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一到夏季反而出現吃不下飯的現象,一日三餐都吃得很少,還變得挑食。甚至出現長個慢、易感冒、精神不活潑、多動、頭髮稀疏發黃,大便也溏稀不成形等症狀,好像是生了什麼病一樣,很多寶爸寶媽們都很著急。
這究竟是怎麼了呢?是寶寶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嗎?
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入夏後,寶寶體內的鋅含量失衡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氣溫高、溼熱。但今年氣候異常,雨水又比較多,寒、溼、熱並行,更易導致寶寶體內鋅的失衡。
在飲食上,家長經常在夏天給寶寶餵各種冷飲降暑,吃冷食,如冰棒、酸奶、奶酪棒、冰淇淋等。加上開空調,此時寒溼就會埋在寶寶體內。
三伏天裡氣溫最高,寶寶易受陽光曝曬,又可能引起寶寶體內溼熱內盛。
此時,寶寶體外有溼熱侵襲,內有寒溼滯留,溼氣裡應外合,對寶寶的危害更大。
原本寶寶的腸胃就比大人嬌嫩很多,因此更容易出現鋅失衡的各種症狀。
當寶寶出現吃不下飯、厭食、挑食的症狀時,不妨讓寶寶伸出舌頭,家長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如果寶寶舌頭出現圖中的樣子,就像下面這種:
再觀察下寶寶的指甲上是否長有白斑,手指是否長了倒刺:
一旦寶寶舌頭和手指上出現這些信號,說明寶寶很可能已經鋅失衡了!寶寶一旦已經鋅失衡,那麼後果非同小可,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有些寶媽可能聽說過「中國 60% 的孩子都缺鋅」的說法,目前已有媒體闢謠說這是2000 年的調研數據,和現在不符。
但是,在2013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顯示:
1~3 歲 鋅推薦攝入量 4 mg(實際平均攝入量 3.2 mg)
4~7 歲 鋅推薦攝入量 5.5 mg(實際平均攝入量 4.6 mg)
因此,總體來看,我國兒童仍然存在普遍的鋅攝入不足。但很多家長卻對此關注不足,最終影響寶寶健康發育。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鋅失衡?看看下面的症狀,你家寶寶有幾項:
1. 食慾減退:挑食、厭食、拒食,普遍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不主動進食;
2. 亂吃奇怪東西,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髮、紙屑、生米、牆灰、泥土、沙石等;
3. 生長發育緩慢,身高比同齡組低3—6釐米,體重輕2—3公斤;
4. 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發燒,反覆呼吸道感染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出虛汗、睡覺盜汗等;
5. 指甲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
6.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7. 多動、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8. 視力問題:視力下降,容易導致夜視困難、近視、遠視、散光等;
9. 皮膚損害:出現外傷時,傷口不容易癒合;易患皮炎、頑固性溼疹;
10.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
符合的越多,說明寶寶鋅失衡的可能性就越大。到夏季,這些症狀很可能會更加嚴重。
兒科醫生認為,鋅的長期缺乏會對孩子生長發育產生嚴重不良影響,並且會一直影響到孩子青春期,導致性發育遲緩。
如果不及時預防,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成為寶寶生長發育不良的元兇,更有可能隨著年齡增長,造成一些極難根治的頑疾。
如何預防鋅失衡是確保寶寶健康發育的關鍵。尤其在夏季,寶寶更易出現鋅攝入不足和過量鋅流失的風險。因此,夏季給寶寶補鋅更加刻不容緩。
補鋅是食補還是藥補好?答案是顯然的,是藥三分毒。年紀更小的寶寶更加需要謹慎。
藥補、保健品補,都應當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服用。
自己亂補,很可能會導致鋅過量,同樣會造成寶寶的鋅失衡,形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家長應該多給寶寶吃富鋅食物,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鋅含量較高的食物,配製成色、香、味、美、形多樣化的平衡膳食。
據檢測發現,含鋅量最高的是動物性食物,比如海鮮、瘦肉、魚類、動物內臟、蛋類等,其中牡蠣、魷魚、牛排、雞肉、豬肉、豬肝等鋅含量很高。
植物性食物,如花生、山核桃、巴旦木等堅果類食物,鋅含量也很充足。媽媽可以根據食物的含鋅情況給孩子每天做一些不同的食物,注意在一日三餐膳食中合理搭配葷素。
孩子如果夏天胃口變小,在飯前給孩子餵幾片祥明鋅硒康能促進食慾。味道類似於香酥雞蛋黃。飯前吃不會刺激腸胃。優質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很適合給孩子預防鋅失衡,很多寶寶非常喜歡吃。
溫馨提示:
孩子在三伏天更容易鋅失衡。如果家長長期忽視寶寶的這些細微變化,很可能會造成寶寶鋅失衡的加劇,進而長期影響寶寶的健康。
孩子的健康成長始終需要家長的萬分小心。平時家長可以多留個心眼,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營養補充一定要到位,只有食補才能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