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弱冠到而立,從學生幹部到輔導員,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顧希垚把十年青春奉獻給了學生工作。他不甚年長,卻已帶過八次軍訓,在「軍政雙訓」中持續推進實踐育人;他不善記背,卻能當面叫出1000多名學生的名字;他深愛父親,但在父親彌留之際仍堅守世博志願服務崗位;他體魄堅實,十年八次無償獻血,卻因在迎新工作中積勞成疾一度生命垂危;他樂觀堅強,卻在與相伴四年的學生別離時熱淚盈眶……他,被學生親切地稱呼為「顧導」,更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孜孜以求,不斷探索前行!
在2011年,顧希垚八年輔導員工作的辛勤耕耘和創新實踐得到了全面體現和呈現:曾帶過的2007級本科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全校前列前茅。在他探索、努力與實踐下,基於工科學科特點的研究生學科黨支部、工作室的縱向管理模式日臻完善,獲評「研究生思政教育示範基地」;六個研究生黨支部被評為全校「示範黨支部」;所帶的核學院研究生黨支部,黨員比例超過80%,近三年100%赴國家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就業;所指導的兩名博士生獲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學生心目中實至名歸的「顧導」
「顧導」是曾帶過的本科生對顧希垚的親切稱呼,也充分體現著學生對他的信任、認可、尊重和敬佩。對顧希垚而言,輔導員事業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他在擔任年級思政的同時,還是軍訓指導員、樓棟生活指導教師、學生晚會導演、職業諮詢導師……一個個平凡的身份,都是不平凡的作為。
顧希垚結合本碩博都在交大就讀的經驗優勢,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總結和凝練理工科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堅持把「引導」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潤物無聲。他推動建立學業輔導,構建本科生學業預警體系,所帶的學生無一人因成績問題退學;與學生單獨談心超過5000人次,成為「80、90後學生」的良師益友;連續6年擔任樓棟生活指導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總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適時地出現在同學身邊;8次放棄暑期休息時間投入學生軍訓,在軍訓指導員、副營長、教導員的崗位上推進軍政雙訓。
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奉獻」,感染並帶動了一大批學生。他號召學生共同參加無償獻血,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過去10年中8次無償獻血;他的學生李魯也與一名5歲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並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08年作為北京奧運火炬手,將自己的奧運火炬作為捐贈活動道具,組織師生為汶川震區中學捐款,並由兩名川籍學生暑期將善款直送德陽、綿竹兩所中學。
2009年9月,甲流肆虐上海,新生入學各項工作變得更加繁重,令顧希垚片刻不敢放鬆。一場大雨淋後的他連續7天高燒不退,經中山醫院呼吸內科診斷為重症肺炎,醫院下達的病危通知書讓他的家人泣不成聲,更讓無數他的學生揪心。隔著ICU厚厚的玻璃窗,他微笑著向家人、同事和學生伸出大拇指。堅定信念成為支撐他戰勝病魔的力量,最終他平安渡過危險期。出院後修養未及一月,他重返學校,回到他熱愛的輔導員崗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開拓者」
曾面臨生死考驗的顧希垚回到校園,對於輔導員事業更加惜時如金,更把握機遇探索實踐。擔任學院研究生思政辦主任三年,他結合學校「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討論」契機,充分結合機械與動力工程學科特點,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積極破解共性問題和瓶頸難題,孜孜以求,成效卓著。
在研究生管理基本細胞單元方面,他積極探索工科特色的縱向黨支部、工作室模式。與本科生相比,工科領域的研究生更多依託學科梯隊進行科研和論文,傳統班級概念模糊,歸屬感不強。如何科學調整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細胞單元,是全國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共性難題。顧希垚探索根據學院新整合形成的學科平臺和梯隊,嘗試淡化班級管理,強化以學科實驗室平臺為工作陣地,成立學科平臺縱向黨支部,形成「學科平臺黨支部—學科梯隊黨小組—系所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研究生黨建新格局;明確「學術成長和科研凝聚」作為黨支部的工作主線,實現黨支部和學科梯隊重心合一;在此基礎上,設立121個研究生工作室,成為研究生服務和管理的基本細胞單元,並覆蓋到全體研究生。通過學科縱向黨支部和研究生工作室,黨建重點和研究生學業、科研的重心,以及導師關注的焦點完全吻合,研究生歸屬感更強,黨建帶動思想教育、促進學術科研、推動系所文化建設作用更明顯,121個工作室單個或聯合組織的文體活動,導師參加積極性提升,研究生時間一致,參與率更高。2011年,學院湧現出上海市教衛黨委優秀共產黨員易培雲,上海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趙小巍、張國煜等優秀典型。
在研究生溝通、交流方面,他積極推行體驗式培訓和教育,形成了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研究生年齡差距大、組織結構分散、人際交往面窄、科研學習任務重等,如何創新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一直以來是一個瓶頸難題。顧希垚在學院研究生群體中持續多年推行體驗式培訓和教育,倡導「從做中學,從學中悟,從悟中行」的方式,讓研究生通過「體驗」,實現「知行合一」。針對新入學研究生,他推出「陽光計劃」,使新生群體加強凝聚力,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研究生骨幹,開展「舵手計劃」,提高這一群體的領導力、溝通力和執行力;面向跨學科梯隊,提出「星空計劃」,幫助跨學科領域研究生在一天的體驗式培訓中分享經驗,開拓思路;圍繞學業、情感、經濟等壓力較大的研究生,實施「心靈田園計劃」,幫助這些研究生舒緩壓力,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在體驗式培訓和教育體系下,學院研究生的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情感交流、擇業就業等方面的素質和勝任力得到提升,顧老師幽默的培訓風格、培訓中的「氣場」得到研究生的一致認可。《中國教育報》和教育部網站等都對交大體驗式培訓和教育這一創新載體進行了深入報導。
在促進導師育人方面,他積極創新機制,以情動人,凝聚和發揮導師群體的育人積極性。導師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人,如何促使導師群體盡心、悉心育人,許多高校都在思考和探索。顧希垚在全校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討論開展之際,在師生中廣泛深入調研,完成《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幸福感及需求調研報告》。依據報告反映的情況和研究生群體訴求,有針對性開展工作:通過易班平臺開展「我最喜愛的研究生導師」評選,讓畢業生銘記師恩,也在研究生導師群體中形成了鮮明導向;邀請全國教學名師王如竹教授等為學生上黨課,參與學生黨組織生活。精心組織研究生系所文化節、畢業生歡送宴等活動,讓參與的導師樂在其中,更提高了導師參加研究生活動的內在動力;調動全院學生組織力量,配合導師舉辦國際論壇,調動黨支部積極性,為導師階段性科研攻關服務,使導師對研究生作用發揮有更深刻認識,許多導師結合科研合作和國家需求,對研究生進行就業引導。今年,他經過調研,將探索在機動學院建立「導師團隊育人榜」,對每個導師團隊近五年指導研究生的平均畢業年限、學生滿意度評價、就業質量層次、學術成就和學術誠信記錄,進行客觀記錄並由研究生會發布,以此更深入地促進導師珍惜聲譽,自覺育人。
歷經學習、工作、生活的浸染,上海交通大學顧希垚從骨子裡、血脈裡熱愛學生工作。曾在死亡線前徘徊的他,可以說,用「兩次生命」守望著輔導員事業!輔導員工作歷程,在顧希垚生命中留下太多責任和堅守的烙印,磨礪出一名輔導員最為堅毅宏博的胸懷,積澱了一位良師益友最為精華的工作智慧,更最生動地譜寫著責任、堅守、探索、前行的輔導員事業的讚歌!
近年來獲獎情況
12011年上海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2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工作先進個人;
32008中國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42007上海市無償獻血紀念獎;
52010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思政之星」;
6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晨星青年學者—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才」;
7指導班級F0702007班獲2008年上海市先進集體;
8指導學生邱殿凱、鄧宇君獲2011年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9指導學生夏明偉獲評201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10指導學生易培雲獲評2011年上海市教衛黨委優秀共產黨員;
11指導學生夏明璐獲評2010年上海「大學生綠色大使」;
12指導學生趙小巍、張國煜獲評2010年上海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
13指導學生武超獲評2009年全國三好學生。
(責任編輯:熊旭)
1006|||17356029|||一位高校學生輔導員:"兩次生命"守望輔導事業|||2012年03月12日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