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這裡還是西關版的「七十二家房客」,舊廠房改造的宿舍裡容納了23戶人家和諧相處。如今,經過整體加固和翻新改造,設計師獨立工作室進駐後,這裡成為一個滿載創意、理想和溫度的集合體。這裡就是位於荔灣區金花街僑興新街的敬梓裡文創社區,集零售、手工、課程、獨立品牌、工作室、輕食、休閒等功能的藝術綜合體。
改造舊廠房,為年輕設計師創造土壤
從中山七路轉進西門口廣場西側的小巷子,會經過生鮮超市倉庫的出入口,穿越忙碌出入的送貨小哥人群,路左側就可見到網紅咖啡店手心咖啡和Xpecial D,再往前走可見一扇鐵門旁掛著「敬梓裡文創社區」的牌子,十分低調。這個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入口,仿佛一個「時空隧道」的入口,走進便發現別有洞天。
據了解,敬梓裡文創社區所處的大樓是三棟兩層高的連體建築,上世紀60年代曾是工廠廠房,到80年代改造成工人宿舍,曾居住了23戶人家。2019年,作為創始人之一,馮正敏跟隨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郭謙第一次走進這棟建築,參與舊廠房活化,開啟了這份西關小巷裡的緣分。美術科班出身的馮正敏在東山口運營了ART11藝術機構,對於文藝+社區的營造有一定的經驗。「荔灣歷史悠久,有很多老廣州的故事,這個場地位於地鐵站附近,交通便利,有很大的優勢,所以聽說有這個舊廠房活化改造項目,我很感興趣。」
馮正敏說:「第一次來的時候,這裡的結構很吸引我,有點像72家房客的感覺。這裡原有23戶人家,各家各戶有獨立的空間,但是又有公共衛生間和廚房的區域,可以說既各自獨立,也有一定交集。我們團隊的設計師經過反覆研究論證,打通了部分牆體,營造出現在這個整體上開放連通,細節處也有獨立空間的結構。」
依託結構特色,打造品牌活動
幽長的走廊、狹窄的樓梯、木製的橫梁、舊時的瓦片、牆體上帶有歷史痕跡的工廠宣傳語,走進敬梓裡文創社區,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上個世紀。分布其中的首飾、插畫、皮具、服裝等新潮小眾的獨立設計師工作室又把人從時空隧道拉回到現實。因為由三棟連體樓打造而成,在敬梓裡文創社區裡,從一樓到二樓不只有一種方法,錯綜複雜的樓梯結構加上空間間隔的靈活性,把這裡營造成一個「迷宮」。所以自從正式開放以來,「迷宮實集」是這裡一直運營的品牌活動。
市民陳先生是咖啡愛好者,他在附近喝咖啡的時候發現了敬梓裡文創社區,「這裡真的像迷宮一樣,只看外面完全想不到裡面有這樣的藝術空間。我看到這邊有一些畫展,不同的工作室還有一些有創意的手作產品銷售,挺特別的,就像一個小型博物館。聽說這裡晚上還經常有電影放映,準備約朋友一起過來看一下。」陳先生從小在西關長大,家門口發現這樣的創意空間對他來說是一個驚喜。
目前,敬梓裡文創社區中進駐了7個品牌,其中包括一家書店和6個原創設計師工作室,還有不少空間待開發和利用。馮正敏認為,敬梓裡文創社區的意義在於,它並非一個簡單的聯合工作室,也不是單一的產品展銷場所,這裡將會成為立體的、多元的文化創意空間,「設計師們可以在這裡交流、創作,既相互獨立,又有一個碰撞的平臺,對於受眾來說,可以了解一個品牌從創作到產品產出的整個過程。未來我們還計劃引入更多的文創品牌,同時也策劃一些展覽和活動。」
多方聯動,助力社區建設
馮正敏說,像敬梓裡文創社區這樣,集設計師獨立工作室、展銷空間等功能於一體的案例還不多,他們還在持續的探索中,「我們會不斷收集來自當地政府、居民還有參觀者反饋的信息,從而摸索出一條專屬於敬梓裡的特色之路。」馮正敏介紹,進駐以來,文創社區也與附近的一起開工社區、西門口廣場等進行了交流,將於本月底共同開展一次大型公益活動,希望未來能開展區域聯動,促進社區氛圍營造,帶來流量增長。
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謙看來,敬梓裡文創社區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處由運營者、使用者共同設計、締造而成的,受到年輕人歡迎的藝術空間。這裡通過改造保留了有城市記憶的老建築,活化了歷史空間,是一次民間力量參與城市更新改造的成功實踐。
記者從金花街了解到,敬梓裡文創社區的進駐,無疑為老城區帶來了新活力,街道目前也正策劃組建一支社區網紅店聯盟,聚集有流量的組織、機構以及網紅店鋪等多方力量,為社區的建設注入有創造性的年輕血液。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李元源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