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健康科普堂 | 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發季,孩子家長要警惕》
天氣逐漸轉冷了,病毒也開始肆意流行,讓寶爸寶媽們既害怕又頭疼的手足口病也到了高發季節,所以這個期間寶媽寶爸們一定要高度注意。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常見病毒性傳染病。學齡前兒童多發,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皰疹,口腔皰疹後期形成潰瘍。部分有反覆高熱,特別是重症患者會高熱不退,少數患兒會引起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年齡越小的發生重症機率就相對較高。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多種,腸道病毒71型(EV71)是導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且是導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體。
得了手足口病有什麼表現?
發病初期,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一般在38-39°C左右,同時會出現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等表現。
發病1-2天後,孩子的手上、腳上、臀部和口腔內頰部、舌、口唇內側等處會逐漸出現紅色斑點,這些斑點會逐漸發展為皰疹,潰破後形成潰瘍,造成劇烈的疼痛。很多孩子因為疼痛會哭鬧不止。
絕大多數患兒的皰疹在3-4天後,可以自行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
發病後7-10天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
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可導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怎樣傳播的?
手足口病患者、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向外界傳播。
密切接觸是該病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觸患者抓破的水皰而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因此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飲食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間,很可能發生幼託機構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
寶媽寶爸們該怎麼防範?
預防手足口病,關鍵是做好衛生工作,切斷手足口病的傳染途徑。
首先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外出後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儘量避免帶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其次要做好室內室外的衛生清潔工作。勤曬衣被,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每天對幼兒用品及時消毒。對於幼兒的玩具、奶瓶、奶嘴、餐具等生活用品和個人用品要及時清洗、消毒。
加強幼兒免疫力。注意食譜的合理性,注重營養搭配;多帶孩子出去運動、曬曬太陽;保證孩子充足的休息與睡眠。
最後要避免接觸患兒。不與患病兒童玩耍和密切接觸,二胎家庭,如一個孩子發病,要注意及時隔離觀察。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愈性疾病,若無併發症,大多數患兒能在7-10天內治癒,請寶爸寶媽們保持冷靜別驚慌。但若產生疑似病症,請不要堅持上幼兒園,避免疾病進一步傳染,應及時護理或前往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