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近零點的時候一位茶友發來一篇文章,詢問是否有道理。想來這位朋友應該是由於存疑,才會深夜攪擾。
點開一看,原來是一個「網紅」賣家的軟文,通篇就是為了賣那款所謂的「純日曬」白茶。據了解這位賣家原來是某湖南做電商的博主後炒作白茶。文筆生動優美,畫面感故事性都極強,只是當談到工藝等核心乾貨的時候就顯得外強中乾,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是道聽途說的見解,東拼西湊不成系統漏洞百出。
既以美文贏得天下,何必乾貨亂了芳華!
網絡上關於日曬白茶的軟文極多,說明市場需求極大。「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純日曬白茶的火爆也導致了有一批人不認可純日曬的說法,認為「純日曬」是偽命題,他們的立論點是白茶萎凋不可能全程日曬,畢竟要經歷黑夜。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當然不可能是懂得做茶的人,對工藝的不了解,導致了理解的偏差。就像昨夜一位學茶的朋友說的:上課的時候老師說白茶只經歷萎凋與乾燥,沒想到裡面枝節那麼多那麼深奧。
上圖是那篇軟文關於純日曬的解釋。咋一看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很多朋友覺得說的完全正確,福鼎都是這麼操作的。非也,有位做茶的朋友一語中的:全程日曬那不是紅了。是的,全程曬肯定要紅變。
這裡的解釋更誇張的是,把從採摘都囊括了,也不是說囊括不對,高品質白茶當然需要晴好天氣採摘,可是如果是陰天採的茶葉,是不是就不是純日曬了;是不是攤晾的時候在室內陰涼的地方就不叫純日曬,工人需要在太陽底下晾茶;那麼採摘後茶葉放置在籮筐裡,見不到陽光怎麼算。
日曬工藝不是簡單的名詞解釋能闡述清楚的,甚至三五篇論文,三五個月茶區體驗也不能完全參透,何況某度搜不到好茶。
從我們的角度理解,日曬白茶可以分為狹義的日曬白茶和廣義的日曬白茶。
狹義的日曬白茶也可以理解為「純日曬白茶」,特指日光萎凋加日曬乾燥,工藝全程未使用電氣化設備,無過多人工幹預,自然天成的白茶。
日光萎凋說道又極多,常規的日曬一般是晴好天氣背光而曬,日光照耀下的直射,只要稍大的陽光,含水量稍高些,不出兩個小時,茶葉就發紅了。何況是全程。由於各家操作不同,曾經還有極致「百篩法」曬白茶,既用一百個篩子,一個一個擺戶外日曬,等擺完一百個,開始將第一個晾出的篩子,一個一個收回室內萎凋,嚴格意義上說,日光萎凋也屬於複式萎凋,只是更強調日曬。有經驗的師傅可以根據篩子邊框的溫度判斷何時收入陰涼處。
且不論是何種操作,其目的無非是提升葉溫,增強生物酶活性,促進物質轉化,提升茶香,縮短萎凋時長。採用日光萎凋的同時有利也有弊,在促進轉化的同時,某些波長的光波也會破壞茶一些有益成分,所以茶葉需要避光保存,促進轉化的同時伴隨著分解破壞,日光萎凋耗時費力需要有經驗的師傅操作,否則便是物極必反,更容易把茶做壞。
至於廣義的日曬白茶,由於大家傍概念,將日光萎凋或者日曬乾燥的白茶統統定義為日曬白茶。有人追求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弄虛作假,對於不懂茶的小白,越追求這些概念,就越容易遇見有偏差的茶。
就像有些茶友一味追求高海拔,商家就將所有茶葉都標高山茶,普通茶友又無從分辨,結果是花了高山茶的錢,喝到的不一定是高山茶。對於很多概念,即便是資深茶友都很難分辨,何況小白乎。
既想美文贏得天下,又想幹活俘獲芳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沒有深入的學習做茶,僅憑道聽途說,或者走馬觀花的產區遊,是寫不出幹活的,看似熱鬧,摸不清門道的內容,在諮詢如此發達的自媒體時代,終究要被存疑的茶友參透。因為智識的茶友背後也會有有乾貨的茶農,他們在做茶之餘也分享乾貨,以正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