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河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例;
1月3日,河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4例,無症狀感染者13例;
1月4日,河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4例。無症狀感染者30例;
1月5日,河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0例,無症狀感染者43例;
1月6日,河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1例,無症狀感染者69例;
……
1月6日晚,河北石家莊市、邢臺市分別召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發布疫情防控最新消息。
據邢臺市新聞發布會通報,邢臺南宮傳播的病毒與歐洲輸入病毒高度同源,具有流行病學聯繫,從而明確了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學途徑。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5日表示,石家莊傳播的病毒與邢臺南宮高度同源,南宮市的病例與石家莊有流行病學聯繫,可能是同一起病毒傳播所致。
石家莊:全員核酸檢測
目前發現7例陽性樣本
● 石家莊從6日凌晨開始,已組織各方檢測力量19754人,進行全市全員核酸檢測。截至6日下午5點,累計採樣約200萬人份,送檢593757人,發現陽性樣本7例。
● 自6日起,石家莊市藁(gǎo)城區全域升為高風險地區。從5日開始,藁城區進行全區全員核酸檢測。截至6日下午6點,完成採樣639792份,剩餘的將在今晚全部完成。
●石家莊各小區原則上只保留一個出入口,保證所有的出入口必須有不少於兩人24小時值班值守,同時落實好防控措施。
● 石家莊教育局:安排這三天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停止線下的教育教學活動。
●全面加強進出石家莊市車輛管控工作,同時對所有外來進市人員進行掃碼、測溫、登記。
● 河北省衛健委今天緊急從外地抽調1000名醫務人員,6日下午已到位,明天還將支援2000名醫務人員。
這次疫情為什麼傳的這麼快?
河北這波疫情,有個很明顯的特點——中老年人居多,聚集性感染為主,並且防護意識不強。 比如石家莊33例中, 50歲以上的有23人,年紀最大的89歲。 疫情為什麼在這些中老年人中,傳播得這麼快? 從在官方通報的病例行程軌跡來看,關鍵跟一場婚宴,和村裡的某場活動有關。12月28日,村裡有喜事,婚宴定在機場北路的某飯店,離正定機場很近,村裡很多人都去參加了。1月2日通報的首例患者,參加婚禮過後沒幾天,就感覺嗓子疼、難受。 後來,飯店的一位同村廚師也確診。 這場婚宴,還有9名西安市民也參加了,並乘地鐵回家。
還有就是通報裡頻頻提及的某場「活動」。 從流調上看,在12月31日的前14天,大多數中老年人,每周都會在固定時間在村裡參加了這場活動。
有人每周二、周五參加,有人每周三、周五參加,還有人連著兩個周日參加。
連鄰村劉家佐村的人,都會來串門。 或許正是通過這個活動,把病毒帶回了自家村裡。
而1月5日新增的確診病例中,來自東橋寨村的確診病例,也有提及參加了「活動」。
所以,到底是啥活動,能讓這麼多中老年人,這麼熱衷地參加? 可以想像一下,集會上,大多中老年人不愛戴口罩,但愛嘮嗑。尤其老夥伴見面,聊起天來,唾液橫飛,病毒也隨之擴散開來。 對於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來說,本以為留守老父母在小地方很安全,沒想到以這種方式失守,春節還想回村裡過年呢……
50個中高風險地區
為何集中在北方城市?
梳理近期疫情形勢後,我們注意到,目前全國的中高風險區域達50個。其中,河北有1個高風險區域和3個中風險區域,北京有7個中風險區域,黑龍江有6個中風險區域,遼寧有33個中風險區域。目前,中高風險區域基本都集中在北方省份。
基於該現象,有網友討論說,這是否意味著高緯度地區或者北方城市在冬季出現疫情的風險更高?
對此,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盧洪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氣溫降低,無論是物品還是環境,沾染病毒以後,病毒的存在時間更長,相對來說傳染性更明顯。另一方面,北方越冷的地方,人們越容易在封閉、溫暖的空間中活動,這就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傳播。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則認為,這種現象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從全球範圍來看,南北方差異其實並不顯著。不過金冬雁也認同盧洪洲的看法——到了冬季,人們室內活動增多,導致人員聚集,所以出現疫情散發也並不奇怪。
金冬雁表示,由於目前國內社會活動基本正常化,所以當務之急其實是防止超級傳播的出現。「沒有發現疫情,不代表沒有疫情;發現了疫情,不代表疫情很嚴重。」金冬雁指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在每一次散發疫情出現時弄清楚,病毒傳染範圍有多廣,影響有多大。
關於超級傳播,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有過解讀。大連此輪疫情出現了「1傳11+33」的超級傳播現象,馮子健指出,這個疾病特別容易形成超級傳播現象。感染者裡有相當高比例的人並不傳播,不會造成二代病例,有小部分人會出現小於R0數值(基本傳染數,即疫情中每個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的二代病例,還有10%左右的感染者或病人,會傳播超過基本傳播數,即二代病例會超過3個,這樣就構成了超級傳播現象,這是新冠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徵。
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是否變長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期部分地區疫情的源頭均始於隔離期滿14天的人員。
根據北京市衛健委通報,2020年12月下旬,一名27歲的吉林籍男子於11月28日由香港抵達北京後,接受了14天的集中隔離,隔離期(12月12日結束)結束後入住酒仙橋地區酒店,第二天便出現發熱腹瀉等症狀。之後確診。
我們注意到,不僅北京不止出現了這一例個案,瀋陽、濱州、無錫也均發現了類似情況。
受此現象影響,不少地區開始調整境外人員集中隔離政策。12月21日,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自當日晚10時起從中國內地及臺灣地區以外國家和地區入境隔離由14天增至21天。
12月29日,浙江規定對入境人員實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入境者先在酒店進行14天集中隔離,再進行7天的居家隔離,獲得「綠色健康碼」後,還要再配合社區完成最後7天的健康監測。
1月5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在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北京及全國多個城市相繼出現入境人員在結束14天集中觀察後確診並引發本土病例的突出情況,為切實防範超長潛伏期感染者所引發的疫情風險,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決定對入境進京人員實施「14+7」健康管理措施。
這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是否變長了,隔離政策都將隨之調整?
金冬雁表示目前尚無定論,因為還沒有找到相關證據。而隔離14天期間核酸檢測陰性,也有可能是因為檢測採集手法或者病毒感染過深導致。金冬雁表示,這提示醫護工作者,一定要打起精神,不能放鬆警惕,不能有疏忽,除了核酸檢測結果以外還要及時關注被隔離人員是否出現身體症狀。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薛迪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指出,對於病毒感染來說,潛伏期是一個時間段,而不是恆定的。集中隔離期定為14天是基於醫學評估的綜合考慮,新冠病毒感染後大概率14天之內都會發病,「隔離時間太長了也影響隔離人員的工作和生活。」
薛迪表示,雖然可能存在潛伏期超過14天的小概率病例出現,但只要能夠做到早發現早報告,風險仍然是可控的。
盧洪洲則指出,實際上從疫情開始之初就存在這種情況,但這並不能表明疾病潛伏期延長了,可能跟很多因素都有關係。但是「14+7」的政策是有效果的,可以把更多的這類病人找到,所以不同地區可以因地制宜的延長隔離時間,以確保防疫安全。
疫情尚未結束,
防控不可鬆懈!
勤洗手戴口罩,
做好個人防護!
點擊播放 GIF 0.0M
喜歡點在看,有用就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