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議的「江蘇文科狀元無緣清北」事件,許多家長對此覺得非常可惜,要麼希望一些知名大學特招她,要麼建議她復讀明年考清華、北大。而白湘菱自已卻欣然接受這個遺憾的現實,也已經有了打算。事件最新後續是:這兩天,包括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在內的多所「985」高校已與白湘菱高中取得聯繫,表示她可以被錄取。武漢大學本科招生辦工作人員表示,只要她的選修科目成績為AB+及以上,就符合武漢大學的錄取條件。
不過江蘇的考生家長都知道,這種事其實經常發生,考了高分上不了北大清華等名校的,不止白湘菱一人。只不過以前都發生在「市狀元」身上,而今年是「省狀元」,個別媒體炒作噱頭而已。
因為這個「狀元」,僅是語數外3門學科的第一名,並不是總分的狀元。無獨有偶,2008年,南京文科第一名王晗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據媒體報導,當年王晗語數外投檔分422分,是南京市文科第一名。然而,他的政治等級為B+。按照當年規定,北大招生限定條件是先要求兩個選修科目A+,南大的要求是兩個A。不過,王晗最終被南京大學使用選擇性計劃破格錄取。南京大學招生處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並不是看重王晗「狀元」的身份。南大最後鬆口,「是因為高考勢必要改革,高校作為高考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有幫教育部門解決矛盾的義務」。
講了這麼多,江蘇省真正冤的其實是這些考生:3門總分略低去不了清北復交,但選測等級雙A+。為什麼呢?那就需要來科普一下江蘇的高考錄取模式,以下討論不涉及高考規則的利與弊、公不公平等等。
01 現行的江蘇高考模式
江蘇省現行的普通高考模式:「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因此,江蘇高考經常出現一些奇葩現象:
02 狀元為何去不了清北?
除了投檔分,在江蘇省招生的大學對選測等級各有規定:
部分高校選測等級要求如下:
那名「狀元」只是3門總分的第一。歷史等級B+,大概在全省排名是20%~30%。如果將選測的2門,等級賦分,她的總分肯定不是狀元啦~
按照招生簡章:
綜上所述:這名狀元並不冤。真正虧的是這些同學:如某同學,文科生3門總分400多,省排名200。根據排名,只能錄取南京大學。但該同學兩門選測等級雙A+,要是在外省,或者明年新高考,六門總分加起來完全可以衝北大,你說她冤不冤?
03 關於新高考等級賦分
再來說說2021年「新高考」模式,就是2018年秋季入學,2021年參加高考的學生。2021年進入「新高考」的省份有江蘇、河北、湖北、湖南、重慶、廣東、福建、遼寧,8省市方案幾乎一樣。
簡單來說,新、老高考主要區別就是:
簡單來說,等級賦分的原理就是「人少的地方不能去」(但是有保障政策不一樣)!今年初,江蘇省還及時打了補丁,公布再選科目保障政策。
詳情「3+1+2」新高考推出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化學交白卷也能得65分?
04 排名決定「賦分」
海南、山東的賦分有點複雜。明年進入新高考的8省市賦分方案也很複雜,一般人弄不明白:假設某省2021年新高考,為便於計算,以下的選科人數也是假設。浙江方案最簡單,以下舉例以浙江的新高考賦分方案為例進行解讀
化學選科5萬人;
生物選科30萬人。
➤某學霸A,化學、生物成績均能排名全省1千名之內。
➤某同學B,成績還行,化學、生物均能排名全省1萬名之內。
不同的選科方案會有哪些不同結果?
①學霸A,化學、生物均排名全省1千名。
如選擇化學,排名2%之內;
如選擇生物,則排名0.3%之內。
無論選哪科,影響都不大,根據等級換算,都是100分,或接近100分。
備註:
此處假設化學成績好的同學,全部都選了化學。
原因在於,近幾年來,某省有一個趨勢,各個高中的實驗班、競賽班,只選物理+化學組合,即全省水平最高的那一批理科生,全部選的是物理+化學組合。
②同學B,成績還可以,化學、生物成績均能排名全省1萬名以內。
如選化學,則5萬人中的排名前1萬,排名大致為20%以內。
如選生物,則30萬人中的排名前1萬,排名大致在3.3%以內。注意福建高考考生大約20萬左右。
化學,20%以內,賦分85分以上。
生物,3.3%以內,賦分94分以上。
二者相差可能最高會達到9分。
結論來了:
學霸A,隨便怎麼選~
同學B,人少的地方不能去。在化學、生物成績差不多,且興趣都喜歡的情況下,哪門科目選的人多,你選這個科目相對有利。
因為等級賦分制的根本規則,由考生排名比例決定。選擇的人越多,分母就越大,越容易得高分。
但,這又一個悖論!
事實情況未必如你所願,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學霸和高分考生(成績排在你前面的同學)都來選這門學科,雖然增大了分母,但你的排名反而落後了。
所以,除了①選課總人數外,你的②學科優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但選課的總原則不能變:學科優勢、興趣愛好。
千萬不能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去競爭。
脫離了興趣和優勢,盲目追求高賦分,都屬於投機性選科。如「棄化學」,或許討巧,佔了幾分的「小便宜」,實際上卻吃了大虧,不利於職業規劃,不利人才培養。
如果選科能夠真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專業出發,或許這才是新高考改革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