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沒有一個孩子生活在真正的童話世界裡,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孩子被侵犯的可能性無處不在。
那麼孩子該如何應對侵犯?
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
1、 孩子可能遭遇的侵犯。
2、 侵犯對孩子的影響。
3、 如何清除被侵犯後孩子的心理陰霾?
電影《素媛》:本電影由韓國真實案件改編。
2008年,韓國小女孩李來只有八歲,在上學路上遭到一個猥瑣大叔的侵害。
經過搶救,女孩撿回了一條命,但是自此她落下了不下的身體和心理殘疾。
她因為自己的悲慘遭遇被同學嘲笑,自己的父母也成天生活中痛苦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依然沒有放棄讓女孩重新站起來的希望,他們依然想盡辦法來讓女兒重新看到希望和人間的溫暖。
1、 性暴力侵犯
根據中國媒體披露,年在2018年,中國性侵兒童的案件就高達317起,受害人數超過750人。
性暴力侵犯,是孩子最容易遭受的侵犯形式。
性暴力的對象,不僅是女孩子,也可能是男孩子。
孩子在這些極端人群(大部分)手無縛雞之力,甚至還有的孩子被奪去了性命。
這些新聞已經屢見不鮮,誠然,這些對孩子採取性暴力的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渣以及罪犯。
但是,除了譴責這些人外,我們還必須看到目前針對孩子性暴力的嚴重性。
2、 肢體暴力侵犯
經過中國近年統計,從2015年開始,中國每年平均發生的針對孩子的肢體暴力事件(其中包括家暴和校園霸凌)就有上千起。
這樣的侵犯也是十分嚴重的,來自家庭的肢體暴力,和來自同齡人的肢體暴力,讓孩子也經受了許多的困難,其影響絕對不亞於性侵害,而相比於性侵犯,由於是自己家庭和同學的緣故,更多的孩子選擇忍氣吞聲。
3、 言語暴力侵犯
這是一種植根已久,但是在近期開始泛濫的新型暴力。
言語暴力最近有一個新的代名詞"網絡暴力"。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現在,孩子還可能遭受著網絡暴力的侵害。
不少同齡人甚至大人會為了一己私利或者其他目的對一些孩子進行網絡暴力,貼吧造謠等手段。
網絡暴力看起來不是很嚴重,但是事實上也對孩子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惡劣影響。
1、 破壞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個孩子,一旦遭遇了侵犯,不管何種形式,都勢必對他或她的未來人生走向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因為他們自此很可能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這樣的心理陰影更容易轉化為一種種負能量,甚至這樣的負能量也可能轉化為仇恨,伴隨著他們走完一生。
更糟糕的是,這個社會從來不會去可憐一個遭到侵犯的孩子,一個孩子遭到侵犯,還是會有一些人會對其冷嘲熱諷,來自他人的壓力,也會極大阻礙孩子的人生成長道路。
2、 摧毀孩子的心理防線
孩子的心理本來就是脆弱的,一旦遭受侵犯,他們的心理防線很可能被徹底摧毀。
他們的心理防線被摧毀將意味著他們難以再對於一些困難或者突發狀況做出合適的反應,更多的他們會選擇逃避,甚至自暴自棄。
他們的內心情緒調節能力會遭到極大的損傷,他們在以後的很多情況下都難以保持心理的健全和平靜。
他們會進入一種真正的無情緒調控能力的狀態,在外界事物面前變得孱弱不堪。
3、 剝奪孩子的自愛權利
最要命的影響,就是侵犯會讓一個孩子失去自愛。
人活在世,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是自愛,當一個人對自己都失去了自愛,那麼他的人生和毀了是沒有兩樣的。
孩子遭遇侵犯後,很可能會一直困惑於"自己做錯了什麼?""自己為什麼那麼倒黴?"之類的問題,這樣無疑加劇了其內心的黑暗和自卑的能量。
孩子會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自我懷疑,最終徹底失去了自愛,和自我肯定認知,完全迷失在了社會的殘酷中。
1、 周邊人不應該表現出過度的憐憫
其實,被別人可憐的並沒有多少好處,相反,被可憐的人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
當一個孩子遭遇了侵犯,身邊的人,包括家長,同學,老師,朋友對這個孩子確實需要更多的關愛,但是不可以過度地憐憫這個孩子。
當一個人被人可憐的時候,他會發現自己除了可憐之外毫無價值了。
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因為對方被侵害就一直表現出那種僅僅是可憐同情的表情,因為這樣只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就是個受害者。
2、 給予恰當平臺釋放負能量
要消除心理陰霾,就需要有平臺去發洩掉其中的負能量。
帶孩子去尋求心理健康機構的幫助是一個很好的點子,世界有不少這樣的非盈利組織可以給予孩子幫助。
最好的地方在於,他們會提供一個平臺,給予孩子訴說和發洩自己內心遭侵害的負能量,而這些負能量被發洩乾淨後,就離走出陰影不遠了。
3、 鼓勵孩子去面對當時的"環境陰影"
消除心理陰霾,解鈴還須繫鈴人,除了讓孩子看見施暴者遭受懲罰之外,還可以帶孩子回到當初的事發地。
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再回憶起那段往事,而是讓孩子在同一個地點體會到不一樣的感覺。
帶孩子"舊地重遊",就是要讓孩子意識到,在曾經這個自己受到傷害的地方,施暴者已經被繩之以法,自己以後再站在類似的地方,是沒有理由害怕的,當這樣的環境陰影消除後,孩子的心理陰影也會消散許多。
綜上,孩子遭受侵害後,自己的人生走向,心理健康都會遭到巨大的影響。我們要鼓勵孩子走出心理陰霾,採取多元的辦法。
孩子是脆弱的,需要我們保護,也需要我們給他們建立積極應對侵害的方法模式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