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2020-12-11 居家會打理

咱們都會身邊會有這麼一種狀況,童年一些「臭毛病」許多 的同學,長大後很有可能會更有出息一些,實際上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智商、情商高於很多人,而童年有這些「臭毛病」的孩子,也是「雙商高」的表現。

愛頂嘴、說話

絕大部分的孩子在2~4歲時,會存在尤其愛說話、頂嘴的情況,有一些孩子在家裡也會存在讓父母頭疼的「說一句,頂十句」問題。

有一些父母會認為孩子頂嘴是不禮貌的表現,故此便會阻止孩子頂嘴甚至是使用暴力,但實際上孩子愛頂嘴、愛說話這件事情並非一個缺點。

愛頂嘴、說話的原因

在寶寶2歲時,也是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而這個時候孩子是以自己為中心,因此當父母要阻止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時,孩子會存在頂嘴的狀況。

在孩子頂嘴的過程中,他們的腦筋會快速「旋轉」,進而產生自己的語言去回決父母,而這麼不但能夠鍛鍊寶寶的大腦思路,還能夠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

愛說話、愛頂嘴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特別突出的,也特別有助於孩子在外的人際交往,因此當孩子有愛頂嘴的狀況時,也是孩子智商和情商高的表現,父母不必因為是不禮貌行為,而去盲目糾正。

平日孩子頂嘴時,父母可以仔細想一想,孩子為何頂嘴,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沒有讓他做,還是因為其他的什麼事情。

如果想不出來,父母能夠直接問孩子,為何頂嘴,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這麼不但能夠讓孩子得到知曉情緒的能力,還能夠加強親子間的交流能力。

愛拆東西、動手

許多 寶媽們都說自己家的寶寶是一個「拆玩具大王」,今天剛剛買的玩具,第二天就能基本拆個遍,而且孩子也會將拆開的玩具再次組裝回去,不但叫父母頭疼,也讓父母沒辦法。

愛拆東西、動手的原因

實際上愛動手拆玩具孩子是特別聰明的,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都特別的強,手指也很靈活,因此大腦反應也更加敏捷。

這樣的孩子喜歡在拆東西時動腦筋,因為他們要思考玩具是該如何拆下,又是該如何組裝上去的,因此這種孩子將來會在學習方面成績更加優秀,他們也會有耐心地去思考學習。

因此在給孩子挑選玩具時,父母能夠給孩子買一些拼接、組合類的玩具,這類的玩具相對容易拆裝,進而讓孩子積極地探索,這麼不但能夠鍛鍊孩子動手能力,還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創造的快樂。

不遵守規矩、點子多

想必有很多寶寶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守父母的規矩,往往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辦,這樣的孩子不但是父母頭疼的孩子,也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不遵守規矩、點子多的原因

這樣的孩子不遵守父母的規矩,也就不願墨守成規,但他們常常「闖勁」會比守規矩的孩子要強得多,他們也會敢於嘗試一些新鮮事物。

其實不遵守規矩的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有時他想要去通過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便會出現不遵守規矩的現象,而這樣的孩子在面臨許多機會時,可以果斷地抓住並不會猶豫不決。

因此父母要保護孩子這類孩子的勇氣和衝勁,要是孩子做的太過分,那麼父母就需要及時的幫助孩子指出來,讓孩子糾正這個錯誤。

其實2歲左右的寶寶,是正處於情商、智商發育的階段,而這些在父母眼裡的「臭毛病」,卻是孩子「雙商高」的表現,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在不限制寶寶行為的同時,利用繪本、遊戲等工具來發展寶寶的「雙商」。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呢?

其實,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必須抓住3—7歲興趣培養的黃金時代。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有助於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教育漫畫。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他們應該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後把他們的興趣從看動畫片轉移到書上。當孩子們覺得書的內容也很有趣時,他們必然會愛上閱讀和學習。

家長應該選擇什麼類型的書籍,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興趣呢?

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不能選擇枯燥乏味的純教學書籍,而要選擇色彩鮮豔、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教育類書籍,讓孩子像翻開畫冊一樣翻閱書籍,被其中豐富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知識所吸引書籍,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到快樂,在學習中體會成就感。

這套《瘋狂大腦訓練營》一共有10冊,通過孩子日常接觸到的10個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們接觸閱讀、提升求知慾,全面培養孩子的十二大能力,讓孩子們通過快樂學習的方式鍛鍊敏捷的思維。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的編寫團隊也是非常專業的全腦開發團隊,而且還特別邀請了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白雪審定,根據3~7歲兒童大腦發育特點命題,內容上非常的嚴謹。

一、近30種題型,400多到題目

培養孩子12大思維能力

整套書一共有400多道題,近30種題型,不管是題量,還是題型都非常豐富,可以給孩子進行全腦開發。

如推理題:小老鼠會掉到哪個缸裡呢?要根據傳送帶運轉的方向一步一步觀察推理。

書中的每一道題,都不僅為了鍛鍊某一種能力,而是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4隻小螞蟻從魔方的不同部位,誰能最先吃到麵包?孩子不僅需要觀察4隻螞蟻的位置,計算最短路線,還要考慮立方體的空間問題

即使是數字計算遊戲也能鍛鍊到觀察力、辨別力、專注力。

二、融入豐富的課外知識

提升能力,擴充知識儲備

另外,這套《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還融入了豐富的課外知識:機械、建築、動植物、生活常識等等都融入其中,在提升思維力的同時,也擴充孩子的知識儲備。

比如找不同的遊戲中就涉及了很多世界地標建築和世界文化,比如復活節島的石雕像、美國自由女神像、馬裡的多貢人、金字塔等等。

還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分類、錢幣面值認知,也可以一邊練習題目,一邊學習起來。

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和知識積累可以同步進行,也為他們入學後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左右腦同時開發

每天10分鐘,提升綜合能力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左腦管理理性思維,右腦管理感性思維,這套書與其他思維訓練書不同的是,注重孩子全腦的開發,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12大能力。

這套書就從多角度幫孩子認識、理解方向。

比如這道傳送帶推理題,孩子要用觀察小刺蝟跑步的方向,來推理傳送帶的方向。

數學老師一再強調:「數學沒有捷徑,只有多練多練!」思維訓練也是一樣,這套《瘋狂大腦》共400多道,孩子每天練10分鐘,堅持做下來孩子的思維力會有非常顯著的提升。

而且每本書最後都附上了習題的答案,爸爸媽媽可以先撕下來,最後再給寶寶對答案。

我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業育兒領域創作者,為上千家長提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有遠見的家長。有了這樣一套好書,孩子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朋友見狀連忙收斂笑容,很是認真的對小糖說,其實孩子皮,喜歡拆東西,這說明孩子可能很聰明,這是好事啊,你幹嘛還要發愁呢?朋友還告訴小糖,孩子身上有這三種「臭毛病」,可能都是孩子雙商高的表現,千萬不能盲目的要求孩子去「改掉臭毛病」。
  • 娃有這3種「臭毛病」,李玫瑾:是「雙商高」的表現,別盲目糾正
    ​有很多「臭毛病」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大成就,很多家長會很疑惑,其實這就是孩子的「雙商」拉開的差距「雙商」提出不一樣的看法:那就是幼年的孩子難免會有「壞習慣」,特別是「雙商高」的孩子尤其當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的時候,父母要切記不要盲目訓斥。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很多孩子都有從小就開朗的性格,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調皮搗蛋。孩子的這些表現在家長眼中都是令人十分頭疼的"臭毛病"。實際上,孩子是想吸引家長的注意,讓家長更關注自己,這是高智商與高情商的表現。李玫瑾: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1、孩子愛拆東西許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愛拆東西,拆遙控器、拆玩具等。比如今天剛給孩子買的玩具,第二天就會被孩子拆的亂七八糟。但是,孩子在最後還會把這些玩具組裝起來。
  • 孩子有這幾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但孩子有些「臭毛病」恰恰體現了他的「高雙商」。北京師範大學梁文華教授提出:幼年期的孩子,特別是「雙商較高的孩子」會呈現出一些「壞毛病」這些「壞毛病」僅僅是寶寶大腦發育較快、較為完整的表現之一。,正確引導反而能提升孩子的雙商。
  • 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孩子身上有些「臭毛病」,其實並非缺點,將來多半是有出息的表現。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圓桌派》的時候,她提到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在幼兒時大多會在行為表達上存在一些「壞習慣」,而此時如果家長們盲目糾正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妨礙到孩子的雙商發展。
  • 孩子的這3種「怪癖」,其實是「雙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能夠發現孩子的一些「怪癖」,對此家長總是氣憤不已,但是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有這類怪癖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有出息,其實這主要是我們總以承認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怪癖」、臭毛病等等都是「雙商」高的表現,而家長因為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所以往往會選擇盲目制止
  • 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就比如下面這3種壞習慣,其實是孩子雙商高的表現,家長若是發現了,可不要盲目的阻止。當孩子出現頂嘴的行為時,家長不要盲目的訓斥孩子,孩子這個時候頂嘴,恰恰說明他大腦發育好,所以才能夠快速組織語言的來和父母頂嘴,所以家長要抓住這個機會,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能讓孩子的語言變得能力更強
  • 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呢,但是就是有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有些「特殊」,而去糾正孩子,導致孩子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泯然眾人」。尤其是孩子的這3種表現,其實預示著孩子可能是個「高智商」,但卻經常被家長認為是臭毛病,還逼著孩子改掉。
  • 孩子若有這3種「臭毛病」,是「智力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訓斥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慧過人,但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很多「臭毛病」又總是要我們頭疼不已。然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指出,其實很多看似調皮的孩子,實際上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調皮可能是想得到爸媽的注意,或者是希望被別人關注。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認為:一些孩子看似有臭毛病,但其實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盲目糾正,以免破壞孩子的內心的積極性,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這讓很多家長都很好奇,怎麼孩子的臭毛病和智商還有關係呢?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若有這3種「臭毛病,說明智商高。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力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在我們身邊總會出現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小時候出現許多「臭毛病」的小夥伴,在長大後往往都會更有出息一些,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智商」高於很多人,而小時候有這些「臭毛病」的孩子,也就是「智力高」的表現。
  • 父母不要盲目埋沒了天才,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
    老同學湊在一起除了聊聊學生時代的回憶,更多的是還在談論著彼此的孩子。有的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麼聽話,學習成績有多麼優秀,這個時候就會有一部分同學馬上湊過來取經,「你的孩子怎麼培養的啊,我們的孩子太調皮了,這個『臭毛病』太多了,怎麼糾正不過來,快教教我們」之類的話語不絕於耳。
  • 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專注力好」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在我們身邊總是會出現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小時候「臭毛病」多的人,長大後一般都很有出息。不僅是因為他們智商高,專注力也強於很多人。孩子的專注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一般,跟不上老師講的內容,學習成績也拿不了高分。
  • 孩子這4種臭毛病,父母不要急於糾正,要做出正確的引導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非常聰明,優秀。所以會認為孩子有「臭毛病」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就想幫助孩子糾正這些臭毛病。但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還有很多父母要學習的東西,尤其是孩子的這幾種臭毛病,反而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父母不但不用盲目的去糾正,反而要做出正確的引導。
  • 孩子有這幾個「臭毛病」,或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但其實這5種「臭毛病」反而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切記可不要盲目糾正哦!總是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一些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霸道」的情況,在學校總是會對其他的小朋友吆三喝四的,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著表現自己、希望得到關注、出出風頭等。
  • 孩子有這4種「臭毛病」,是大腦發育快的表現,父母可別管太緊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寶寶是一個聰明、省事的孩子,但在育兒的道路中,孩子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臭毛病」,讓父母們頭痛,想要將孩子的這種「臭毛病」改正過來。但其實孩子這種「臭毛病」,往往是大腦發育快的表現,所以父母這時候可不要管得太緊,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並進行引導培養,才能夠讓孩子更加優秀。
  • 孩子這三個行為不是壞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胡亂糾正
    家長切莫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教育孩子,這樣可能會害了孩子。要多看看教育專家的意見,根據專業的知識去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才是好的教育方法。以下這三個行為,其實不是孩子的臭毛病,老師他們雙商高的表現,可以好好培養。
  • 孩子的4個「臭毛病」,說明「雙商高」,家長別急著糾正
    總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壞毛病很多,在家長看來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一定要說上孩子幾句,但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糾正,因為有些「毛病」的發展,只需要稍加引導,便可以形成一個好的性格,意味著孩子長大後「雙商高」。喜歡拆卸的表現孩子有了新的玩具,第一反應可能是去拆裝重組玩具,從而從中獲得樂趣
  • 李玫瑾:娃若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越是聰明的孩子就越難帶,孩子如果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而這些壞毛病正代表著孩子的大腦智商在迅速發育,父母不要急著幫孩子改正,更不要盲目的去訓斥孩子,要順其自然讓孩子能夠順利的發育。
  • 李玫瑾:娃有這3種臭毛病,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參加《圓桌派》時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孩子智商高低從生活點滴就能推斷出來,如果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證明孩子的智商水平比普通孩子高。如果孩子經常被忽視,就會通過惡作劇來刷新自己的存在感,父母要及時反思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是單純地搞惡作劇,父母要幫助糾正這種壞習慣,比如孩子總是揪媽媽的頭髮,媽媽也可以揪她的頭髮,讓孩子體會被惡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