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春節了,家住渝中區學田灣社區66歲的左輝模和老伴周洪秀,早早準備好香腸臘肉等年貨。「現在準備年貨很方便,甩開膀子買,不像40年前憑票。」左輝模說,那時每個月憑肉票和油票一個人能買一斤豬肉和半斤菜油。要換斤白酒,還要有『8搭2』。」
「8搭2」是什麼?聊起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左輝模一邊翻開收藏多年的糧票、油票、外匯券、工業券等,一邊對記者說,這是重慶言子。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實習生 安蘭 文 畢克勤 攝
當年幾層手帕包裹糧票肉票
左輝模家住學田灣棗香苑,樓下是久負盛名的學田灣大陽溝菜市場。混著一股菜市場獨有的氣味,爬上5樓就是左輝模家。
知道記者要來,左輝模家的茶几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票證,糧證、糧票、油票、外匯券、工業券……,糧票上有「1市斤」「2市斤」「10市斤」字樣,年代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對於90後記者來說,這些票證很陌生,但是票證上的朝天門、大禮堂、紅巖村等地標卻很熟悉。
左輝模介紹,除了這些重慶的地標性建築,有些票證上還有當年的重鋼等企業。「這些票證放在當時,就是現在年輕人說的土豪,父母輩得用幾層手帕包裹好。」左輝模說,當年家裡9口人,就盼著每月23日拿糧證和糧票到學田灣糧店去買糧、買油,那是最高興的事。
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物資供應緊張,每家每戶必需生活用品均採取定量供應。左輝模的記憶中,當時城鎮居民每月26斤糧食,機關幹部及教師也是每月26斤,中學生每月32斤。過年時,最多也就憑特殊供應票買些糖果糕點,讓全家人高興高興。錢對他們這代人來說,更多用於看電影、買冰糕。「哪像今天,想吃頓好的,拿錢下館子或者買點好的回家做就是。」左輝模說。
「8搭2」能換一斤白酒
「當時肉票比較少,每人每月只有1斤,能嘗一下肉味就不錯了。油票每月半斤,布票也很少,做一件冬衣要攢一年的票。」左輝模笑著說,在他的收藏中難覓肉票和布票,因為每個月拿到一斤肉票,都趕緊拿去買肉打牙祭了。
1979年,左輝模從雲南支邊回到重慶上班,雖然物資供應仍然緊張,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老百姓購買渠道多了。
左輝模收藏的工業券和外匯券,在那個時候能買到他眼中的奢侈品。左輝模說,「自行車、縫紉機是當時的大件,不是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的。要買這些大件,必須拿工業券。我記得,一臺上海牌縫紉機就要15張工業券。拿外匯券加工業券,就可以去解放碑友誼商店換好煙、好酒等奢侈品。」
左輝模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活水平好了許多,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吃飽飯。「當時生活條件逐漸變好,重慶人流行一個言子『8搭2』,就是8角錢加2斤糧票可以換一斤白酒。」左輝模說,除了換白酒,當時很多城裡人還拿糧票去農村換雞蛋,比如10斤糧票換10個雞蛋,說明大家開始從吃飽向吃好變化。
「現在什麼都有了」
改革開放後的變化,不僅表現在吃的方面。1979年,左輝模回城後,和妻子周洪秀在上清寺百貨商店上班,是當時令人羨慕的職業。
當年既做採購又做售貨員的周洪秀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城裡的年輕人開始趕時髦。「當時有一款很火的金兔開衫,貨一到人們都是搶著買。由於搶的人多,毛衣賣完,我手膀上經常有淤青。」周洪秀說,「當時還有一種從上海購來純羊毛開士米線,10元一斤,很多朋友託我給他們留點。」
學田灣社區主任徐紅利笑著告訴記者,當時母親用開士米線織了一件毛衣。「我和姐姐搶著穿,最後只有一人一天輪著穿。很多同學去表演節目,還向我們借這件毛衣。」徐紅利說。
周洪秀說,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活動空間也越來越大。當年票據有地域限制,糧票分為本地糧票和全國糧票兩種,如果要到外地出差,就得提前到單位開介紹信換全國糧票。要不然到了外地有錢也吃不了飯。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交通改善,南下淘金的人越來越多,周邊區縣到重慶主城找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左輝模家桌上還放著當時的公交卡年票,市區每年8月,郊區每年35元。周洪秀說:「當年公交沒有現在方便,很多趕著坐車的人翻越欄杆擠上車,車上人多空間小,每到夏天氣味就讓人受不了,甚至產生了像『擠累壓』『越欄』這樣的言子,也算是當年那個時代的生活寫照。
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公用電話卡、福彩等新鮮事物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在左輝模收藏的票證裡,就有1997年的電信電話卡,1999年的一套福利彩票。記者看到,16張一套的彩票印有當時重慶引以為傲的工業產品和市政建設成就,比如慶鈴汽車、嘉陵摩託、江北機場、珊瑚公園等。
「現在什麼都有了,香腸臘肉還要選土豬肉。家裡年貨早就準備好了,以前過年時才有的特殊供應票也退出歷史舞臺了。」左輝模看著滿桌票證,樂呵呵對記者說。
【編輯:丁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