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媽媽兒推學堂)
關於小兒積食,已然成為天下媽媽群裡最熱議的一個話題,每天都有無數媽媽結伴而來,孜孜不倦地探索以下問題:孩子積食了怎麼辦?孩子又積食了怎麼辦?孩子老積食怎麼辦?孩子一直積食怎麼辦?……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扒一扒小兒積食那點事,如何用中醫辨證小兒積食,帶您走向中醫解決小兒積食的正確之路!
中醫有句話叫四季脾旺不受邪,這是醫聖張仲景說的。這句話就說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體正氣的來源,任何時候,只要脾氣旺盛,那麼人體就不容易受邪。
關於孩子的脾胃,有一個問題容易出現,就是小孩特別容易積食,這是小孩的特點。我們說不能給孩子吃多了,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們給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裡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兒積食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吃的過多或者過於高營養,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導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中醫稱之為積食。也叫食積。
中醫對食積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中醫一般將食積分為兩種,有型積和無型積。
有型積還分兩種:一種為吃多了積,我們叫胃積。
胃積:就是食物積在胃腸道上,這樣的孩子一般表現在舌苔厚、黃、肚子脹、有口氣、大便乾結、腹部脹滿。《素問·逆調論》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有:食滯於中→氣滯不行→脹滿、腹痛→不眠不安。另外,還會積滯化熱→內擾心脾→驚啼不止。
胃積,以消食導滯為主,對於這樣的積食很好處理,我們一般採取的推拿處理辦法熱敷肚子,順時針揉肚子等消食導滯、通便的方法。可選消乳丸或保和丸加減。
脾積:孩子平常吃得並不多,但因為孩子的脾胃功能差,我們通過食物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能通過脾傳輸到肺,運達到我們的五臟,包括我們的皮膚和毛髮,而是全部積蓄在中焦,積滯日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鬱而化熱、聚溼生痰。
脾積,以健脾助運、消食,消補兼施為主。
無型積:就是我們講的氣積,現在的孩子都是我們四個人六個人養的寶寶,關注太多,孩子小心眼,愛發脾氣,容易形成氣積。症見腹痛啼叫,利如蟹渤,吐乳瀉乳,其氣酸臭。
還有一種情況,食物裡面含蛋白類的食物和根莖類的食物多,容易導致孩子氣積。
氣積,治宜行氣導滯,消乳化積。
基本原則|只推左手
小兒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剛開始手法以輕柔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讓孩子疼痛或害怕,一開始要讓孩子能適應推拿。
推拿頻率
基礎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統調理:每周一至二次
疾病狀態:每天2-3次都可以
1.運內八卦(對於食積內熱可逆運內八卦)
位置: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 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次數:100—300次
註:本圖為順運,反方向為逆運
2.清胃經
位置:大拇指橈側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次數:約100—300次
3.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
作用: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小兒推拿論壇(www.ertui.net)
次數:約100—500次
4.揉板門
位置: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次數:約100—500次
5.推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橫紋處
作用:退熱、消脹、散結
次數:100~500次。
6.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橫紋。
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次數:來回10次
7. 下推七節骨
位置:七節骨位於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作用:洩熱通便,多用於便秘、脫肛等症。
次數:100——300次
8.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數: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次數: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
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次數:5次
11.揉足三裡【健脾】
位置: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前緣一橫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調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於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症。
次數:30—50次
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徵。食積還常在感冒、洩瀉、疳證中合併出現。食積的預後一般較好,也有少數患兒食積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受損,導致營養和生長發育障礙,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證,也就是西醫所稱的營養不良。
對於食積的治療,首先是控制飲食,特別是伴有嘔吐、腹瀉的患兒,可以暫時禁食8~12小時,待嘔吐停止後,給予清淡的流質口服,如藕粉、蔬菜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