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個「標籤效應」,是指一個個體或是他人,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無形的牢籠,孩子也會慢慢變成這個牢籠裡的人。比如,家長在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多次指責孩子這樣學是錯的,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學不了,討厭學習,甚至拒絕學習。
孩子的自信受影響的因素很多,在未步入社會之前孩子的自信主要受家庭因素影響;在步入社會之後孩子的自信受個人的成就和環境中各種綜合因素影響。本文將來談談0~6歲的孩子他們的自信是如何被家庭一句簡單的話所影響的。
沒有天生不自信的孩子,同樣也沒有天生自信的孩子。孩子自信與否與家長平時的教育引導方式有關,如果你的孩子不自信,家長需反思是不是平時常對著孩子說這樣的話:「你這樣錯了」、「你這樣是錯的」等。
先來看一則案例:
萍萍(化名)的兒子剛剛兩歲,萍萍給兒子買了各種拼圖小玩具給孩子玩,以此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每次萍萍帶著兒子玩玩具時,都是在一旁看著孩子玩,不打擾。可最近婆婆來後,每次看到孩子拼圖拼錯了,就會在孫子耳邊說「拼錯了、拼錯了」。
這則案例的結果:
結果就是孩子開始了「自我否定」,具體表現為每次拼圖時總會喃喃自語「錯了」、「我不會拼了」。孩子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以及畏首畏尾不知道自己該怎麼玩了。
甚至有時候還會對自己發脾氣,萍萍看著孩子的改變,內心焦慮感叢生,只能在一旁不停地鼓勵兒子「是對的」、「拼得很好」以此來改變現狀。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孩子自己在玩玩具,家長去打擾孩子,這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表現;在孩子玩玩具自己摸索的過程中,家長不但打擾了孩子,還去否定了孩子,這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表現。
家長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信仰」,這個信仰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正確的,是值得被信賴的」。所以家長的否定對於孩子來說更具備殺傷力,「錯了」雖然只是一個小錯誤的糾正語句,卻讓孩子陷入了自我懷疑中,很容易導致孩子不敢再去探索,沒有信心再去探索。
與上述案例如出一轍,很多細心網友也分享了他們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均是因為家長無意間的一句話,導致孩子陷入了自我否定中,以下列出了幾個網友的實例分享。
網友A
@噔噔噔:無意間一句否定的話,會讓寶寶不自信,孩子奶奶說孩子不會畫圓,孩子好幾天畫圓的時候都會說我畫不好,我不會畫圓。
網友B
@黎落。:我深有感觸,前幾天輔導一年級侄女寫作業,讀拼音,前幾個都讀對了,後來有一個錯了,我說不對,應該是什麼什麼。從那個以後的拼音,她就一直沒敢讀,一直猶猶豫豫不出聲。我就意識到,我應該委婉一點糾正錯誤的
網友C
@桑延:我小的時候我爸讓我找東西, 我找不到, 然後被說了一頓, 直到現在26了, 還是一讓我找東西就緊張就怕找不到,有陰影了。
孩子在獨立玩耍的時候,孩子犯了小錯誤,家長是看著任孩子錯,還是幫孩子糾正呢?第一,家長做好「非請勿入」很關鍵;第二,用「再試試」代替「錯了」,效果可能更好哦。
第一:孩子玩的時候,家長需做好「非請勿入」
孩子在玩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發出主動的詢問,家長不要著急地去指出孩子過程中的問題錯誤。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摸索鑽研,自己發現錯誤解決,他實在解決不了了求助你,你再去幫忙。
第二:孩子做錯了,比起一句「你這裡錯了、你那裡錯了」,「再試試」這句話更有效
孩子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因為一個小問題一路錯到底,最後想不到解決辦法求助家長時。家長不要用硬生生地語氣告訴孩子「你這裡不對」、「你那裡錯了」等之類的話。
可以選擇用「你這裡是不是有點問題,你想想別的辦法再試試」。雖然都是糾正錯誤,第二者不會傷害孩子自信心,還會引發孩子再次努力思考能力,一舉兩得。
CiCi媽寄語:
無論是孩子的專注力、學習能力或是自信心、勇敢等這些優秀的特質都是需要家長的教育引導慢慢建立起來的。孩子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家長不要著急地去指正孩子過程中的問題錯誤,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思考,運用恰當的語言幫助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目的。