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大學排名挺多。昨天,QS2020亞洲大學排名榜發布;今天,軟科又發布了「2019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讓人應接不暇。
2019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榜中的高校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澳門四個地區。因為有3所高校並列排第99位,所以百強大學排名共有101所大學入榜。上榜高校具體名單及排位如下。
表單上的101所高校中有72所來自中國大陸。大陸高校佔兩岸四地百強高校數量約七成,說明大陸優質高等教育質量已經在兩岸四地中處於領先水平。
清華大學(北京)和北京大學在2019中國兩岸四地大學中的排名分別是第一和第二。筆者認真查看了軟科歷年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現清華大學已經連續八年排第一位,可見其實力之強。
本次排名前十的大學有6所來自中國大陸,除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北京)和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外,還有排名第四的浙江大學、排名第六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七的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八的復旦大學。雖然本次入榜前十的大陸高校數量與去年(2018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入榜的數量相同,但部分高校排名進步了:浙江大學名次進步了一位;復旦大學名次進步了兩位。
與去年發布的2018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相比,本次排名,大陸高校的位次總體上是進步的,其中進步比較大的高校有重慶大學(進步了10位)、中南大學(進步了11位)、河海大學(進步了11位)、武漢理工大學(14位)東北大學(進步了14位)、中國礦業大學(進步了22位)、南京理工大學(進步了21位)。也有少數高校名次有所下滑,比如本次排名第88位的東北師範大學,去年的名次為66位。
如果把今天發布的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下稱「軟科版」排名)與昨天發布的QS2020亞洲大學排名(下稱「QS版」排名)相比,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軟科版」排名中很靠前的中國農業大學,在「QS版」排名中不怎麼受待見;而在「QS版」中很受歡迎的上海大學,在「軟科版」中的位次非常靠後。
我們還發現,入圍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的72所大陸高校,全部都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經常上榜各種世界大學排名榜的「非雙」高校(非「雙一流」建設高校)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均沒有入圍「軟科版」排名。
另外,在「軟科版」排名中,清北華五的格局也被打破:排名第11位的北京師範大學,位次超過了華東五校成員南京大學。
眾所周知,華東五校是華東地區實力最強、聲望最高的5所大學,它們被很多人認為是僅次於清華北大的存在。
今年5月份,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華東五校」在蕪湖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五所大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逐漸常態化、制度化。它們不僅承擔著培養頂尖人才、科技創新等重任,也承擔著推動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使命。
在今年十月份發布的U.S.News2020世界大學排名和昨天發布的QS2020亞洲大學排名中,中國大陸排名前七的大學都是「清北華五」這七所高校。北京師範大學能在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中強勢插入華五,相當不容易。
話說回來,不同大學排名機構發布的大學排名數據肯定會有差別,在一個排名榜中位次靠前的大學,在另一個排名榜中位次靠後,甚至「落榜」,都不足為奇。只要這個排名機構的數據採集公正透明、合情合理,人們都不會說什麼。人們擔心的是「客觀的大學排名榜淪為商業榜單」,進而誤導大家的判斷。
當然,任何事都做不到絕對的「乾淨」。面對各種各樣的大學排名,我們要做到不迷信任何一個榜單,同時多角度、多維度搜集與高校有關的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等相關數據,才能對高校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