Asia’s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中國高校被日韓遠遠甩開——日韓包攬榜單前十,且佔據前20位中的17席;中國22所大學上榜,但在前20強中僅佔兩席。
  • 亞洲創新力高校排行榜公布:武大、吉大等19所985榜上無名
    今日,本年度路透社TOP75亞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榜單正式公布,我國有27所高校入榜,其中國內有24所(20所985,4所211),香港有3所;而臺灣和澳門無高校入榜,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做一個榜單的簡單分析,僅作交流。
  • 江蘇15所高校上榜2019年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
    優客工場、全球INS大會研究院聯合對外發布了「2019年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這是連續第三年發布該榜單。江蘇城市論壇小編注意到,江蘇有15所高校榜上有名,依次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常州大學。
  • 最新高校排名:中國僅三所大學入榜!江蘇大學位居中國榜首
    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新排名,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評估大學對於社會產生的影響力。中國共有十八所高校入榜,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高校僅三所,分別是世界排名101-200位的江蘇大學、世界排名300位之後的南華大學和湘潭大學。
  • 2019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國高校數量第一
    近日,路透社發布75所2019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路透社聯合Clarivate Analytics及InCites、Web of Science、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Patents Citation Index等幾大數據平臺,根據各大學校2011年到2017年的數據,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提交的專利等10個方面來進行綜合排名,最終確定75所亞太地區最具創新力的學校
  • 歐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出爐 瑞士兩所學校入圍前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瑞士資訊4月26日報導稱,在英國路透社剛剛公布的「歐洲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中,5所瑞士大學榜上有名。瑞士高校開放的學風及廣泛的學者網絡對其創造性和科研力也是一種促進。據報導,路透社「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的宗旨在於確認並表彰在促進科學進步、鼓勵科技發明、拓展新市場和工業領域方面貢獻卓著的教育機構。2018年,位於蘇黎世和洛桑的兩所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雙雙入圍榜單前十。
  • 「2019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出爐!大陸72所高校入榜
    2019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榜中的高校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澳門四個地區。因為有3所高校並列排第99位,所以百強大學排名共有101所大學入榜。上榜高校具體名單及排位如下。表單上的101所高校中有72所來自中國大陸。
  • 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出爐:清華排第六,臺灣無高校上榜
    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出爐:清華排第六,臺灣無高校上榜 澎湃新聞記者 王歆悅 2017-06-09 22:40 來源
  • 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斯坦福再次蟬聯冠軍
    據外媒報導,路透社日前發表了2017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所大學排行榜。在這份榜單上,北美大學佔51所,歐洲大學佔26所,亞洲20所,中東有3所。排行榜顯示,美國史丹福大學本年度再次蟬聯冠軍。位於加州矽谷中心的史丹福大學,在現代網絡技術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斯坦福的畢業生中,很多人成為IT業領頭企業的創辦人。
  • 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斯坦福冠軍 北大清華浙大上榜
    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外媒報導,路透社日前發表了2017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所大學排行榜。在這份榜單上,北美大學佔51所,歐洲大學佔26所,亞洲20所,中東有3所。
  • 2019年最新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中國111所高校上榜!
    泰晤士高等教育享有盛譽的亞洲大學排名今年涵蓋了來自於27個國家/地區的超過400多所大學,比去年的350所大學的數量有大幅提高。中國共有111所上榜,其中41所進入百強,表現強勢。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學首次領跑,清華大學在2019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名列第一。《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亞洲大學排名》採用了包括5個大項13個具體指標在內的評價標準。
  • 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清華北大進前20,臺灣無學校上榜
    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清華北大進前20,臺灣無學校上榜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歆悅 2016-09-01 17:41
  • 亞太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科大意外落榜
    導語:8月31日,路透社發布了一份亞太地區75所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日本和韓國大學佔據榜單前20位中的17席,榜單前十名更是被韓國和日本的大學壟斷。國內大學清華和北大排名最高,分列第13、16位;北京化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表現出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榜,讓人意外。
  • 2021QS亞洲大學排名放榜,中國高校霸榜
    2021QS亞洲大學排名放榜,中國高校霸榜 2020-11-27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蒜泥科技智庫觀察:全球人工智慧最具創新力城市榜單!
    近日,清華-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推出了 2020 年全球人工智慧最具創新力城市榜單(以下簡稱全球 AI 城市榜單)。該榜單根據城市頂級 AI 學者數、AI 論文影響力、AI 產業活躍度等數據,全方位地展示 21 世紀前 20 年在人工智慧領域居於全球最前列的創新城市,並據此分析其 AI 基礎創新力和應用創新力。
  • 2019年最新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四川2所高校上榜!
    5月2日,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正式發布。泰晤士高等教育享有盛譽的亞洲大學排名今年涵蓋了來自於27個國家/地區的超過400多所大學,比去年的350所大學的數量有大幅提高。詳細榜單如下↓↓↓↓▎41所中國高校進入亞洲大學百強從總數上來看,百強高校中,中國高校佔據絕對優勢,共有42所上榜,包括大陸高校26所、中國香港高校6所、中國臺灣高校8所和中國澳門高校1所。
  • 2018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曝光!南京上榜11所,僅次於北京!
    2018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新!鮮!出!爐!南京有11所高校上榜,僅次於北京厲害了,我的南京!中國科技獎前10強大學、中國專利獎前10強大學、2017年企業科研經費(千元)前10強大學,東大統統上榜,是的,你沒有看花眼,南京唯一一所。東大工科學院居功至偉,隔壁南大cba了。
  • 2019年最新亞洲大學排行榜,111所上榜,其中有你所在的高校嘛
    而作為全球四大權威大學的排行榜——泰晤士之亞洲大學排行榜,就在昨日正式發布,在該榜單中,中國共有111所高校上榜,其中41所強勢進入百強,清華領跑亞洲高校。而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之亞洲大學排行榜在5月2日正式公布。在該榜單中涵蓋了亞洲27個國家/地區將近400多所大學。而中國作為亞洲的大國,其教育也有了質的提升,有111所高校上榜,而41所高校殺入百強,其實力可謂是不容小覷。
  • 發力音頻社區 荔枝登上《快公司》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總榜單
    原標題:發力音頻社區 荔枝登上《快公司》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總榜單   近日,國際知名
  • 亞洲前100大學,中國大陸有23所,南方科技大學排名很耀眼
    ,光中國大陸就有23所大學進入了亞洲前100的行列,這份榜單實在是太過耀眼,讓人看得心潮澎湃,我國的教育質量終於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2019年榜單2、清華北大、中科大三足鼎立,此次高校評選,大陸除了取得清華北大佔據榜一和榜二的驕人成績以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是入選了亞洲前十,與韓國成均館大學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