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IT:舊工廠上空35米「料塔」,變身10層藝術空間

2020-12-22 一築一事

一直很想爬上東郊記憶的樓頂。試想換個視角,從仰望變成了平視甚至俯視,那些高大的車間、煙囪、塔樓......會是什麼樣子?但或許是出於安全考慮,東郊記憶的高樓外牆的樓梯似乎都被封閉了。不排除有膽大冒險的,但幾乎沒看見過有人爬上頂樓。直到這個改造自紅光電子管廠「料塔」的10層建築LIMIT,讓我在東郊記憶實現了「爬樓自由」。圖中那棟白色的建築就是LIMIT。

從東郊記憶的南大門進來,一眼就望見了LIMIT所在的塔樓,夾雜在一片由廠房、水塔、煙囪、管道交織而成的建築群裡。這棟塔樓沒有旁邊煙囪那麼高聳入雲,但垂直高度也達到了35米。10層的樓,我只爬一半就氣喘籲籲了,更別說還上上下下幾次三番。據說搬進這裡工作一個月,不少人都瘦了四五斤。下樓吃飯,上樓喝杯咖啡,不愁動不起來,去健身房的錢都省了。

自2011年9月開園以來,印象中的東郊記憶只是一片舊工廠,一個工業建築改造的典型案例,一個90%以上生活在成都的人可能都去過的地方。而在LIMIT,我們看到了「東郊記憶」不一樣的可能性。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居民對城市的認知有極大的趨同性,城市中的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誌物構成了決定居民腦海中「城市意向」的關鍵要素。在成都,作為工業遺址的「東郊記憶」,不僅是城市工業化和逆工業化的親歷者,也是這座城市居民們共同擁有的「城市意象」。圖源網絡

「東郊記憶」建成投產於1958年,以前叫紅光電子管廠,大家也習慣叫它773廠或106信箱。作為「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之一,這裡曾誕生了中國第一根黑白顯像管和第一支投影顯像管。「北有首鋼,南有紅光」,足以說明它曾經的榮光。圖源網絡

進入21世紀,由於工業汙染和城市產業格局的調整,成都政府實施了「東調」戰略,紅光電子管廠在2009年徹底搬遷。不過廠區舊址沒有被推倒重建,而是作為工業遺產得以保留改造,成為一個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的多元文化園區。原來的車間、辦公樓被改造成了劇場、影院、酒店、餐廳、酒吧、咖啡館等業態,演藝中心、影立方、東郊食堂等空間,工業空間成為成都市民新的活動地點。攝影:十三

與此同時,新事物也不斷地進入東郊記憶,譬如繁星戲劇村、DOMARTIST設計美學館、造物空間等新的業態空間;蓬皮杜全球都市雙年展、成都咖啡節、 33oz vintange show等各種各樣的活動。方正爾見攝影

通常情況下,城市在「工業化」進程中修建了大量的工廠,這些廠房又會因為「逆工業化」而被淘汰。大量的舊工廠面臨的不外乎是「推倒重建」和「保留更新」兩種命運。它們有的徹底消失了,有的更新面貌了,但毫無疑問,它們成為了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正如東郊記憶,曾經被仰望的,沒有被遺忘。就在今年,東郊記憶又迎來了LIMIT。方正爾見攝影

給60年的老廠房另一種「重生」。一直以來,設計師一為都喜歡和關注著老建築。他想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為這座城市的老建築做保留和改造,也希望完成一個自己的舊建築改造作品。直到2017年,他在東郊記憶發現了一棟塔樓。這棟樓是曾經紅光電子管廠輸送原料的「料塔」。大概一年的時間,二樓成了一為的辦公室,他在這裡反覆修改著這棟樓的改造設計圖紙。

也是在這期間,一為認識了墨舍建築的負責人佳哥,他在尋找工作室場地,而一為也在尋找專業的建築團隊合作。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享這棟塔樓。「作為一個建築團隊,為什麼會選擇和單打獨鬥的一為合作呢?不會有顧慮嗎?」我向墨舍建築的負責人佳哥問道。「我們團隊也就十五六人的規模,不大,強調發揮個體力量。一為的想法也跟我們很契合,在這個塔樓空間我們都能找到我們各自表達的東西。」

改造方案和施工也是墨舍建築和一為共同配合的。比起建築,料塔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中間佇立著3個200多噸的水泥料筒,是曾經傳輸顯像管生產物料的通道,2到4層安放的是對物料進行除塵的裝置。事實上,老建築的改造難度不亞於一臺精細手術,施工時段要配合園區運營時間,拆除的工作很多,施工作業面積很小等等。

一為認為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更好的去使用空間,儘可能地讓店員自己創造內容來完善LIMIT是他想要這個空間所呈現的狀態,「讓美好成為可持續的日常」。在這個過程中跟外界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定期的展覽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他提到自己特別喜歡「一介」,一介也是經老建築改造而來的集合空間,藝術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攝影:可力

之後,LIMIT每年會持續舉辦版畫展,也會有一系列其他類型的展覽。除了辦展,藝術也浸潤在LIMIT的日常裡。LIMIT的店員都是來自藝術專業的學生。大眾可以在LIMIT接觸藝術,藝術專業的學生們也能有一個開心創作的場所。「圖文來自一築一事,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想了解更多「美學與生活、建築與空間」,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系列展開幕
    「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系列展開幕,吸引眾多市民前往觀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肖雄鵬 通訊員 李超群 文/圖)昨日,由坪山區文體局主辦、坪山美術館承辦的跨界藝術大展「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③」——「我的詩人」毛焰、韓東,「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④」——「天堂電影院」厲檳源個展同時開幕。記者獲悉,這是一次跨界行動,亦是中國從未有過的展覽方向和形式。
  • 坪山美術館《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首輪展覽開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育鑾10月24日下午,由深圳市坪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坪山美術館承辦的跨界藝術大展「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首輪展覽拉開序幕。坪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筠,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及受邀的藝術和設計界嘉賓出席活動。「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是一次跨界行動,是中國從未有過的展覽方向和形式。
  • 北京最有名的工廠之一,如今成了免費景區,想去都要預約
    逛完秀池,很快就能看見標誌性的三高爐,雖然還在陸續改造,但已經初具雛形,這個「鋼鐵巨人」很快將實現向「文化巨人」的華麗轉身,未來將化身成一座雄偉優雅的博物館和創意展示空間,向世人講述過往的輝煌。三高爐,這個原來冰冷滄桑的鋼鐵工業機構園區,經過一番梳洗打扮,已經把工業風與藝術感完美融合,舊貌換新顏,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 蘇州那些舊工廠改造的創意園
    這是1956年整合了一些作坊和合作社成立的工廠,在蘇州六城門內的老城區裡曾經也算是個亮點。文匯出版社的工作地在那,一棟單體二層的獨立小樓,和院裡其它的樓群一樣,粉飾一新,過去舊工廠的印跡很少。它的旁邊是個高出路面的停車的地,背景是遺留的牆垣,斑駁紅磚,枯藤攀蔓,依依稀稀舊夢殘影,若是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藍天白雲的天氣,可以拍出悠遠意境的片子。
  • 高線公園:倫敦、紐約工業遺存變身空中藝術街區
    匯集全球知名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和沿線的優美風景,潮汐公園有望成為城市下一處熱門戶外文化休閒活動場所。如何在鋼筋水泥森林中增添一抹綠色,在高樓鱗次櫛比的空間內巧用工業遺存加一些藝術美感?向空中生長,已是不少國際大都市的選擇。
  • 世界上最高全鋼結構塔在河南,388米高空漫步,完勝東京鐵塔
    該塔是世界最高的全鋼結構發射塔,是一座集廣播電視發射、旅遊觀光、跨境E貿易、名畫展覽、文化娛樂、餐飲休閒等多功能的商業藝術文化中心。該塔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設計,總投資8.36億元人民幣。塔高388米,其中,塔主體高268米,桅杆高120米,鋼結構總 約一萬六千噸,在目前已建成的世界全鋼結構電視塔中高度居於第一位,高於同類結構的日本東京鐵塔(333米)和法國艾菲爾鐵塔(321米)。中原福塔在2012年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 位於南京城市200米上空的全藝術平臺,這座美術館在雲端...
    今天(25號),位於南京建鄴區金鷹世界大廈52層的金鷹美術館舉辦開幕儀式,兩大預熱展覽項目:「全景:世界的因緣際會」以及「對流:With/Against the flow」首次呈現,這座在城市200米空中的超震撼美術館在雲端中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9月26日起正式對公眾預熱運營。
  • 老社區變身藝術空間,多個文創品牌進駐
    一年多以前,這裡還是西關版的「七十二家房客」,舊廠房改造的宿舍裡容納了23戶人家和諧相處。如今,經過整體加固和翻新改造,設計師獨立工作室進駐後,這裡成為一個滿載創意、理想和溫度的集合體。這裡就是位於荔灣區金花街僑興新街的敬梓裡文創社區,集零售、手工、課程、獨立品牌、工作室、輕食、休閒等功能的藝術綜合體。
  • 35米長的阿茲慕超級遊艇,演繹著時代藝術風格與空間的設計傑作
    Azimut Grande 35 Metri 提供了同類產品中最好的建造質量水平,整個上層結構和硬頂完全由碳纖維和環氧樹脂構成,重量僅達7.5噸,提供更大的空間感和舒適度的同時又保持船體的低重心,這展示了Stefano Righin設計師對遊艇設計的技術深度,能同時保證上層結構的空間擴展並保持低重心帶來的航行舒適
  • 探訪合肥舊水塔 有的廢棄多年有的成「網紅」
    日前,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走訪合肥老舊小區和部分工廠,探訪這些廢棄水塔,作為時代的記憶未來該何去何從?  [探訪] 水塔廢棄多年 居民盼望拆除 地點:曙光路菜市場旁  在包河區曙光路菜市場旁,有一處高高矗立的廢棄水塔,每天都有不少行人車輛在下面經過。據介紹,該水塔建造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今塔身破敗不堪。
  • 「書塔」你見過嗎?
    陝籍藝術家趙海濤,另闢蹊徑創作書藝術裝置,帶來強烈視覺震撼,成為一個個「打卡聖地」。3年多時間,他先後用舊廢書搭建的4噸重的書井、11米高的書塔都火遍了網絡。廢物利用變身城市景觀,獨特的書香增添了藝術氣息。這背後是藝術家希望通過人和書關係的一次次藝術對話,引發人們對知識、教育、閱讀習慣等行為的思考。
  • 河南鄭州:廢舊工廠變身創業築夢空間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的一處老舊印刷廠,經改造轉型為瑞光創意工廠,隨著各類文創類商戶入駐,這裡逐漸成為年輕人創業的築夢空間。工廠內頗有特色的商店、展覽、塗鴉、雕塑、集市、餐廳等,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打卡。   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④|楊浦濱江百年遺存,孕育水岸藝術空間
    隨著20世紀90年代城市更新,這些楊浦濱江地區的工廠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上海濱水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浦濱江在2019年迎來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改造後的藝術空間從舊廠房的荒蕪中破繭而出。在工廠碼頭盤踞之下,周圍居民一直以來「臨江不見江」,未曾想過有朝一日,濱江會成為市民休憩的場所。從「下只角」的工業地帶,到岸線貫通,舊廠房煥發新功能、5.5公裡濱江岸線還首次將公共藝術作品引入其中,並與建築師的改建、景觀設計相融合,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 3.1米層高變身loft小複式?!
    現在的很多新房,層高大都在2米8左右,有些loft公寓也會直接規劃成5點多米的層高,可以直接做成小複式裝修,那對於層高3.1米的公寓呢,不改造層高偏高,改造的話似乎不可能?屋主:夫妻2人+小孩或者姐妹2人+小孩功能:讀書-遊戲-朋友聚會-睡眠-衛浴-廚房-晾曬-儲物造價要求:儘量控制在4萬左右這是經過5個方案之後業主最終的選擇房屋可能不會住的特別久,於是就有了這個3.1米的層高變身
  • 廈門湖裡打造影視產業發展福地 老工廠將變身影視「夢工廠」
    原標題:湖裡打造影視產業發展福地 老工廠將變身影視「夢工廠」 (本組圖/記者 林銘鴻 實習生 陳鷺彬攝) 昨日上午10點,湖裡區殿前街道萬利達工業廠房內,掌聲陣陣,熱氣騰騰。在這裡,人們迎接一座新影視文創園的崛起。 廈門·永青樂竺影視文創園正式啟航!這是去年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成功舉辦之後,正式落地生根的大型影視文創園之一。 它將由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廠房改造而來,項目啟動後改造工程將第一時間啟動。
  • 900㎡是家的尺度,更是藝術空間的營造
    在繁華的東京金融中心上空,清晨看盡皇居的氤氳綠色,夜晚俯瞰迷醉的城市夜空,這種隱秘的寧靜甚至令世界奢華酒店之父Adrian Zecha先生無法忘懷。於是,當他有機會創立另一個品牌MAHÁ,便將這種氛圍重新賦予了北京——縵合·北京。
  • 畫裡京城|素描北京的塔
    為供奉從塔基發現的十一世紀釋迦佛靈舍利,特於1964年在寺北院新建了一座八角十三層佛塔,塔高51米,為靈光寺增添了新的景色。),13層密簷塔,高30米,典型的唐代密簷塔,南塔毀於日寇炮火,現在原址已重建。
  • 客廳變身圖書館,樓梯下面藏柜子,這套35平米loft被超多人羨慕!
    如本案的屋主,她是一位獨立自主的單身女性,本來有經濟條件買下更大的房子,但是她一直想要個小空間,享受一人獨自生活的狀態,那是自由的,也是有安全感的,於是買下了這套35平米小戶型loft,裝修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平時酷愛看書和收納的她,捨棄了客廳傳統的沙發電視組合模式,打造了一整面的書牆,變身為家庭圖書館,讓人特別驚豔,還把樓梯空間全部做成隱藏式柜子,塞下洗衣機和烘乾機
  • 森美術館|在東京摩天大樓53層的藝術中心
    近年來,公眾對藝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藝術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不論是爆紅的浸入式展覽還是激活了鄉村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都顯示出了人們對藝術的好奇與嚮往。與此同時,藝術也在慢慢從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裡走出來,來到城市空間、公共空間、購物商場乃至鄉村。
  • 安藤忠雄新作-巴黎舊證交所變身新藝術博物館
    一座前身為巴黎證券交易所的圓頂新古典建築,在以安藤忠雄為首的建築團隊改造下,變身為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奢侈品集團開雲集團創始人弗朗索瓦·皮諾的近5000件藏品,巴黎市政府希望這個藝術新地標能幫巴黎贏得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