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心媽媽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沒有事實依據,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3-6歲的孩子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7歲的時候,孩子的性格就已經趨於穩定了;所以才有了這一說法。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最好選在3-6歲這個時期,當發現孩子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時,要及時糾正;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需要可以去改變的。
有些家長看起來的「臭毛病」,其實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王姐的孩子就是一個特別愛動的寶寶,他平時特別喜歡研究一些小物件,經常把家裡的小零件拆開研究,還經常在家裡亂塗亂畫,弄得王姐總是發脾氣。
在一次孩子被批評之後,王姐把孩子叫到房間裡,耐心地詢問他為什麼總是這麼做?孩子說:「我很好奇裡面的樣子,想拆開看一看。」
王姐這才明白,原來在她眼裡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在孩子的眼裡看來充滿了神秘感。兒子的動作儘管有些笨拙,但是大部分的小物品他都能復原一大半了。
從那之後,王姐就會特意留意孩子的動作,再也不亂批評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會給孩子一些提示,在第一次看到孩子成功地把拆掉的零件復原的時候,比自己學會了還開心。
孩子身上哪些「臭毛病」,家長不需要刻意糾正呢?
1.喜歡搞破壞
這種行為其實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但是男孩子的行為更明顯一些。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就和王姐的孩子非常相似了,他們就是對事物充滿好奇和興趣,想去探索,所以經常會把喜歡的東西弄得一團糟。
但這種行為並不是壞習慣,恰恰說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都得到了鍛鍊。家長就完全沒必要去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真正貴重的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就好了。
2.總是跑來跑去
大多數的孩子都很難長期地保持安靜,他們喜歡不停地運動,發現新東西;可是卻使很多家長頭疼。
當孩子跑來跑去時,孩子的大腦也是在不斷地運轉的,他們需要根據孩子處於的空間和環境做出判斷,還要協調四肢的運動。而且喜歡去新鮮房間探索的孩子往往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都比較優秀;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3.話癆體質
在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咿咿呀呀的說很多父母聽不懂的話;這個時候的寶寶就是在把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的方式分享給父母,所以父母即使聽不懂,也要多一點耐心。
除此之外,孩子在有自主意識之後,就會變身十萬個為什麼,經常會問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很是頭疼。其實一方面這是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另一方面,還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不要嫌棄孩子話多。
小孩子的很多意識都是模糊不清的,都需要父母幫助孩子一點一點建立,對孩子進行約束;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父母也要想辦法引導孩子走向正途。孩子對父母的語言有不能理解的地方,父母可以藉助繪本,以故事和圖畫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培養好性格。
給大家安利一套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共10冊,中英文雙語,可以作為孩子的啟蒙繪本。
這套繪本適合3-10歲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培養孩子自我閱讀,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培養性格,提高眼界。
3歲之前,媽媽們可以把它當作睡前故事,講給小寶寶聽,給寶寶埋下一顆種子。
孩子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學會各種道理,家長可以通過繪本教會孩子如何去做,教會孩子一些生活的小技巧,幫助孩子去懂得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