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固有認知裡,清華北大就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當然實力也確實不容小覷,但是這也也引發了一種「清北情結」,很多人都認為只有清華北大才是真正的好大學,真正能培養出來人才的地方。
從小,被父母耳提面命告訴要好好學習的時候,就被告知,一定要上清華北大。而每一年高考結束後,社會上各界人士都會對清華北大格外的關注,例如某省的理科狀元被清華錄取這樣的新聞標題,一定會成為大家熱議的事情。
就連考生的高中母校,考生所在地區都會給考上了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定的獎金,以資鼓勵。那麼一味的抬高清華北大學生的價值,真的有必要嗎?
雖然兩家都是最高學府,就連兩家的學生暗自裡也會有一種較勁兒,但是事實上北大和清華難分伯仲,歷史和優勢都各有千秋。
1898年,光緒帝批准了京師大學堂。在亂世之中,京師大學堂被保住過,被停辦過,被摧毀過,也被復學過,可以說是飽經風霜了。
1912年,京師大學堂有了現在的「官宣」名字——北京大學校,這就是我國史上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在教育部分類的7大學科中,北大強在文理,和醫學領域首屈一指。
比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少了一些風霜的痕跡,「出生」就帶有國際範。
1909年至1911年間,清朝權力者先是設立遊美肄業館用以國際交流,又逐漸培養了留學人才。
1912年,因為地理位置變遷,改名清華學校,一般從此畢業的學生會到美國繼續深造。
清華的工科、管理學以及藝術類學科是排名頂級的學科。
無論是哪所院校,只要是能進去讀書,那考生都得高興的不得了。
父母在小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只有清華北大是最好的大學,其他的都是一般。
有的時候,親戚家的孩子考上普通的211或者985,父母當著別人的面不會說什麼,但是轉過身卻會告訴你,那個學校一般,清華北大才是最好的。
每個高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考上清華的人,老師們在奉勸學生學習的時候,就會給學生舉例子,誰誰誰是怎樣努力上了清華的,但是每個學生的基礎和智力都是不一樣的,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一種不明顯的自卑心理。
現在有不少教學軟體都在打著「清北名師」的招牌招攬學員,書店裡勵志的書也是《我是怎樣考上北大的》。之前,江蘇文科狀元選修課B+上不了清華北大,也有無數人替她惋惜,希望清華北大招生辦破格錄取。
無論是誰,仿佛都在傳達著:清華北大是天堂的一種信號。
儘管社會上的「學歷至上」思維是戰勝「實力至上」的一種必然產物,但是摸爬滾打多年的家長也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你在勸導孩子考生去考清北的時候,別人的家長也在這麼做,社會崗位是有限的,清華錄取名額也是有限的,所以並不是誰都能有機會上清華北大。
與其局限於清華北大,不如看看復旦南開,將眼光放寬,並不是每一個公司的高管都是清華北大畢業,學歷是有工作的第一步,但是真正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的依舊是「實力」。
與其怕孩子考不上清華北大而擔心,不如從小就培養孩子在生活中的吃苦精神,能堅持的人往往才是社會上的精英。
清北是一塊兒鍍了金邊的敲門磚,作為老師確實知道清華北大的重要性,但是老師更應該起到的是「引渡」作用,總是給學生灌輸清華北大學霸的學習方法並不會引起學生愛學習的興趣,反而是容易引起他們「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正在學習的高中生,也是獨立的個體,經常得到的是自己很弱不如別人的信號,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老師們更應該告訴學生們你和清華的學生一樣有哪些特點,所以你也是優秀的。
別人怎樣說,都不能代替你生活,所以比起他人的「清北情結」,學生更應該知道自己的「真愛情結」,幹一行愛一行,了解自己真正的志願方向,才更能努力成為優秀的社會人才。
高考考生的「清北情結」並不是他們真正的自我選擇,本質上還是父母和老師只讓考生努力學習,定下上清北的目標的事實。但這種概念往往適得其反,最後可能會變成學生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