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隨著各省高考成績以及分數線發布,各大媒體紛紛聚焦今年的高考考情. 要知道, 今年高考的背景尤為複雜, 先是百年一遇的疫情突發導致高考罕見推遲, 再有前一陣不斷爆發的高考錄取操作醜聞. 所以今年的高考, 在考前就已經自帶熱點. 而今天要說的, 就是今日傳的沸沸揚揚的江蘇省無緣清北事件.
以總分430分摘得江蘇省文科狀元桂冠的白湘菱, 卻因必修課中的歷史評級為B+而無緣清北等一眾985,211學校.
剛開始看到這個新聞標題, 以為是有某個更好的學校或者她芳心所屬的學校提前截胡, 導致清北大丟顏面. 但仔細看完內容發現, 江蘇省狀元, 真的連居然清北都進不去, 甚至連普通點的211也進不去.
因此, 網絡上一大片痛批江蘇省高考制度的聲音此起彼伏. 什麼浪費人才啊, 當前制度正在淘汰真正的人才啊,江蘇省的高考制度是對是錯. 這樣的聲音逐漸形成輿論風暴, 肆意席捲了每一個輿論角落.甚至有不少希望清北打破規矩特批的聲音…
事情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為此, 小編特意查閱和研究了江蘇省現行的高考制度.
江蘇, 作為一個經濟強省, 在高考教育改革上也一直走在全國前沿. 和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的高考制度不同, 江蘇採用選課和高考結合的制度,來決定高考總分. 選課中, 語文(滿分160分), 數學(滿分160分), 外語(滿分120分)為必考科目. 文科在語文卷中會有40分附加題, 理科在數學卷中也會有40分附加題.
此外還需在物理, 歷史, 化學, 生物, 地理, 政治中選擇兩門必考科目以此構成高三高考的五門科目. 規定, 理科選擇必須包含物理, 文科選擇必須包含歷史.
不論文科理科, 以分數顯示的成績只有語數外三門科目, 最終能顯示的總分滿分為480分, 其他兩門選課只顯示ABCD這樣的評級
而這次事件中的主人公, 則是語數外總分430分摘得文科狀元的」桂冠」, 但歷史只得了B+, 政治得了A.
至於評定等級中ABCD含義, 小編在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前5%的考生可以得A+, 而B+為前20%-30%.
在查閱等級評定的標準前, 小編以為清北所要求的A+是個極其難得的分數, 可能需要很多運氣成分才可以, 但當小編發現A+評定只需要前5%時即可,不覺大出一口氣.
要知道, 除了北京上海這樣幾個特殊照顧的省市, 一般211學校的錄取率在各省也就2%-5%之間. 換言之, A+可以理解成211錄取線.
那麼問題就來了, 這個只算語數外三門總分的狀元真的就是文科狀元嗎? 大家判定第一喜歡用定量的數據來看. 因為對大眾而言, 你不要告訴我什麼A,B,C,D的, 你就只要告訴我誰分高誰就是文科狀元!
從這個維度來看, 只有語數外有分數顯示當然她就是」狀元」.但如果看文科的專業選修課來綜合評定, 事件主人公不僅不是文科狀元, 而且還差的遠呢.
這道理就跟當年我們高考沒有人以語數外來評定誰是狀元的道理一樣. 都是考出來的, 憑什麼狀元的評定標準就是語數外?
但這件事情, 讓小編感受更深的是, 當下高考制度的改革所遭遇到的各種回流浪潮.
記得小編當年高考的年代, 還是一個以一次性分數論成敗的年代. 當時社會各界紛紛表示認為只以一個高考赤裸裸的分數取終生的方式很不可取. 甚至當年還有高考考生故意考零分以示抗議. 隨著社會進步, 慢慢的出現了南科大, 江蘇省高考新制度這樣的事物.
所以當小編第一次看到相關報導的時候, 本來還覺得只是個普通新聞, 準備不置了之. 但當這樣的報導越來越多時, 小編逐漸發現評論和風向越來越有點不對,尤其是有不少人希望清北能夠破格錄取, 更加讓我覺得似曾相識, 這算不算是開歷史的倒車?
當年我們千辛萬苦所希望的破分數論,而在現在居然有人希望通過分數來強迫一個新制度妥協和學校錄取, 尤其還僅僅只是語數外三門科目的分數.
甚至, 也有一些業內人士, 比如這次主人公事件的班主任就說, 可以適當放寬選課的錄取條件, 比如A+的清北是不是也能放寬到B? 這樣的話是不是這一次的悲劇也就能避免?
當我看到一位老師如此不公正的說出這樣一番話的時候, 給我的感覺, 就像是在利用媒體輿論來攫取自己的某種利益罷了.
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 想要在這次事件中, 找到一個對自己的學生最有利, 而對整個制度最有破壞力的方法.
要知道, 清北的錄取率在各個正常省份的錄取率常年都在0.03%到0.1%以內. 如果清北這樣的學校, 再把專業課的限制放寬到B等這樣的前20%到前50%的範圍, 請問這樣的改革還有意義嗎?
文理科的專業課還用花時間學嗎?
如果這樣的話, 還不如直接把物理, 歷史這樣的選課全都直接取消, 然後高考只考語數外, 按照語數外總分數的高低來錄取來的簡單.
再換個角度, 如果一個學生的成績真的很好很好, 是那種大家平時認為本來就該上清北的那種, 即使高考發揮失常, 會失常到連普通211都考不上嗎? 作為高考的過來人和關注者, 小編深知每年高考清北到211的差距, 可能會比一本到三本的差距更大. 這就是前端差距, 類比可知.
再者, 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 語數外總分考全省第一也屬於偏才怪才, 清北也應當拿起一百年前對偏才朱自清, 錢鍾書, 吳晗等人破格錄取的魄力來破例這一次.
但要知道, 高考之所以出現不是破例不破例的問題, 而是當下社會學校教育資源稀缺的矛盾. 一個蘿蔔一個坑, 大家都只有有限的錄取名額. 如果按照這樣的思維的話, 語數外這樣的組合算一次破格, 那是否語數物也能組合一次? 語數生呢? 九門學科這樣組合下來, 其他的正常考生還有名額了嗎?
百年前, 之所以當時清北會有這樣的魄力錄取偏才怪才, 並不是因為瀟灑和不拘一格, 而只是因為讀書人遠遠不如現在這樣多, 換句話說」才人」本來就不多, 大家都忙於戰爭, 饑荒, 水患這樣的事情去了. 所以發現個偏才怪才也會當作寶一樣.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大環境也變了. 偏才的數量也遠遠比以前多了, 現在最主要的矛盾是總體名額不夠, 教育資源不夠的問題. 在教育資源不夠的情況下, 如果學校和制度對偏才怪才妥協, 那身為正常考生的全才呢?
這個社會不是偏才的少數人的社會, 為什麼要讓更優秀的全才為此埋單? 這一點, 哪怕當今的盛產諾貝爾的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 也不敢苟同.
所以, 忘記這個」省狀元無緣清北」的事件吧, 她只是一個專業課在211分數線線下的偏科考生. 更重要的是, 繼續重視發展我們的教育, 繼續堅持我們的高考選拔體制的改革, 不要開歷史的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