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訊,4月初的延慶深山還沒返青,一派冬日裡的蕭索景象。清明節前的一天,小張家口村胡家坡的半山腰上,出現了幾個黃菊和白菊組成的花籃,給這座荒山添了些許色彩。提花藍的是延慶區民政局優撫科的閆永傑和同事們,每年清明節前,他們都會來到半山腰的雜草叢間,給這裡的6座散葬烈士墓獻花、掃墓、培土……
從2015年前後開始,延慶區民政局啟動了對全區零散烈士墓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兩年多來,閆永傑參與尋找、確認的零散烈士墓共36座,其中29座已遷至陵園或墓區集體管理,還有7座像胡家坡的烈士墓這樣在當地實施維護。這36座烈士墓當中,有21座都是無名烈士墓,全都是閆永傑和同事一個一個實地探訪和確認出來的。對於31歲的閆永傑來說,每確認一座烈士墓,都是一次對先烈的告慰。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一年祭拜逝者、緬懷先烈的日子。
我們從課本上讀過黃繼光、劉胡蘭,在螢屏上看過《英雄兒女》、《上甘嶺》,多年來,烈士們的事跡和精神成為我們砥礪前行的動力。
然而,還有更多的烈士,他們投身革命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留下姓名。他們的墓碑上只有「無名烈士」四個字,甚至連碑都沒有,只是一個雜草叢生的無名冢。
自2011年開始,北京就啟動了專門針對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普查工作,7年來,各區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散葬烈士墓的遷移、整合、修繕,並已建立起長效管理保護機制。各區從事這項工作的民政工作人員,為了尋找這些烈士墓付出了艱辛,為了將烈士遺骨完整地遷出絞盡了腦汁,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些為和平付出生命的英烈們,一個都不能少。
胡家坡其實是座野山,如果不帶著鐮刀和耙子上山,恐怕衣服褲子很難不被劃破。「看著腳底下,有溝。」「我給你壓著樹杈子,你先過。」在小張家口村村民王秋城地帶領下,記者跟著閆永傑躲開野草枝條,踩著乾枯的蒿草,經歷了半個小時的山路,最終來到了胡家坡的半山腰。在這裡,有一塊相對開闊的平地,一塊碑石和6座墳冢坐落於此。
走到墓前,閆永傑就像來看自家的故人,很自然地上前鞠上一躬,彎下腰,用隨身帶的耙子把墓四周的枯枝和雜草清理清理。6座土墳一字排開,只有左數第3座墳前立了一塊寫有「高自斌之墓」的墓碑,其他5座都沒有名字。在6座墳的正前方,豎著一塊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石碑。碑很新,是延慶區民政局2016年為他們立下的。
閆永傑今年31歲,啟動零散烈士墓搶救性保護工作之前,他還是個皮膚白皙、眉清目秀的小夥子。如今,經常在深山裡開展工作的他,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眼角堆起了小碎褶兒,完全不像個「坐辦公室的」。零散烈士墓搶救性保護工作啟動以來,民政局優撫科從全區各鄉鎮收集上172條相關線索,閆永傑和同事奔走在山間地頭的時間遠超坐辦公室的時間,尋訪、核對、確認英雄冢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這36座零散烈士墓都是他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2015年底的一天,小張家口村上報,村裡的胡家坡上有7座烈士墓。閆永傑立刻開著車來到積雪遍地的小張家口村。村裡上了歲數的老人兒全聚到了村委會,村子的歷史在老人們的話語間逐漸展現。小張家口村地處河北進京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戰爭歲月裡,不少本地人為了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麼多年來,村裡人一直口口相傳,胡家坡上安葬有王茂祥、高自斌、王佔明和幾位不知姓名的烈士,一共7位。「70年代以前,都是散葬在山上的,我們小時候一到清明就去掃墓,那時候遷過一次墳,村民把幾個墳都集中到高自斌的墳旁邊了,方便祭掃。」今年62歲的村民王秋城對此印象深刻,閆永傑來調查的時候,他也參與了發言。
為了確定一個墓碑是否是烈士墓,閆永傑只能反覆考證,找村裡不同的年長者,如果收集來的線索重疊度高,那麼可信度就高。慶幸的是,小張家口村裡很多老人還能記得胡家坡上那幾個烈士的事跡:有的是遭到敵人圍困後被打死的,有的是在外地犧牲了被帶回來安葬的,他們犧牲的時間橫跨了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勝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光是閆永傑自己,就用了半個月跑了8個鄉鎮,調查了72座烈士墓。
在小張家口村村民們提供的7座烈士墓當中,只有一座有名有姓有墓碑,就是高自斌烈士墓,由他的家人維護。而對於其他的墓,有的能記住名字,有的只知道是王家的兒子,或者是孟家的兩兄弟。閆永傑仔細記錄下老人們的回憶,那段時間,他不是回單位查資料,就是往村子裡採訪老人、上山尋找墓地。經過調查和核對,閆永傑最終確認小張家口村共有6座烈士墓,就是現在胡家坡半山腰上的6座,「村民們口口相傳有7座,但我們只找到了6座,如果之後還有發現,我們還會繼續確認。」
在山上找到這6座烈士墓的時候,閆永傑有些感慨。「除了高自斌的有人維護,其他5個墳風化比較嚴重,最右邊的那個墳上的土已經不多了,再不搶救可能都看不出來了。」6座烈士墓被認定之後,按照程序,烈士墓是需要被遷至烈士陵園集中管理的,但是除了高自斌的墓由家人維護不打算遷移之外,剩下的5座無名烈士雖然知曉了兩個名字,但沒人能準確地指出哪個名字對應著哪個墳,為了尊重英烈,因此也和高自斌的墓一起就地維護。
通過這次確認,閆永傑為有姓名的烈士整理出了生平,雖然寥寥幾句,但永載史冊。「王茂祥烈士1923年出生,延慶縣小張家口村人,1941年4月參加革命,1944年3月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犧牲地點:延慶縣高廟屯村……」「王佔明烈士1923年出生,延慶縣小張家口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1947年2月犧牲,犧牲地點:延慶縣張五堡村……」「高自斌烈士1948年出生,延慶縣小張家口村人,1965年入團,1968年犧牲,犧牲地點:安徽省……」
每一個被確認的零散烈士墓,都是閆永傑和同事們不辭辛苦地跑下來的,「一個都不能少」是他們對這項工作的唯一信條。閆永傑經常早晨8點出門,下午5點還在山上轉悠。兩年多來,閆永傑共參與整理符合遷葬或就地維護條件的散葬烈士墓36座。這些零散烈士墓中,郝文亮等22座烈士墓遷葬至八達嶺烈士陵園,張楚飛等7座烈士墓遷入珍珠泉鄉烈士集中安葬墓區,高自斌等7座烈士墓就地立碑維護。
儘管已經幫助36位烈士更有尊嚴地被後人悼念和瞻仰,閆永傑說自己還會繼續找下去,作為黨員的他,覺得這就是他的使命。「因為每一位烈士,都不該被遺忘。」
順義區:現有有名烈士暮294座,無名烈士暮38座。
大興區:現有700多座烈士墓,其中無名烈士墓7座。
平谷區:現有有名烈士墓263座,無名烈士墓151座。
朝陽區:現有有名烈士墓5座,無名烈士紀念碑1座。
昌平區:現有有名烈士墓253座,無名烈士墓320座。
豐臺區:現有有名烈士墓5座。
石景山:現有無名烈士墓1座。
門頭溝:現有無名烈士墓2座。
密雲區:現有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1座,安葬烈士360人;由親屬管理的烈士墓18座;全區安葬在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共610人。
懷柔區:現有有名烈士墓243座,無名烈士墓800餘座,無名烈士墓全部納入正規陵園管理。
延慶區:現有無名烈士530名,有名烈士2165個,絕大多數分散在全區22個革命烈士設施中,少數就地維護。
(原標題:172條線索找出36座英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