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搭2」啥意思?幾十年票證變遷,記錄百姓生活變化

2021-01-08 鹹寧新聞網

又要到春節了,家住渝中區學田灣社區66歲的左輝模和老伴周洪秀,早早準備好香腸臘肉等年貨。「現在準備年貨很方便,甩開膀子買,不像40年前憑票。」左輝模說,那時每個月憑肉票和油票一個人能買一斤豬肉和半斤菜油。要換斤白酒,還要有『8搭2』。」

「8搭2」是什麼?聊起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左輝模一邊翻開收藏多年的糧票、油票、外匯券、工業券等,一邊對記者說,這是重慶言子。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實習生 安蘭 文 畢克勤 攝

當年幾層手帕包裹糧票肉票

左輝模家住學田灣棗香苑,樓下是久負盛名的學田灣大陽溝菜市場。混著一股菜市場獨有的氣味,爬上5樓就是左輝模家。

知道記者要來,左輝模家的茶几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票證,糧證、糧票、油票、外匯券、工業券……,糧票上有「1市斤」「2市斤」「10市斤」字樣,年代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對於90後記者來說,這些票證很陌生,但是票證上的朝天門、大禮堂、紅巖村等地標卻很熟悉。

左輝模介紹,除了這些重慶的地標性建築,有些票證上還有當年的重鋼等企業。「這些票證放在當時,就是現在年輕人說的土豪,父母輩得用幾層手帕包裹好。」左輝模說,當年家裡9口人,就盼著每月23日拿糧證和糧票到學田灣糧店去買糧、買油,那是最高興的事。

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物資供應緊張,每家每戶必需生活用品均採取定量供應。左輝模的記憶中,當時城鎮居民每月26斤糧食,機關幹部及教師也是每月26斤,中學生每月32斤。過年時,最多也就憑特殊供應票買些糖果糕點,讓全家人高興高興。錢對他們這代人來說,更多用於看電影、買冰糕。「哪像今天,想吃頓好的,拿錢下館子或者買點好的回家做就是。」左輝模說。

「8搭2」能換一斤白酒

「當時肉票比較少,每人每月只有1斤,能嘗一下肉味就不錯了。油票每月半斤,布票也很少,做一件冬衣要攢一年的票。」左輝模笑著說,在他的收藏中難覓肉票和布票,因為每個月拿到一斤肉票,都趕緊拿去買肉打牙祭了。

1979年,左輝模從雲南支邊回到重慶上班,雖然物資供應仍然緊張,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老百姓購買渠道多了。

左輝模收藏的工業券和外匯券,在那個時候能買到他眼中的奢侈品。左輝模說,「自行車、縫紉機是當時的大件,不是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的。要買這些大件,必須拿工業券。我記得,一臺上海牌縫紉機就要15張工業券。拿外匯券加工業券,就可以去解放碑友誼商店換好煙、好酒等奢侈品。」

左輝模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活水平好了許多,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吃飽飯。「當時生活條件逐漸變好,重慶人流行一個言子『8搭2』,就是8角錢加2斤糧票可以換一斤白酒。」左輝模說,除了換白酒,當時很多城裡人還拿糧票去農村換雞蛋,比如10斤糧票換10個雞蛋,說明大家開始從吃飽向吃好變化。

「現在什麼都有了」

改革開放後的變化,不僅表現在吃的方面。1979年,左輝模回城後,和妻子周洪秀在上清寺百貨商店上班,是當時令人羨慕的職業。

當年既做採購又做售貨員的周洪秀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城裡的年輕人開始趕時髦。「當時有一款很火的金兔開衫,貨一到人們都是搶著買。由於搶的人多,毛衣賣完,我手膀上經常有淤青。」周洪秀說,「當時還有一種從上海購來純羊毛開士米線,10元一斤,很多朋友託我給他們留點。」

學田灣社區主任徐紅利笑著告訴記者,當時母親用開士米線織了一件毛衣。「我和姐姐搶著穿,最後只有一人一天輪著穿。很多同學去表演節目,還向我們借這件毛衣。」徐紅利說。

周洪秀說,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活動空間也越來越大。當年票據有地域限制,糧票分為本地糧票和全國糧票兩種,如果要到外地出差,就得提前到單位開介紹信換全國糧票。要不然到了外地有錢也吃不了飯。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交通改善,南下淘金的人越來越多,周邊區縣到重慶主城找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左輝模家桌上還放著當時的公交卡年票,市區每年8月,郊區每年35元。周洪秀說:「當年公交沒有現在方便,很多趕著坐車的人翻越欄杆擠上車,車上人多空間小,每到夏天氣味就讓人受不了,甚至產生了像『擠累壓』『越欄』這樣的言子,也算是當年那個時代的生活寫照。

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公用電話卡、福彩等新鮮事物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在左輝模收藏的票證裡,就有1997年的電信電話卡,1999年的一套福利彩票。記者看到,16張一套的彩票印有當時重慶引以為傲的工業產品和市政建設成就,比如慶鈴汽車、嘉陵摩託、江北機場、珊瑚公園等。

「現在什麼都有了,香腸臘肉還要選土豬肉。家裡年貨早就準備好了,以前過年時才有的特殊供應票也退出歷史舞臺了。」左輝模看著滿桌票證,樂呵呵對記者說。

【編輯:丁寶秀】

相關焦點

  • 23010天,她用60本流水帳記錄生活變遷
    23010天,她用60本流水帳記錄生活變遷 2020-09-26 16: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在哈爾濱有一位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收支明細的老人。她就是今年已經78歲的孫玉芝大娘,她的10本家庭收支帳本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當時月工資幾十元錢養一家的情況比較普遍。孫大娘家也不例外。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帳本故事串聯成書,以小帳本記錄新中國70年大變革大發展,講述新中國70年來的帳本經濟史:從柴米油鹽的票據、元角分釐的計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閒玩樂的開支,再到工作收入、買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帳本裡各種的大小事,以及背後的國家發展、改革邏輯、政策軌跡。書中以微觀視角進行宏大敘事,刻錄新中國70年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軌跡。
  • 視覺圖像記錄城市變遷史
    主辦方希望通過多樣化、多維度的視覺呈現,讓觀眾能夠更加立體地感知武漢的文化變遷。 該展以視覺圖像來記錄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用老照片及作為互文映照的各類藝術作品一起作為老武漢的景觀圖像訴說這座城市在社會、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故事。本次展覽從敘事結構上分為老武漢和新武漢兩大板塊。
  • 年度熱詞出爐記錄時代變遷 新思想新理念迭出
    原標題:年度熱詞出爐 記錄時代變遷 本次活動共收到網友推薦的字詞數千條,推薦和投票點擊量達2億次。「享」「初心」「智」「人類命運共同體」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和國際詞。此前《咬文嚼字》雜誌編輯部也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榜單。「十九大」「新時代」「共享」「人工智慧」「不忘初心」等詞語入選多個榜單。   這些詞高度概括了2017年度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事,記錄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百姓的生活。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堅持記錄家庭收支,90年代帳目精確到分山藥2斤,7.4元;紅棗0.7斤,10.2元;木耳0.3斤,12.1元……3月3月上午,收拾完家務,伏靜趕忙拿出一個小本子,把當天的開銷記在上面,而本子的封面整齊的寫著「2016年3月家庭現金收支日記」。
  • 從「恩格爾係數」看生活變遷
    從「恩格爾係數」看生活變遷▲1988年1月13日,《北京日報》1版2019年10月1日,《北京日報》10版2001年4月30日,《北京日報》9版2007年4月11日,《北京日報》8版▲1993年2月12日,《北京日報》2版1997年8月10日,《北京日報》1版▲1999年4月10日,《北京日報》5版2002年3月14日,《北京日報》6版2007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9版
  • 68歲花甲老人50年日記記錄鄉村變化
    ,家庭生活越來越好,農村生活越來越美的歲月變遷。黨春長是安仁鎮顧賢村二組村民,在他的書桌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十本新舊不一的日記本,而這些就是他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記錄的家庭日記。翻開最早一本,當年的第一頁日記記錄的是1968年4月23日,生產隊一起修渠、種蔥,掙工分的場景,正是當時那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讓黨春長萌生了長期寫日記的記錄生活的想法。
  • 哈佛大學「中國通」宋怡明抵滬 講述田野調查收集的百姓生活變遷
    在走訪中國的福建沿海地區過程中,他常常深入當地百姓家,通過走訪鄉民、收集家譜、地方志等方式,剖析了中國社會與歷史中隱藏許久的「被統治的藝術」。這些軍戶在變遷中通過家譜、地方志的形式記錄下了軍戶制度影響下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也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創造出了各種趨利避害的策略。  《被統治的藝術》一書分三大部分,分別講述了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生活。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於,運用了大量家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資料,講述了許多發生在軍戶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實而鮮活的案例,輔以嚴謹、細緻的考辨,構成了這本講述百姓自身歷史的社會史著作。
  • 一涉縣人的「小帳本」記錄了國家「大歷史」
    幾十年來家裡的收支情況翻開帳本就一目了然小帳本連著大社會帳本不僅是一部老百姓個人的家庭生活發展史更印證了一個時代發展的細節和脈絡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讓我們來看一看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王益清的那些老帳本厚厚的5本帳 生活的大變化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1974年至今,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收支帳目的習慣。家裡買菜、買米、買面,甚至買一根冰棍,帳本上都記得清清楚楚。45年的堅持,5本帳本,清晰地反映了這個家庭生活的變化,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發展的大變遷。
  • 香港天水圍:百姓生活20年
    原標題: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丨天水圍:百姓生活20年 作為香港第三代新市鎮,天水圍曲折的發展路徑和其回歸以來20年的變遷很有代表性。新華社記者近日三次走進天水圍,搭輕鐵、進街市,採訪紮根當地20餘年的區議員,入戶訪問當地老住戶,親身感受天水圍的生活質感。
  • 《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近日向社會各界發出徵集老物件的邀請。
  • 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
    氣候本身在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全球角度還是我國的情況,都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4-0.8℃;到目前為止,我國已連續出現了十幾個全國大範圍的暖冬,近50年來的年平均降水量也在逐漸減少等等。然而,氣候變化是指大氣要素平均狀況較長時間的系統性演變,一次強暴雨或雷電的發生顯然不足以說明問題。
  • 「見證身邊變化 記錄美好生活」集體採訪意義大 淄博市民爭相報名
    記者 蒲泫奇 通訊員 馮萍 報導 晨報淄博11月26日訊 11月25日,本報1版以《民生答卷有分量 邀你一起來驗收》為題,報導了張店區委宣傳部聯合多家媒體發起「見證身邊變化 記錄美好生活稿件見報後,不少市民撥打本報熱線,報名參加市民採訪活動,希望共同見證身邊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以前幹過建築方面的工作,看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內心十分激動。」66歲的魏家社區居民宋先生撥打本報熱線電話再次報名參加市民採訪活動,對於去年的採訪活動他至今印象深刻,希望再次親身體驗這一年來身邊發生的變化。
  • 王福春:用鏡頭記錄鐵路與中國人的變遷
    今年77歲的王福春生長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從事攝影已經40多年,拍攝了幾十萬張照片,出版了《火車上的中國人》,與《生活中的中國人》《地鐵裡的中國人》組成了三部曲。這些照片是他對生活的觀察,也記錄下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王福春拍攝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組圖深受矚目,曾獲美國洛杉磯社會紀實攝影傑出貢獻獎等國際大獎還有各種國內獎。
  •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
    人教版必修二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通過觀看課件和課外收集資料,掌握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了解其原因;總結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的能力;回憶已學知識,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本質,培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 78歲老人自製家庭帳簿溫暖折射家國變遷
    歲月無聲,時光流轉,這樣一份家庭帳簿檔案史承載著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更濃縮和反映著家國變遷的時代回聲,成為家國記憶的一部分。翻看這些厚實的家庭帳簿,國家變遷投射在個體家庭的記憶越發清晰,這份記憶也讓駱宗明老人內心充盈著滿滿的幸福與自豪。
  • 奇葩聊天記錄:老爸,呵呵,到底是個啥意思!
    奇葩聊天記錄:多大個人了,還這麼不小心!奇葩聊天記錄:你有什麼想不開的跟爸說,別想不開!奇葩聊天記錄:你倆什麼時候在一起的,放假的時候,帶回來媽媽看看!奇葩聊天記錄:爸爸,我怎麼不知道你化學這麼好!奇葩聊天記錄:你怎麼成狗了?奇葩聊天記錄:我說的鳳姐和你說的鳳姐不是一個人!
  • 【我和我的祖國】用詩詞記錄時代變遷 謳歌祖國發展
    新疆新聞在線網1月14日消息(記者 柴林):烏魯木齊市退休職工於鴻博用詩詞記錄時代變遷,謳歌祖國發展。今年84歲的於鴻博老人,1960年作為支邊青年從上海來到烏魯木齊市七一紡織廠工作,在這個廠一直幹到退休。近60年來,烏魯木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好詩詞的於鴻博退休後萌發了用詩歌記錄生活變化的念頭。
  • 電靚百姓美好生活
    在百姓樂開花的背後,有國網高密市供電公司幹部員工不畏艱難、甘於吃苦的拼搏奉獻。今天,跟大家一起來瞧瞧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東流口子村的用電變遷。 東流口子作為一個村名,比較奇特。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從前有一年膠河發大水衝進村莊,又從村東流出去,村莊便改名為東流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