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精神病患者,需要從不歧視做起。精神病人是生活在病痛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渴望被尊重被關懷。
營造了人人關心、愛護該類群體的良好氛圍。積極消除偏見與歧視,力爭為患者及其家屬營造尊重、接納、關注、關愛的良好社會氛圍。嚴防精神病人發病後導致各類案事件發生;積極落實嚴重精神病人監護責任。
他們更需要關心和愛護。他們應該與正常人一樣對待而不被歧視,我們應該積極給予他們幫助解決他們的各種困難,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早日恢復健康。」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類特殊人群。
對待精神病患者來說,他們和其他病人一樣,只是他們的精神方面出現了問題,被外界所歧視。只有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這樣才有利於他們的病情好轉和恢復。讓他們儘早的回歸家庭和社會。要正確對待精神病人,必須對他們有個正確的認識。精神病如同其他疾病一樣,也是一種病,只是精神病人的發病原因不像其他疾病那樣明確。精神病的異常表現,如行為、情感及思維的不正常,是疾病所致,不是「神鬼」作怪,也不是思想問題,病人同樣蒙受病魔的折磨,也應同樣受到病人的待遇,只不過一般精神病人不認為自己有病,不主動求醫,或者拒絕治療,這就要求家屬對精神病患者倍加關心和愛護!
應理解、尊重精神病人 因為精神病是大腦活動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的異常。所以對患者既要看到他們病態心理活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們正常心理活動的一面。病人的很多言行、要求、想法都是合理的,我們應儘可能滿足或解決病人的要求,如由於客觀原因不能滿足,應耐心解釋,不能簡單從事,更不能諷刺挖苦。對病情好轉後或處於恢復期的病人,更要多關心體貼、尊重和愛護他們,社會、家庭要給病人以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儘可能讓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這對於鞏固療效、穩定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身邊的精神病患者,卻很少有人去關心他們,不少人甚至還對他們另眼看待,唯恐避之不及。這種對精神病人的歧視態度,使得一些精神病患者不敢就醫,怕暴露身份,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病情加重,最終遺憾終身甚至危害社會。做好家庭照顧。精神病人大部分康復生活是在家庭中渡過的,所以精神疾病的家庭照料就成為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疾病復發,促進疾病康復的首要任務。
好了,小編就介紹,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