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鴻院士:我在高原藏區的72小時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界弟 醫學界

編者按:周末,醫療領域的院士在做什麼呢?也許很多人以為他們應該在實驗室加班加點,亦或是出席高端學術會議。近日,醫學界跟隨董家鴻院士前往青海,近距離記錄一個院士的周末。

在青海包蟲病防治的關鍵節點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肝膽胰外科專家、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又一次來到青海。

三天72小時,董家鴻腳步匆匆,從手術室到會議室,從西寧到玉樹,他要將因疫情耽擱的包蟲病防治工作快速推進,等待他的是問題、需求和方向。

面對包蟲病給出的外科手術難題,董家鴻率領團隊踐行精準外科範式,探索出體外肝切除自體肝移植等「全球領先」的技術,不斷攻克疑難肝包蟲病手術難題。

如今,青海定下包蟲病」清零「目標,2020年底要完成符合手術指徵患者應治盡治。如何在短暫手術窗口期完成任務指標,「清零」之後要做什麼,這成為董家鴻此行關注的問題。

「手術可以救命,可是不能防病。面對包蟲病,我們不能只打防禦戰,被動狙擊,應該主動出擊,從源頭、根源進行解決,更加主動和能動。」在青海,董家鴻關注的不僅是手術治療,還有一種地方病科學、精準防控的實現,猶如他提出的「精準外科」理念,在包蟲病防治中同樣離不開「精準」體系構建。

董家鴻(中間者)在玉樹州人民醫院開展手術

難題與破局

7月25日,周六凌晨5點,董家鴻從家中出發前往機場,他此行的目的地是青海,全國包蟲病重度流行區。

包蟲病是一種古老的人畜共患疾病,又稱棘球蚴病,是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感染人體所致的疾病。狗為終宿主,羊、牛是中間宿主;人因誤食蟲卵成為中間宿主而患包蟲病。多發生在藏區,青海、甘肅、西藏、新疆都是高流行地區。包蟲病可以侵犯身體多個器官,其中肝臟最為常見,未經治療的泡型包蟲病患者10年死亡率高達94%。危害性較大的泡型包蟲病臨床特徵類似腫瘤,在肝臟裡面形成腫塊,又被稱為「蟲癌」。

「這是寄生蟲病的一種,糞口途徑傳播,經過消化道進入人體,寄生蟲突破腸黏膜的屏障進入門靜脈血流,第一站就到肝臟。」選擇肝膽外科專業方向之後,董家鴻就與包蟲病結緣。

在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當醫生時,董家鴻遇到的肝包蟲病患者,主要分為兩類:已經沒有手術機會的患者和病灶切除不徹底需要再次進行手術的患者。

包蟲病患者病情複雜,手術難度極高,終末期患者需要進行肝移植,包蟲病患者的治療是肝臟外科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猶如把一棵長在腹部根系發達的『大樹』連根拔起,需要徹底清除病灶。」董家鴻介紹。

徹底清除病灶只是第一步,對於疑難危重肝包蟲病例,切除病灶後還需要修復剩餘肝臟的脈管結構,需要術者掌握肝臟外科、膽道外科、胰腺外科和血管外科等多項技術,也是對團隊整體實力的考驗。

「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 這是董家鴻從恩師黃志強院士那裡承繼的行醫信條,也讓他在突破肝包蟲病禁區裡不斷前行。

在肝包蟲病外科手術方面,作為「精準外科」理念的倡導者,董家鴻將精準理念運用在肝包蟲的外科手術中,形成了針對肝包蟲病的手術範式,實現了徹底清除病灶,最大化保留健康肝臟組織的目標。

針對終末期泡型肝包蟲病,病灶浸潤範圍深廣,無法體內切除病灶的問題,董家鴻將離體肝切除術創新應用於泡型肝包蟲病的治療。2016年9月,董家鴻團隊完成了世界首例「體外肝切除加自體餘肝移植聯合肝上腔靜脈移植重建」根治終末期肝包蟲病,手術持續14個小時,術後患者順利恢復。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責任,外科醫生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挑戰這些難題。」

7月25日下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董家鴻遇到了前來複診的回族男孩龍龍。2018年,龍龍因終末期肝包蟲病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接受了一場24小時的親體肝移植手術。董家鴻院士與臺灣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院士聯手,15個專科聯合制定「雙保險」手術方案,龍龍迎來新生。

青海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7月26日下午,在玉樹州人民醫院,董家鴻與團隊合作完成了一臺包蟲病患者手術。對於董家鴻來說這臺手術難度不算太大,為了讓當地醫生提高診療水平,董家鴻還是親自操刀,邊做邊講解。院士操刀屬地化手術,手術臺上現場教學,不論是對患者還是醫生,這樣的機會都很難得。

手術臺上的患者不會知道,當天早上董家鴻率領團隊乘坐飛機從西寧趕到玉樹,幾乎沒有休息,忍受著高原反應和旅途勞累走進了手術室。

當地醫生曾考慮醫療隊員身體健康,建議控制手術臺數、選擇手術難度低的患者,在下午5點之前全部結束。當天晚上10點,最後一臺手術結束,患者罹患疑難肝包蟲手術持續近8個小時。當地醫生感概:這是一臺手術藝術。

「董院士是青海人民的大恩人,也是我們的老朋友。」每到一處,董家鴻率領的團隊幾乎都能聽到這樣的讚美聲。

院士的時間很寶貴,需要董家鴻的患者很多,但他說青海的百姓最需要我,這裡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2000年,考慮到牧區患者異地就醫不便,董家鴻前往新疆幫助當地提升包蟲病手術水平。很多青海的患者慕名而來,董家鴻發現青海對包蟲病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比新疆要強烈,因為當地泡型包蟲病患者眾多,診療難度極大。

「力不從心,病情複雜,來幫幫我們。」青海當地的肝膽外科醫生也向董家鴻「求援」,2006年之後,董家鴻將青海作為重點幫扶地區。

實地深入走訪以後,董家鴻發現青海的包蟲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包蟲病發病率位居全國前列。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等因素造成「高發病率、高複雜度、高復發率、低宣教、低就醫意願」,可防可控可治的包蟲病在青海竟成為「絕症」。

7月26日,得知董家鴻院士醫療團隊前來,當地患者早已在醫院等候,等待院士團隊給出診療建議。

2018年普查中,青海人群包蟲病患病率為0.33%,其中青海省南部地區人群包蟲病患病率達到8.93-12.83%,是公認的世界上「海拔最高、感染率最高、病情最為嚴重、防治最為複雜」的包蟲病流行地區,是當地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痛苦和沉重經濟負擔,也是為牧區脫貧攻堅戰的最大障礙之一。

對於青海的包蟲病防控,董家鴻幾乎是傾盡所有、傾囊相助。

董家鴻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團隊合作,在當地開展包蟲病診療工作。果洛、玉樹、海西……包蟲病高發的區域都留下董家鴻的腳步,開展屬地化手術,培養醫生,推動防治體系建設。

從重慶到北京,從外科專家到院士,從醫院院長到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十幾年來董家鴻的工作地點和身份發生了變化,但為青海的包蟲病防治初心不變,他為青海的包蟲病防治凝聚更多關注和資源。

在當地不能救治的包蟲病患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闢轉院「綠色通道」,並啟動醫院的救助基金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當地患者想都不敢想的去北京做手術成為現實。

2016年7月,「清華長庚國際肝膽雲醫院聯盟」成立,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26家省級醫院加盟,為包蟲病防治搭起線上雲通道。

2019年8月20日,我國的第二個醫師節剛過,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醫師協會、清華大學等單位牽頭的健康扶貧包蟲病攻堅計劃項目在青海正式啟動,打響了攻堅包蟲病大會戰。在中國醫師協會的領導下,董家鴻發起了2019-2030包蟲病清滅計劃,牽頭成立了包蟲病清滅行動工作委員會,聚集行業專家,舉力圍剿包蟲病,目標在2030年,在我國基本消除包蟲病。

「院士級別的專家能三次來到玉樹,親自做手術,針對性幫助我們解決包蟲病防控難題,董院士是第一人。」玉樹州衛健委主任索昂旺毛表示。

在青海藏區,董家鴻是當地藏族百姓信任的「董曼巴」(曼巴,藏語中的醫生),得知董家鴻來到青海,已經治癒的患者專程來到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為他獻上哈達。

董家鴻說,他特別喜歡青海的藏族同胞,覺得他們有很純淨的心靈。「跟他們在一起,說話時他們的眼睛都是透徹、清澈的,不忍心看著他們被包蟲病折磨。」

存量、增量、變量

7月28日早上,即將返回北京的董家鴻在機場會議室與青海衛健部門負責人研究包蟲病清滅計劃落實問題。

面對包蟲病防治即將取得的階段性勝利,董家鴻卻始終保持對存量、增量、變量的警惕。

遭受地震重創的玉樹,震後實現了跨越三十年的大發展,在包蟲病防控方面更是積極向好。隨著篩查推廣和加強犬只管理,包蟲病高發態勢在玉樹得到了遏制,患病率降到了0.63%,體系化防控正在形成。

可是玉樹也面臨困難和問題:泡型包蟲病診療極其依賴省級醫院專家,手術後高達10%的復發率,成為包蟲病患者不願意接受手術的重要原因。

作為青海包蟲病另外一個攻堅堡壘,果洛尚有1000多例手術需要完成,與玉樹相比,果洛的醫療資源更為貧瘠、環境更加惡劣,三、四個月內如何解決手術存量問題迫在眉睫。

需要手術患者「清零」之後,並不意味著青海包蟲病防治可以放鬆,變量、增量是更嚴峻的考驗。

董家鴻清楚地知道,包蟲病作為一種自然疫源疾病與自然環境和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導致地方病發生的因素和條件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改變。只要防治措施落實鬆懈,包蟲病的高發態勢很可能捲土重來,取得的防治效果也將不復存在。

「包蟲病防治是持久戰,也是體系戰,需要我們建立持續、穩定的防控體系。」 董家鴻發起的包蟲病清滅行動提出2020年有效遏制包蟲病、2025年基本控制包蟲病、2030年基本消除包蟲病的階段目標。

「包蟲病防控首先要有科學精神,研究明確疾病規律。」董家鴻認為,在政府重視、各方努力、新技術輔助之下,2030年基本消除包蟲病的階段性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當務之急要在手術存量患者「清零」的節點上,對包蟲病進行體系化精準防控布局。

在董家鴻看來,應該構建包蟲病防治「大體系、大格局」,多部門聯動參與、整合多方力量,藉助信息化手段,統籌科研攻關、醫生培養、患者教育、診療管控等包蟲病防治全要素。

在董家鴻的規劃中,青藏高原的包蟲病防控體系應該有以下特徵:

建立醫防結合的疫區醫療衛生體系:藏區地廣人稀,醫療資源匱乏,要實現全域預防和治療一體化。

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包蟲病是一種地方病,也是一種慢性病,需要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鏈條的醫療照護,要以包蟲病患者為中心整合醫療資源,建立能覆蓋全藏區的層級化、健康醫療體系。

建立國家級包蟲病防治研究中心:防治包蟲病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作。要建立國家級研究中心,針對疾病進行更加系統研究,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防治手段。

質控標準體系:制定診治標準和手術指南,對手術效果、手術資質進行評估,減少復發率。

患者管理體系:要鞏固治療效果,需要對患者進行持續追蹤管理,可以引入個案管理師的做法。

信息化管理系統:包蟲病防治要進行整體信息化管控,實現對藏區全人群無疏漏的持續動態管理。

「包蟲病防控的主力軍還是地方,只要他們有需求、有問題,我願意協調國家衛健委、清華大學、中國醫師協會等各方資源幫助解決。」

董家鴻很忙,他是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正在成長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有許多事情要做,可是青海的包蟲病防治卻成為董家鴻的「優先項」,花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成為新生的清華長庚醫院的重要工作。

為何要為青海包蟲病患者花費寶貴時間,動員各方力量參與,董家鴻的答案是「做這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

作為外科專家,他喜歡做手術。他說,醫生不看病,外科醫生不做手術,那就違背了初心。

「我是院士更是醫生,包蟲病患者需要我,我就要去。不論是清華大學、中國醫師協會、清華長庚醫院,幫助包蟲病患者都應該是自覺的使命和責任。」

下一個周末,董家鴻又來到青海!

來源:醫學界

作者:陳朝陽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原標題:《董家鴻院士:我在高原藏區的72小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記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
    作者: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17級肝膽外科 楊威 尚皓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這是我國「膽道外科之父」黃志強院士的人生信念,也是董家鴻院士對於「道與術」的終身追求。我是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17級肝膽外科的一名住培醫師,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老師的臨床博士後。2009年,我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期間,就不時聽聞董家鴻老師的故事。那時的男生痴迷於武俠,會把自己的武俠夢寄託於現實的外科學習中,於是便有人編纂出了「外科界的四大高手」:南陳,北董,東彭,西嶽。
  • 助青滅包蟲,董家鴻院士率多路專家團「搶冬」推進
    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董家鴻,在今年疫情進入防控常態化後,第四次帶隊出發走進青海。此行,他集結了中國醫師協會包蟲病防治聯盟中來自北京、重慶、成都、新疆、軍隊系統的5路肝膽外科醫師、麻醉醫師、手術室護師,一同赴青,助力青海打贏脫貧攻堅戰。而這次的支援尤具意義——「搶冬」推進青海省肝包蟲病手術患者清零目標。
  • 青海大學董家鴻院士工作站掛牌成立
    【每日科技網】  6月24日上午,青海大學董家鴻院士工作站掛牌成立大會在青海賓館召開。  李佔全在致辭中講到,建立董家鴻院士工作站對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乃至全省肝膽外科學學科建設有重要意義,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將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的學術和技術優勢,進一步推進外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提高整體醫療技術水平,造福全省人民。  劉青宣讀了院士工作站批覆,尤偉利與吳捷共同為董家鴻院士工作站揭牌,並給董家鴻院士和樊海寧副院長授牌。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讓病人最大化獲益
    握著母親和丈夫兩個人的4份病危(重)通知書,還有臥病在床的婆婆需要照料,唯一的女兒在外地面臨分娩在即無法趕來,回憶當時,她感慨說,「沒有清華長庚醫院的醫護人員,我肯定撐不過去!」 董家鴻院士和團隊醫生商討病人手術方案 最終,董院士帶領肝膽移植中心主任盧倩、主任醫師陳虹、副主任醫師徐光勳、管床大夫吳廣東等人,秉承精準肝膽外科的理念
  • 北京青海醫療合作 董家鴻院士工作站在西寧啟動
    北京青海醫療合作 董家鴻院士工作站在西寧啟動 2018-06-24 18:51:00來源:央廣網
  • 董家鴻院士青海省工作站精準外科示範基地和
    會議邀請清華大學長庚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院士、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樊海寧等11名肝膽胰外科專家向基層醫師傳授專業知識、進行肝包蟲手術演示。「董家鴻院士青海省工作站精準外科示範基地」和「青海省臨床肝膽胰專科聯盟」同時揭牌。
  • 董家鴻團隊走青海 傳道授業解惑「蟲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響應政府的號召,承擔公立醫院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希望為藏族同胞的健康做一些務實的事。」今年3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到青海為肝包蟲病患者義診時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政府決策者要掌握必要的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政府決策者要掌握必要的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知識 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作嘉賓致辭。董家鴻表示,新冠疫情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在政府領導下,社會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協作,才能有效應對公共衛生的事件,及時控制重大傳染病的蔓延和流行。要做好這項工作,作為政府決策者,一定要掌握必要的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的知識,以便更加科學地指導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發揮政府的核心作用。
  • 【健康玉樹】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率多路專家團助力玉樹包蟲病清零
    【健康玉樹】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率多路專家團助力玉樹包蟲病清零 2020-09-24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順利完成5G支持多中心遠程協同手術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順利完成5G支持多中心遠程協同手術清華新聞網3月13日電 3月12日,在北京市西城區某5G新媒體中心,同時連線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相距2200多公裡的深圳市人民醫院,通過5G網絡傳輸高清手術影像,同時實現在北京的無延時直播。
  •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教授當選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教授當選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官網公布兩年一度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醫藥衛生學部7人入圍。
  • 【省人社廳】「青海省藏區人畜包蟲病綜合防診治專家服務基地」成為
    記者從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了解到,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申報的「青海省藏區人畜包蟲病綜合防診治專家服務基地」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這也是我省唯一入選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的單位。  目前基地承建有青海省肝臟外科院士工作站、青海大學董家鴻院士工作站、青海省包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青海省包蟲病外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青海省包蟲病臨床診療研究中心、青海省肝膽胰外科診療中心、青海省包蟲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等,並聘有青海大學雙聘院士、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各類人才及團隊,同時聯合青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開展人畜包蟲病防治工作,已形成「醫教產學研
  • 瞭望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人是討論...
    要根據現代社會疾病的病因學、發病率、疾病譜的演變以及健康照護體系模式和方法的改變,培養新時代醫學人才 ◆ 醫學不僅是科學,還是人學,醫學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視醫學人文教育,要培養擁有高度人文情懷、掌握科學理念和方法的良醫 行醫30多年,董家鴻始終對一個隱喻念念不忘。
  • 記者王思涵:見證「電力天路」為藏區人民帶來光明的喜悅
    來到這裡的第二天,我見到了廣安供電公司項目部指揮長楊可,他那黝黑的臉龐,向我訴說著高原的艱辛。  面對著我們的採訪,楊可建議去現場感受看一看。他說:「讓我這樣站在辦公室裡給你說,我說不出來,也說不清楚,不如去立塔現場感受一下,這樣比較直觀。」  高原上氣候多變,雨雪、冰雹常常不期而至,趁著天氣好,我們出發了。
  • 《醫師報》採訪我院董家鴻院長:以同質化培養打破醫療困局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看來,人是醫學領域一切討論的起點。董家鴻院士始終認為,醫學生的培養目標須遵循健康中國計劃與全球健康之需求,適應高科技時代醫學發展,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濟世情懷的德藝雙馨的卓越醫師。本期,我們分享《瞭望》新聞周刊近日對董家鴻院士的訪談。醫學人才需契合醫療與科技需求問:從國家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醫學生?
  • 秘境高原神山、巨峰聳立入雲端 神秘高原人生必去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有數不清的山峰。那些叫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山峰聳立在那裡,看過一次終生難忘。去高原走318一路上美景盡收眼底,最難忘的就是第一次夜間看那318線上72拐夜景。圖為72拐夜景。攝影:呂希平。岡仁波齊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 【院長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科技抗疫的「智慧」含量
    這支醫療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率領,一行六人,包括三位臨床醫學專家、兩位人工智慧領域專家、一位醫師協會管理幹部。在武漢抗疫一線的一個月,這支特殊的醫療隊都做了哪些工作?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醫療……這些「黑科技」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中得到了哪些應用?效果如何?3月26日,已從武漢返京、還在醫學觀察隔離期的董家鴻院士接受了央視網記者的專訪。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醫師、郭軍醫師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表彰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20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表彰大會召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郭軍副主任醫師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